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山: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擦亮常宁油茶名片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7-11-06 15:56 信息来源:

  常宁市位于湖南南部,人口101万,土地总面积307.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7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3.98%,油茶种植面积80万亩,2016年产油近1万吨,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栽培历史长达1700多年,是国家油茶示范林基地试点县、国家油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油茶重点县、全省茶油生产大县,“常宁茶油”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常宁市紧紧抓住国家重视油茶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把油茶作为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打造,围绕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市”目标,举全市之力发展油茶产业,成功举办三届油茶旅游文化节,通过举办油茶节会,弘扬了油茶文化,普及了油茶科学知识,促进油茶基地建设,创新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做响了产业品牌,已初步形成集种苗、基地、加工、科技、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油茶产业体系,擦亮了常宁油茶名片,常宁油茶产业正朝着精细化发展。

  一、油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超常化。市委、市政府把油茶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来抓,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发展油茶产业,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一是组织保障高规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市级领导专抓,组建正科级的油茶产业管理办公室专管。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常宁市油茶产业保护管理办法》等,把油茶产业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考核内容。二是规划布局大手笔。制定《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五个一”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布局上突出“二带三群”,打造了“百里油茶产业带”和岳临高速油茶走廊。三是科技支撑全方位。开展校市合作,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省农业大学、省林科院、广西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协作关系。举办了油茶培育、加工、营养方面的高峰论坛三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尹伟伦、周宏灏来我市传经授宝。建设了油茶科技园、优质苗木培育基地、采穗圃,为油茶高效栽培管理提供示范。

  (二)政策支持多元化。一是加快林地流转。搭建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林地林权流转,健全土地流转信息,实行集约经营。出台《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意见》,保护农民利益,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与企业开展股份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全市流转林地48.7万亩。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市财政设立油茶产业发展基金,对连片新造高产油茶林按200元/亩的标准补助种苗费,前三年按100元/亩的标准给予肥料补助;对油茶初次垦复的补助300元/亩,复垦补助100元/亩。近三年,我市财政整合10余项涉农资金,6000余万元用于油茶产业发展。三是拓宽融资渠道。组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林地流转、交易和抵押贷款等服务,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财政注资500万贴息,开展油茶林权抵押贷款,涉及油茶抵押贷款面积近8万亩,累计发放油茶林权抵押贷款7000万元。

  (三)经营模式多样化。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经营模式,形成6种模式为主的产业经营格局。全市已有21家规模油茶开发企业、49家专业合作社、350多家种植大户,带动近10万农民参与基地建设。一是合作联社模式。引导油茶经营公司、油茶专业合作社和个人社员组建市嘉林油茶专业合作联社,开展森林认证运用、中低产林改造、林下经济规划、金融服务对接、林农权益维护、油茶市场拓展“六统一”服务,形成整体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二是“公司+农户”模式。由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农户提供土地、劳力进行合作经营的模式。中联天地公司在我市租赁土地13万亩造油茶林,湖南大三湘茶油科技公司在西岭镇新造油茶林2万余亩。三是大户承包模式。支持有实力、懂技术大户兴建油茶林基地,充分发挥经营者在发展油茶产业中的辐射、示范和带头作用。大户刘明湖种植油茶丰产林1800多亩,在林内建场养猪,利用林间空地种蔬菜、绿化苗木,实现立体式种养殖。四是专业合作社模式。按照“乡村引导、入社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引导农民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统一开发、统一管护、统一销售。西岭桐江村234户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把全村的3000余亩油茶林整合起来统一管理和经营。五是返承包模式。由公司将从林农手中流转的油茶林地采取返承包的方式,把油茶林的抚育、茶果采摘等日常管理承包给当地林农,调动林农发展油茶积极性。江山公司已返承包面积达6800余亩。

  二、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

  近来来,我市油茶产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油茶品牌建设大而不强,产业链条不长;二是油茶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部分企业标准生产意识淡薄;三是网络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四是全域旅游还需再包装、深挖掘。

  三、油茶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节会搭台、文化唱戏、经济繁荣”,是时下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普遍举措。“节会经济”是新形势下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经济,三届油茶旅游文化节在我市成功举办,打开了常宁油茶产业迈向全国市场的大门。做强做大油茶产业,我认为要结合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突出“油茶产业、全域旅游”两大板块,“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互联网+油茶产业+金融创新”三个特色,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助力县域经济发展,跻身全省经济十强,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常宁。

  (一)做强产业品牌。做大一个产业,延长产业链,做响品牌是关键。一是打造公共品牌。按照省林业厅油茶品牌建设思路,在省注册的商标下,打造“芙蓉(常宁)?国茶油”公共品牌,统一设计产品外包装。在公共品牌下标识具体的生产厂家,全市扶持2-3家精加工企业,用市场手段淘汰落后的小作坊毛茶油加工。按照森林认证和“常宁茶油”地理标识保护产品标准生产,贴上标识,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买茶油就想到常宁茶油”的社会效应,把常宁油茶推向世界。二是拉长产业链条。在拉长油茶产业链条上做文章,做强油茶品牌。充分发挥齐家油业、大三湘、中联天地等产业龙头优势,扎实推进大三湘油茶科技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建设力度,建设3万亩的国家级油茶产业园、旅游景区;齐家油业公司年产1万吨精炼茶油项目建设。加大上下游产品开发力度,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工作力度,引进一批高科技油茶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产品竞争力。三是整合油茶资源。政府引导成立1-2个茶籽收购企业,在全市布局建立10个左右收购点,购买油茶鲜果处理成套设备,实行统一鲜果收购,统一剥壳、统一烘干。将茶籽集中供应给竞争力强的油茶精加工企业,缓解油茶加工企业“吃不饱”的问题,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二)实行标准化生产。按照森林认证(CFCC)的标准进行生产,促进油茶可持续经营,提高茶油的认识度、信誉度和国际竞争力,形成较大的利润空间。一是加强标准生产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油茶经营者严格按照森林经营认证的标准进行生产经营,开展送科技下乡、举办技术培训班、印发实用技术手册等技术服务活动,把标准化理念传授落实到经营者。二是项目带动示范。积极向国家、省、衡阳市申报标准化示范项目,将项目优先安排给按标准和程序生产,实现良好经营的森林经营单位,带动全市80万亩油茶林按森林认证标准生产。三是实行政策支持。对符合森林认证标准,实现良好经营的油茶林产出的茶籽,由政府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补贴。对通过产销监管链认证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三)发展网络经济。学习江西昌坊商业圈网络经济发展经验,邀请有实力的公司,实行民间资本运作,做活“互联网+油茶产业+金融创新”模式,实现油茶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一是建好网络共享平台。实施跨区域、跨城市之间 “互联网+”、“油茶产业+”、“金融+”大数据建设、应用、推广,实现油茶产业品牌的提升、大数据精准营销,解决经营者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借助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及资源,撬动油茶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办网上油茶博览会。邀请国家、省、衡阳市有关部门,在互联网上联合举办网上油茶博览会,为企业、客户提供虚拟参观体验,同时兼具宣传、导览及教育功能。让展会实现线上全面立体的个性展示,展商与买家轻松配对。实现365天,天天博览会,参加人员由实体博览会的3-5万人,扩大到上百万人。三是建油茶物联网平台。探索建立油茶物联网应用发展模式,通过物联网,消费者可以实时了解油茶的采摘、种植、出茶果、压榨全过程,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快速地进行产品质量溯源,从而打造农户、企业、消费者三者互动互惠互信的生态圈。

  (四)推进全域旅游。以节会举办为契机,做好“红色、生态、油茶”三篇文章,把旅游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引擎,全面促进全域旅游建设,打造常宁旅游圈。一是做好红色旅游文章。打造水口山红色工矿游,深度挖掘水口山红色文化和千年矿冶文化,将水口山打造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二是做活生态旅游文章。按照南部生态功能区两日游的思路,融入“印山文化”、“杜鹃花文化”、“瑶乡文化”“田野绿世界(百万樱花园)”、“乡村文化”等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建设,充分挖掘森林文化内涵,作好生态旅游文章。三是做足油茶旅游文章。制订《常宁市全域旅游?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将一大批油茶基地打造成全域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开展“赏茶花,吸茶蜜”,游客参观油茶加工全过程、亲手体验古法榨油、自己动手做手工皂、品尝油茶宴等活动相结合,形成油茶文化特色旅游。

谢金山: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擦亮常宁油茶名片

667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