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就澧县如何推进林业产业新业态的思考
澧县,地处湘西北、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是湘西北通往鄂、渝、川、黔的重镇,有“九澧门户”之称。澧县辖4个街道、15个镇,总面积2075平方公里,有93万人口。近年来,澧县林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五位一体”的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开展城乡一体化植树造林,实施最为严格的封山育林,强化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狠抓林业产业发展,到2016年底,全县林地面积91.71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32.95%,森林资源蓄积量为238.12万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到73.04%以上。澧县现有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澧州涔槐国家湿地公园,当前正在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省级森林公园1处——天供山森林公园;天供山林场是境内唯一一家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1.2万亩,其中国营面积4100亩;澧县苗圃是境内唯一一家国营苗圃,属省级林业保障性苗圃,现有3个生产基地,经营面积400亩。
全县以花卉苗木、橘柚、油茶及林下经济等为主的林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底总产值达15.3亿元。现有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5家(康园农业开发公司、树大园林、振顺人造板厂、城头山农林公司、欢颜新材料开发公司),市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2家(华诚彭山有限公司、澧县森鑫苗木公司);国家级林业专业合作社1家(澧县树大园林苗木专业合作社),省级1家(澧县刻木山香桃专业合作社);现代林业特色产业省级示范园1家(澧县树大园林公司);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处(康园林下养殖基地、春秋公司七里湖养殖基地)。
当前,省林业厅结合新形势下林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方向,提出增强绿色供给,积极推动“森林康养”、“林业碳汇”、“林下经济”、“林权交易”四大林业新业态形成。发展林业产业新业态,是实施绿色供给的有效途径,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举措,是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为此,澧县必须依托县域内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优势,提升传统业态与推动新兴业态相结合,主动适应新常态,认真谋划和推进林业新业态发展,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打造新的增长极,努力提高林业产业的竞争力,努力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一、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始终抓好植树造林主业
植树造林是我们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根基,抓好植树造林是做好其他林业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始终抓好植树造林工作与推进林业产业新业态并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例如森林蓄积量多少直接决定吸碳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碳汇价值。通过封山育林、定向造林以及森林抚育,森林资源质量和总量逐年提升,碳汇交易价值、市场空间潜力会越来越大。
近年来,澧县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投入机制、考核机制,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结合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澧县积极引导,鼓励公司、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投资造林绿化,围绕城区增绿先后投入资金近亿元,仅用三个月建成了5000亩环城生态绿圈,建设了翊武公园、澧水风光带等一批绿化精品工程,创森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例如澧水风光带,就是由一些房企、公司大力资助建设,绿化搞好了,他们在经营中受了益,同时也减轻了县财政的资金压力。当前,澧县正在大力实施的“美丽澧州”三年绿色行动(2017—2019),通过创新投入机制,财政拿一点、企事业单位捐一点、镇村筹一点、社会投一点,全县植树造林热情高涨,公路造林、庭院绿化、大面造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突出建管结合,强化属地管理和镇村主体责任,将责任下放、管理下放、权利下放,着重解决好“重建轻管”问题。2017年澧县完成造林3.5万亩,其中大面造林2.4万亩,补植1.1万亩;对主干道、村道进行公路绿化及补植提质;完成绿色庭院户创建2000户;完成义务植树175万株。
二、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找准森林康养突破口
澧县森林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森林景观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推进“森林康养”新业态提供了有利条件。澧州涔槐国家湿地公园,是目前澧县林业唯一一块“国字号”牌子。涔槐国家湿地公园把王家厂水库和太青山门水库连成一线,山水相连,风景秀丽。天供山森林公园(天供山林场)森林覆盖率达90%,负氧离子含量高,仙女洞、夫人寨、天供寺等景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还有国家级4A景区华城彭山景区、太青山等,发展森林康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今年,澧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推进“旅游升温”大会战,为旅游景区建设、发展森林旅游带来了机遇。目前,澧州涔槐国家湿地公园正在抓紧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天供山森林公园(天供山林场)也在创建3A景区和秀美林场,华诚彭山景区、大美生态家园等都在大力打造旅游品牌,这为打造森林康养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澧县发展森林康养、休闲旅游的空间非常大,前景十分广阔。
三、挖掘林下空间潜力,发展林下经济新业态
近几年,澧县林下经济产业有所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6800多万元,参与林下经济的农户数2700多户。澧县现有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处,分别是春秋公司七里湖养殖基地和康园林下养殖基地,还有刻木山黑森林下养殖、太青山三宝山鸡林下养殖等多个林下养殖农民合作社。但整体来看,林下经济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林下养殖为主,业态比较初级,经济效益也不高。
澧县有林地面积91.71万亩,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面积不少于50万亩,潜力是巨大的。澧县地区经济活跃,经济实力较强,可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促进林权交易,盘活山林资源,吸纳广大企业及社会金融资本投资林业。加大办点示范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林菌、林药等高附加值的林下经济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林下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让老百姓不砍树能致富,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现实。
四、培育传统优势产业,激发花卉苗木新产能
花卉苗木产业是澧县传统优势林业产业,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以上,总产值3亿多元,带动就业人员近万人。澧县树大园林公司,是本地最大的花卉苗木公司。该公司在复兴、梦溪等地有八大基地,面积8000多亩,柚类苗木和乔木化红继木是其主打的特色产品,在江苏、浙江、上海建立了四个苗木直销处。该公司董事长龚建平,2014年被评为湖南花卉产业“十佳人物”,其探索出的红继木乔木化栽培方法获得国家专利和常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每年三月份,该公司主办的“红林花雨节”受到省内外同行和社会各界关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畅游。
结合本县实际,进一步将花卉苗木产业做强做精。一是培育新型花木基地。去库存、去产能,淘汰经济效益低下的品种,腾出发展空间。通过统一规划,培育新型的、效益好的产业基地,如香泡香柚、造型柑桔、乔木化红继木等示范基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提高亩产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组织专业技术培训。通过花木协会组织,聘请教授、专家等专业技术人员,举办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和讲座,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行业从业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大力开拓销售市场。通过专题宣传、推介会、“红林花雨节”,向外宣传、推介澧县的花卉苗木。配套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畅通销售渠道,搭建花木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实体销售与网络销售相结合。同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本县造林绿化要就地取材,优先使用本地苗木。四是筹建花木交易市场。科学规划,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建设一个区域型较大规模的花卉苗木交易市场,真正让产业致富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