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兵:加快林业供给侧改革 促进现代林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林业改革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促进全市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我市的林业发展正处在加快林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关键时期,大力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将有效提高林业综合效益,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面临着资源不足、效率不高、经营粗放、机制不顺等问题,必须把加快林业供给侧改革作为最根本的出路和最紧迫的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按照常德市林业局《常林办函[2017]13号》文件精神,就相关的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快林业供给侧改革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在加快加快林业供给侧改革,切实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转变,不断提高资源质量和产出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激活林业发展自身活力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林木结构不优。近年来,我市的林业结构虽然不断调整优化,但仍然没有跳出林木以本土的乔、灌木为主格局,经济作物还是传统的油茶、柑桔、茶叶,珍稀树种、速生丰产林、乡土大径材等优质林木,木本油料、木本药材、竹原浆纸、优质果木林面积仍偏小。据统计,全市现有林地面积17.6万亩,其中防护林、一般用材林面积为13.3万亩,经济林面积为4.3万亩,分别占全市林地面积的75.7%、24.3%,林木结构不优,导致林产品供给乏力。
2.资源管理粗放。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我市森林资源大部分分配到户,由农户自己分散经营管理,由于户均面积少(以全市山林面积较大的药山镇药山村为例,全村山林面积8361亩,771户,户均10.84亩),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劳动力缺乏严重,群众无心也无力在林业生产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大部分群众只把林业生产当作是上天恩赐之物、意外之财,生产、培管观念淡薄,形成了只获取,不培不管,林木资源在自生自灭环境中生存的格局,产出效率大幅下降,全市林木产值年亩均产出只有60多元,单靠“木头经济”状况没有彻底改变。群众林业生产积极不能有效调动起来,供给侧改革就会失去源动力,推行必然受阻。
3.产业规模偏小。当前,我市林产品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链,产前产后不配套,推动手段简单化,销售渠道、网络单一,市场机制断层化,产业聚集度和资源转化率偏低,产品成本偏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我市黑豚鼠、七彩山鸡、孔雀、野猪等特种养殖共有11家,但全市没有一家养殖企业能真正起到带动作用,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带动能力差,不能对小经营户、广大农户提供新品种引进、科技培训、信息传递等方面的指导,产品也只是养大了就卖出去,没有深加工企业,没有市场竞争力。
4.林业科技推广不畅。一是机构不健全。当前我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没有专门工作人员,乡镇只有1-2名工作人员,老龄化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市林业科技推广。二是缺乏特色品种。当前,我市特色林产品一般化,一般产品趋同化是我市林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产品选种、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栽培方式,林下经济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停留在发展第一产业和初级林产品生产加工阶段,林下产品的开发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产品加工工艺缺少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了产品收益。例如我市的苗木花卉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大多还是老一套:花卉及树桩盆景主要以露地栽培方式为主,种苗繁育以扦插或播种繁育为主,成品苗的栽种主要以土壤移栽为主,大众化品种多,高档花木和大规格苗木较少,苗木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我市没有专门科技推广经费,直接影响推广速度。
5.林业资金投入渠道不宽。我市林业资金投入主要依靠政府、林农个体为主。在进一步抓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湿地保护与修复等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发挥政府投入在林业建设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世界自然基金会、绿化基金会、湿地保护基金会等融资平台作用,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生态保护,发挥社会投入在林业建设中的补充作用还不够。以林地、林木等资源开展贷款抵押没有全面推开,且信贷资金来源渠道不畅通,在办理过程中存在着条件过严、程序复杂繁琐、利率过高的问题,贷款办理难。以2016年为例,全市仅办理1件林权抵押贷款,贷款金额160万元。
二、推进林业供给侧改革主要措施
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涉及林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持生态优先,优化林业体系。一是围绕嘉山国家森林公园、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中心打造生态风景林基地。二是大力扶持以润农生态茶油有限公司为重点的油茶产业基地。三是重点培育以新洲镇、毛里湖镇外洲为主的杨树工业原料林基地、以新洲镇、白衣镇、金鱼岭街道为重点的优质果木林基地、以药山镇、白衣镇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初步构建我市林果产业构架,并逐步形成种植规模化、管理科学化、加工产业化的林业产业体系。 力争到2020年,我市林地面积稳定在18.5万亩,经济林面积达到6万亩。
2.深化林业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前提下, 进一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充分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降低抵押贷款门槛,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常规化、规模化发展,力争每年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件以上,贷款金额500万元以上,缓解我市林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为林业建设保驾护航。
3.强化产业带动,促进林农增收。始终把产业发展置于重要位置,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关系,在生态建设中发挥产业功能,做强以油茶、苗木花卉、杨梅为主导产业的第一产业,做大以润农生态茶油产限公司为龙头的第二产业,做活以嘉山国家森林公园、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以家禽养殖、林下种植、特色养殖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实现森林资源的立体开发、集约开发。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动我市生态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培育出一批经济效益好、知名度高、辐射能力强、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本土产业商标,扩大产品品牌支撑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4.加强平台建设,注入发展活力。一是建好林业投融资平台。建好森林资源流转交易平台,加快森林资源流转法规建设进程,促进森林资源登记、评估、流转政策配套、操作简便。二是建好林业实用技术服务平台。建立起面向广大林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林农群众,方便、迅捷、准确、全面提供林业政策、科技、信息服务的平台,实现林业部门和服务对象之间的零距离服务、即时服务、高效服务。三是建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推进林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实现林、科、教,产、学、研无缝对接,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5.健全林业队伍,培育新型林农。一是完善我市林业内设机构设置,充实林业队伍,配齐镇(街道)林业站管理人员,加大林业投入,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一步到位,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加强对林农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林业科技下乡、专家下乡、林业科普宣传、政策入户等活动,提高基层林业工作者和广大林农的科技水平,促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