蒋启国:对双牌县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双牌县坚持生态立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厚植绿色底蕴,做强做大绿色生态产业,着力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将绿色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双牌县基本情况
双牌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中腹,是一个集山区、林区、水淹区于一体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省里已进行摘帽公示)。全县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大体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格局,辖6镇5乡3个国有林场和1个国家森林公园(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114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20.26万。县内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全县森林覆盖率80.5%,人均林地居全省前列,活立木蓄积量达620万立方米,楠竹面积30万亩,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林业十强县、全省28个商品林基地县之一。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阳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全省旅游名镇茶林镇、全省旅游名村“中国银杏第一村”桐子坳、泷泊?国际慢城等诸多景区景点。
二、主要成效和做法
1、主要成效。通过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双牌已逐步形成了“两山一湖”(即东部阳明山旅游区,西部紫金山旅游区,中部日月湖旅游区)和“一核四轴”(即以县中心城区为核心,二广连接线、潇水河道和207国道、S343线、“双零”一级公路为辐射轴)的发展格局。近年来,双牌先后跻身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县、全省旅游强县、全省第三批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行列,获得了“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佳县”“全省全域旅游先锋县”等殊荣,阳明山成功入选中国最佳自驾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省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大熊猫繁育基地项目落户阳明山也已基本敲定。桐子坳成功创建3A级景区,荣获“中国最美银杏村落”称号。泷泊国际慢城建设渐入佳境,慢城花海引来游客无数。
2、主要做法。一是顶层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以旅游发展为统筹,强力推进“旅游+”和“+旅游”工程,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努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奋斗目标。2017年,全县旅游及相关产业投资达4亿余元,其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双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湖南阳明山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建设专项规划》《泷泊国际慢城规划》《茶林银杏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的编修工作。通过高位谋划,全面聚力,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在原有基础上融入全域一体、城乡统筹理念,将“一核四轴”升级为“一带四区”,进一步优化全县的旅游布局。整合和优化各类资源,加快和启动泷泊国际慢城、潇水河两岸景观林改造、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阳明山旅游综合开发、茶林古银杏特色小镇、永山公园建设等一大批旅游升温战役的重点项目建设。统筹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形成多城同创的态势。林业生产方面,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引领,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突出区域特色亮点,加快厚植绿色底蕴,持续增加绿色供给,为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更为丰厚的资源。三是加快配套升级。加快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景区提质改造步伐,整合生态建设、扶贫产业、森林公园等项目资金,集中打捆投向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发展,配套完善水、电、网、讯等基础设施。建好了零双一级公路(双牌段)、打理公路,加快推进茶阳公路改扩建等交通工程的建设,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优势。投入1.4亿元启动了国际慢城花海和道路建设、阳明山景区提质改造(森林康养系列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茶林云竹天堂村建设、廖家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在桐子坳和阳明山两大景区进行了智慧旅游平台试点建设,提升全县森林旅游的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四是推动产业融合。实施“旅游+公路”,提高旅游的可进入性,为区域旅游合作打下基础。实施“旅游+互联网”,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给游客带来快捷、舒适的服务。实施“旅游+研学”,吸引企业大佬、社会名流和游客慕名而来,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典范。实施“旅游+农业”,尤其是做优做强茶叶、森林土鸡、中药材、虎爪姜等森林产品,提供更多绿色的森林食(药)品。实施“旅游+体育”,持续举办越野跑、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体育活动,以体育赛事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施“旅游+城镇化”等工程,瞄准建设全国最美滨水县城目标,致力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山水旅游洲城。推动旅游与工业的深度融合,着力将竹产业科技园建设成为集创意、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工业+旅游”示范园。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的森林旅游开发来势较好,森林康养产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发展机遇和瓶颈制约相并存。
1、政策支撑不够明朗。虽然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得到大众认可,但各级部门对此的政策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还不够多、不够明朗。特别是森林康养产业,有些部门和个人认为搞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是林业部门的事,重视不够,人员投入不足,资金整合力度不大,以致开发利用不够,许多优质的森林资源还在深闺无人识,处于无人开发状态。部分经营业主由于没有明朗的政策指引,实行粗放型经营,没有理解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的实质,中高端的产品和市场开发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离真正的森林康养还有较大差距。在用地方面,因以前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不协调,项目选址确定了,但与土地规划不符合,导致项目不能及时实施。在环评方面,因国家环境政策进一步收紧,在景区内的建设项目因环评迟迟批复不下而难以落地实施。
2、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我县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整合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从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程度不够。旅游企业和个别农户单兵作战、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产业发展缺乏龙头引领和品牌效应,旅游企业整体规模及市场影响力较小,竞争能力不强,内在潜力释放不充分。缺乏彰显个性与特色的品牌定位和生态旅游的品牌产品。县内五大旅游区除阳明山发展较为成熟以外,其他四大旅游区刚开始启动建设,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形成联动效应。发展旅游产业尤其是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前期投入大、见效慢、回报周期长,许多投资商不愿在这方面下重金,更难吸纳民间投资,单靠政府投资犹如毛毛细雨,难成气候。
3、“三乱”现象比较严重。一是乱开发。旅游开发存在着盲目性、冲动性。为了赚取利润、赢得游客的青睐,休闲农庄、个体经营者随意建设、无序开发,有的休闲农庄还大有将城镇元素移植、复制到乡村的势头,偏离了森林旅游的主题。二是乱建房。各景区(点)内抢建现象比较普遍,当地居民紧邻核心景点抢建房屋、搭建临时建筑营业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乱破坏。河道采砂和电鱼、捕鱼现象依然存在,水体景观受损或遭到破坏;森林受到蚕食,有的地方还存在着非法狩猎、乱砍滥伐、破坏植被完整性的现象;绝大部分生态旅游景区垃圾成堆或随意丢弃,缺乏监管,容易让游客产生脏、乱、差的第一印象。
4、旅游要素不够完善。从“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来看,我县在旅游配套方面还很不完善,宾馆、家庭旅馆整体档次较低、分布面较窄,全县的旅游公路、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均未达到旅游行业标准,没有旅游公交专线,四星级以上旅游宾馆、星级旅游厕所、星级旅游社均处于空白状态。旅游活动形式单一,发展较好的阳明山、桐子坳也都是以森林观赏为主,季节性明显,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基本没有,加之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落后,留不住客,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不利于生态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发展。
四、建议和对策
1、完善规划,高标准谋划旅游发展。一是在总体规划上强化整体意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注重特色、体现个性、错位发展、整体推进地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详规。要着眼全国、全省的布局去谋划,与市、县的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协调对接,深度融合、相互支撑。二是在推进实施中强化融合意识。既要坚持高端切入、高点起步,建设高质量、高品位的标准化示范样板,又要面对大众市场,合理布局,适应不同群体。
2、打造平台,突出资源和要素整合。一是打造部门联动平台。要实行财政资金源头整合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出重点办好事;要制订各部门服务和发展旅游的考核办法,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并细化责任任务,统一步调,共图大发展。二是打造投资融资平台。充分利用旅(农)建投这个平台,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利用政府投资,充分吸纳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投资和项目建设,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公司化、企业化运作,加快综合开发和运营监管。
3、完善配套,重视优化全过程服务。一是改善旅游交通条件。统筹全域旅游交通资源,加快构建交通运输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格局,以重点景区、美丽乡村为突破口,逐步提升交通通达度,进一步完善道路标识系统,提升交通服务保障能力。二是完善旅游接待体系。主动适应自驾游、散客化和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着重在个性化服务上下功夫。坚持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精品民宿、家庭旅馆、乡村客栈等业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三是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对旅游环境的重点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治理,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创优旅游发展环境。打造智慧旅游平台,加快数据中心建设,发挥大数据在决策参考、客源分析、信息发布等方面的作用。完善旅游市场监管联动执法机制,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4、创新思维,推进“旅游+”和“+旅游”。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大旅游文章,打破行业界限,提倡部门协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人文景观、名人典故等潜力和地方特色,让文化真正成为旅游内核。统筹多种业态发展,加快开发生态美食、农林体验、森林康养、文化研学等新兴产品,实现旅游大发展,百业大兴旺。创新宣传方式和宣传广度,打造营销精品,举办文化节和推介活动,打开广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