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垂亮:生态补偿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于通道县生态补偿扶贫的几点思考
通道玉带河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县的重要生态通道,也是我县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走廊,更是我县最重要的城乡居民优质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建设玉带河国家湿地公园,是维系云贵高原与雪峰山脉间的生态屏障,对保障沅水流域及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安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障县城及周围乡镇居民饮用水安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之优,是通道县独特的靓丽名片和宝贵财富,也是通道县生态发展最为有利的基础条件。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93%,境内植被生态系统原生性强,有植物120余种、动物100余种,其中全省首次发现植物52种,全省特有树种15种,国家级保护动物41种,省级保护珍贵动物21种。如何因生态而美、因生态而优、因生态而富,是通道县在推进生态补偿扶贫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道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党中央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的决策部署,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生态补偿扶贫,筑牢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一、生态补偿扶贫主要成效
全县活立木蓄积量951.24万立方米,国家级生态公益林73.4万亩,植树造林70.26万亩,工业原料林48.91万亩,“三边绿化”3.2万亩。随着生态补偿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森林管护工资实现了部分贫困人口当年脱贫。2016年,我县共落实森林管护面积32.756万亩,选聘了2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人均年工资 10000元。2017年,结合生态补偿扶贫,生态管护岗位全面向贫困户倾斜,全县聘用239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担任护林员,月工资830元左右,人均年可增加收入10000元左右,实现1064人当年脱贫。
2.造林绿化补贴增加了贫困人口的现金收入。2016年,全县共完成造林2.3万亩,补贴资金160万元,涉及到农户609户2132人,其中贫困户410户1435人;森林抚育2.5万亩,补贴资金237.5万元,涉及到农户160户560人,其中贫困户72户252人。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为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各5000亩,总投资资金300万元。
3.退耕还林补助提高了贫困人口的阶段性收入。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自2014年度开始实施,2014—2016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退耕还林3700亩,涉及农户1140户3900人。其中:贫困人口752户,2632人,人均退耕面积近1亩,人均增收1500元。2017年—2019年期间,退耕还林工程优先安排贫困村,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全县每年实施退耕还林4000亩,兑付退耕还林资金600万元,3年累计退耕还林12000亩,补偿资金1800元,可实现当年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
4.森林生态补偿增添了贫困人口的稳定性收入。2016年,全县公益林区划界定面积73.3万亩(全为国家级公益林),兑现到农户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219元。生态补偿涉及六涉及除独坡、大高坪以外的9个乡镇和1个国有林场、1659个村民小组,12538户,4.38万人,其中涉及贫困户7000户,贫困人口2.45万人。
5.林业产业发展增强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后劲。随着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地位的提升,中央、省、市、县对林业的高度重视,林业建设投资不断增大,为林下经济发展从量到质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机遇,林业产业效益的提升将成为林区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2016年、2017年我县油茶产业专项资金共81.28万元,其中40.64万元已采购油茶苗免费提供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种植,40.64万元拟统筹安排到红色旅游线沿线各村用于2018年度红色旅游线绿化提质等林生态工程,为贫困户脱贫增添后劲。
二、生态补偿扶贫存在的问题
1.林业发展投融资渠道不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到户后,林地成为群众固定资产,但是林权变现依然困难,群众“守着金山银山要饭吃”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由于林权资产价值低,林木周期长,管理难度大,易受自然灾害毁坏,风险化解保障机制不全,银行顾虑重重不愿放贷。林权抵押贷款申请、评估、放款时限长,且手续繁杂,贫困户难以达到贷款条件,依靠林权变现脱贫困难重重。
2.生态补助补贴覆盖面不大。生态补偿、退耕还林受生态区位限制,生态补偿是对生态脆弱的被区划为公益林的林地补偿,退耕还林是对生态脆弱区域内15—25度陡坡耕实施退耕地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补偿资金量是按照群众所有公益林面积和符合退耕条件的耕地面积决定,不在公益林区划范围的贫困户未享受生态补偿政策,生态补偿、退耕还林惠及贫困户的范围窄,覆盖面小。加之生态公益林不能转让,不能抵押贷款,变现难度较大。
3.天然商品林管护岗位不足。我县划入天然商品林面积66万亩,由于林区分布广,且山高坡陡路远,管护条件较差,护林员有效管护面积受限。目前,按天然商品林每1000亩配备1名护林员测算,全县天然商品林需配备护林员660名,但上级仅配备建档立卡人口生态护林员239名,管护经费严重短缺。同时,人均管护面积很大,劳动付出与实际报酬存在较大差距。
4.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压力大。随着生态补偿扶贫的不断推进,林业产业由过去的粗放化管理向精准化管理的转变,由提高群众收入的副业向主业转变,群众对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增加收入的期望值不断增大,但是,目前我县以油茶、林下经济为主的林业产业还处在单打独斗的发展阶段,管理粗放、品种杂乱、品质良莠不齐,产量低而不稳,典型的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经营模式。当前,林业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综合管理水平较低,科技服务体系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品种改良、规模经营、科学管理、企业培育、品牌打造等方面难以突破瓶颈的制约,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林业产业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压力巨大。
5.涉林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全县涉林企业总体水平不高,生产规模较小,大多为初级加工,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链条不长,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偏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带动贫困人口发展产业示范作用有限。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创新扶贫方式,激励贫困户发展产业,自主脱贫。建议加大生态扶贫相关政策支持,解决林权变现存在的问题,促进贫困人口增收。一是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方式,建立林权信用贷款制度,简化林权抵押贷款手续,降低利率,建立贴息制度,利用金融资本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二是建立奖补机制、项目扶持政策、金融融资优先政策,扶持、培植出一批涉林骨干企业、合作社,使林产品加工规模扩大,加工增值提高,进一步完善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格局,确保产业持续发展,贫困户能脱贫、不反弹。三是加大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降低林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成本,拓宽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空间,提高贫困户的收入。
2.健全财政补贴制度。现阶段林业产业提质增效难度较大,森林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健全财政补贴制度,解决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建立林业产业发展基金,解决产业提质增效、扩面增值、先进科技引进、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经费不足问题。二是加快出台精准扶贫资金整合、统筹使用相关规定,强化项目资金优化配置。三是扩大部分精准扶贫资金的覆盖面,解决造林和森林抚育范围内非贫困人口的享受不到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扶贫格局。四是逐步提高造林、森林抚育和生态公益林的补贴标准,充分调动林农的积极性。
3.拓宽生态补偿渠道。生态建设是多环节、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中央财政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支持的基础上,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权限不变”的要求,建议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涉及生态建设等项目资金整合,统筹规划,集中管理,精准施策,拓宽补偿渠道,扩大生态补偿覆盖面,提高补偿标准,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
4.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立森林湿地、休闲景区、美丽乡村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置制度,加大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林业。建议把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森林景观的经营权流转给民营或外资企业,发展林下种养殖或生态、休闲、养生等为主的旅游业,发挥森林、湿地、休闲景区、美丽乡村的生态效益,贫困户用所有权入股分红,确保贫困户长期增收,能脱贫,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