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民:关于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8-05-16 15:49 信息来源:

  石门县位于湘鄂边界,武陵山山脉东北端,东望洞庭湖,南接桃花源,西邻张家界,北连长江三峡,素有“湘西北门户”之称,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县辖22个乡(镇、区、街道)、6个国有林场和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县域总面积595万亩,其中林地面积43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43.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1.59%。全县已记录维管束植物227科、3080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树种7种,Ⅱ级树种26种;记录陆生脊椎动物4纲28目82科31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均非常丰富。

  一、石门县森林资源管护现状

  石门县地貌以山体为主,境内群山起伏,峰峦叠障,生态环境优良。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232万亩,商品林199万亩,森林资源管护范围广、责任重、难度大。全县共聘有护林员566人,其中一般专职或兼职护林员27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287人,人均管护面积约0.7万亩。一般护林员工资根据各乡镇生态公益林面积1.5元/亩的标准拨付到乡镇,由乡财政统一发放。生态护林员工资由中央财政补贴,县财政通过“一卡通”打卡发放,标准为每人每年1万元。

  二、目前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力量与管护负荷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交通日渐便利,面对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状况,有限的资源林政管理队伍显得力不从心,木材检查固定站点和流动巡查也已越来越不适应森林资源管护的需求,管理力量的薄弱与管理范围的超负荷矛盾日益突出。

  2、地域差别大,管护难到位。

  我县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北多南少,由于地域不同,中南部地区人群密集,交通发达,虽然每名护林员管护范围较小,但山林火灾、乱占林地、乱捕乱猎野生动物防控难度大;西北山区地势险峻,丛林绸密,人群活动少,护林员管护面积虽然大,有的甚至达到几万亩,但难度相对较小。而我县护林员工资主要是以生态公益林的面积大小来核算,导致护林员工资差别较大,利益分配不均,有的每年不到3000元,有的每年达到20000元,同工不同酬,使部分护林员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管护效果。

  3、护林员管理体制混乱,监管难到位。

  目前我县共有公益林护林员、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天然商品林停伐护林员等三类护林员,公益林和商品林护林员的管理模式为“村聘、村管、村用”,林业站负责考核和工资发放;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的管理模式为“县建、乡聘、站管、村用”,管护工资由中央财政补贴,直接打卡发放,乡镇没有有效的监管权。管理机构的不同直接导致管理方式的不统一,上级部门各项规章制度有时无法快速有效地传达至护林队伍,导致管护质量较差。这三类护林员管护范围交叉,职责不清,在日常护林工作中存在扯皮、推诿等现象。缺乏一个统一的部门来监督协调管理。

  三、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思路

  长期以来,护林员作为最基层的一支重要的护林力量,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是当前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森林管护水平的有效手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完善以护林员队伍为主体的护林体系,加强源头管理,将原来以木材为主体的管护调整为以林地、林木为主体的管护迫在眉睫。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根据我县森林资源现状,对全县护林员队伍进行有效整合,构建责任明确、待遇合理、管护到位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既能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管护,确保森林资源稳定增长,又能通过合理分配待遇增强管护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工作积极性,取得“政府得绿、农民得利”的双羸实效。

  1、组建多位一体护林队伍。

  对全县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和天然商品林护林员实行“三位一体”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工资发放标准,并通过开启“生态脱贫通道”,将护林员资格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真正落实“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精准扶贫政策,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2、合理整合护林资金。

  将中央财政补贴的生态公益林管护经费、生态护林员工资、天保工程管护经费等三项生态护林补偿资金进行全额整合,合理调控,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要求,打破“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困局,进一步提升管护资金使用效益。整合资金实行专帐核算、封闭运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生态护林员工资通过惠农资金“一卡通”,实行打卡发放,其余聘用护林员工资拨付到乡镇,由乡镇根据考核结果打卡发放。林业部门负责制订资金管理和使用方法,财政、扶贫部门负责资金审核和监管,做到使用方向明确,管理规范有序。

  3、完善管理体系,健全管护网络。

  为确保每一寸林地都有人管护,打破村域界线,以乡镇为单位,按照管理的难易程度,在每名护林员管护范围不超过1万亩的原则下合理划定区域,每个管理区相互衔接,不留死角,做到森林资源管护无缝覆盖。护林员管护不再区分林种和林地类别,无论是公益林还是商品林,天然林还是人工林,均负有管护责任。管理内容实行全方位覆盖,涵盖政策宣传、森林防火、乱砍滥伐、林地占用、病虫害防治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基础设施维护、自然灾害报告等各个方面,一旦发生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可以问责到人,打造一支纪律严、作风硬、履职能力强、护林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专职化护林员队伍,让基层护林员切实成为森林资源的守护员,林情上达的信息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案件查处的助理员。

  4、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建立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对新选聘的护林员按照“县建、乡聘、站管、村用”的模式,由基层林业站统一管理。县林业部门根据工作实际制订森林管护目标责任状,完善森林管护质量检查制度、森林管护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森林管护人员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由林业站负责督导考核。考核坚持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将管护效果与管护工资直接挂钩,年终考核为优秀、合格的护林员按照每人每年10000元的标准全额发放管护工资,年终考核不合格的护林员扣减20%的管护工资,扣减部分用于奖励优秀的护林员。对不合格的护林员按照合同规定予以解聘,重新选聘。通过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达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目的。

  四、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保障。允许县级林业部门对各项森林资源管护资金具有调配权,根据实际情况整合使用,均衡护林员利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管护成效。

  2、加大资金支持。适当解决护林队伍及护林设施建设及后台运行管理工作经费。

高敬民:关于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667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