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乐欢:突出产业发展 推动生态扶贫
会同是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县,被誉为“广木之乡”,全县林地面积263万亩,森林蓄积782万立方米、立竹蓄积8000万根,森林覆盖率73.86%。林业一向是会同县的支柱产业、是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自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县围绕“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目标,坚持生态建设和脱贫致富相结合,将项目和资金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倾斜,极大提高贫困地区林农收入,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一、坚持产业带动,培育高效林业
一是积极组织实施各项林业生态项目工程。共营造用材林8.7万亩,发放造林补贴173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造林20061亩,涉及贫困人口2414户8190人,发放造林补贴434.1万元;实施森林抚育项目5.6万亩,发放补助560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施4648亩,发放补助46.5万元。二是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按时兑付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每年补偿贫困人员4575户16686人,面积10.9万亩,金额158.6万元。在金竹、马鞍两镇区划界定天然商品林6.48万亩,其中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天然商品林面积2.36万亩,每年管护补助资金25.96万元。三是建设林业产业园。规划并建设湖南林业(会同)现代产业园,正在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除魔芋公司、鸿森木业、康奇瑞等公司外,2017年新签订了绿地、康特源、东立农特、赛佰乐等集团入园。园内新建设的湖南会同科技创新基地的科研实验楼和专家楼已竣工,将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湘潭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5家科研机构入驻,开展山地生物资源科学和生态产业开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为湖南林业(会同)现代产业园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帮助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员脱贫致富。同时,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与我县联合成立中国科学院会同生物资源和生态产业研究中心,已成功申报了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精深加工企业入园加工后,极大延伸我县林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较好地带动林业产业整体提升。
二、扶持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
一是楠竹产业。引进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建设食用竹笋精深加工项目,拟建无公害绿色竹笋基地2万亩,新建竹笋加工厂,生产竹笋干玉兰片、清水笋、竹笋酸奶、竹笋玻璃罐头、酸辣竹笋熟食等产品;与北京赛伯乐绿科公司达成协议,该公司在林业产业园建厂,利用楠竹投资生产竹基复合材料及竹缠绕复合管道;引进益阳市三超塑胶竹木有限公司,拟投资4000万元,开发工艺品、竹工艺筷等高产值新型产品;县内康奇瑞竹业公司也将入园生产。二是无患子产业。引进福建客商成立湖南会同康特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委托扶贫及“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探索三权分置,推进生态扶贫,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生态旅游。该公司在炮团乡中心场村以“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与50户农户、172户贫困户共同开发1000亩无患子基地,公司以资金和技术入股,贫困户以林地和投工投劳入股,利益按公司50%、贫困户45%、村委会5%分成,且收益提前转换,帮助贫困户、村集体脱贫致富、壮大经济,其扶贫模式将在其他贫困村进一步推广。三是魔芋产业。湖南博嘉魔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湖南省最大规模的魔芋加工企业,其示范基地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基地”。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扶贫村)+基地+农户(贫困人口)”经营模式,18个乡镇发展种植魔芋共20000亩,其中标准化高产示范基地2000亩,覆盖全县87个贫困村并在其中6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带动2519户贫困户、8570人脱贫,贫困户通过种植魔芋增收755万元。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新造杉木速丰林、实施楠竹低改、油茶低改、笋用竹低改等均提高补助标准,帮助群众通过产业建设脱贫致富。
三、深化林业改革,共享改革红利
一是促进林业资产变现。推进林权流转,设立林权交易服务中心,建立“林权超市”,累计办理林权流转变更登记12.5万亩。实施林权抵押贷款,创新开发林业金融产品,出台《会同县林权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会同县林权(抵押贷款)收储暂行管理办法》,正在研发“惠林贷”金融产品,累计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1亿元。二是发展生态旅游。突出森林、生态旅游特色,将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渠水国家湿地公园、天马山体育生态公园等旅游品牌资源有机串联,加快户外露营基地、户外康养基地等项目建设。按照建设国家公园理念,积极争创省级和“国字号”生态名片。三是推动林下经济。重点发展茶叶、魔芋、冬笋3大特色产业,积极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着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建成标准化有机茶园3个、发展高山生态茶5万余亩,魔芋产业示范基地3个,人工食用菌、油牡丹、勾藤、掌叶覆盆子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四、突出定点定人,直接帮扶脱困
一是突出对贫困人口的扶贫。2014年以来,聘请贫困人员为专职护林员120人次,共计管护公益林面积32.6万亩,发放护林补助41.4万元。2016年从在册贫困人口中新聘255名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护林工资1万元,以天然林和退耕还林生态林为重点管护对象,与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各司其责,共同管护好本村森林资源。2017年10月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开发1255个就业扶贫特岗,其中生态护林员355名,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选聘并签订劳务会同,每人每年护林工资1万元,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二是加强对联系村的扶贫。在扶贫工作中,我局联系地灵乡江边村和林城镇长田村等两个贫困村、2017年派出10名工作人员至100名贫困人口以上的非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在进驻较早的江边村投资43.25万元,完成杉木中幼林森林抚育450亩、油茶低产林改造500亩、林下经济种植300亩、杉木三代种子园子代测定林一期工程100亩,新建林区公路 1.5公里。对其他联系村和进驻扶贫村均安排了专项扶贫资金。三是开展联系户扶贫。林业系统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局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村,干部职工每人联系4—5户贫困户,开展走访慰问、精准识别、完善档案,帮助制定脱贫措施和脱贫计划等,2017年为贫困户规划、验收产业项目1200余个,产业项目补助达80余万元。
五、强化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环境
2014—2016年,投资100万元在贫困村新修林道33.3公里(其中竹林道10公里,集材道23.3公里),覆盖竹林5000亩、用材林3000亩、其他经济林8200亩,直接为贫困户增收410万元。2017年,继续在18个乡镇101个贫困村或100人以上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投资1190万元新建林区公路397公里,届时将覆盖4.5万亩竹林、商品用材林7.5万亩、其他经济林6万亩,年均为贫困村人口增加收入900余万元。所建林区公路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发展林业、农业的积极性,增加了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