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电:关于全县林业转型发展的系统思考
近年来,衡南县林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促进全县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县林业仍处于现代化的初期阶段,面临着资源不足、效率不高、经营粗放、机制不顺等问题,必须把林业转型发展作为最根本的出路和最紧迫的任务。
一、全县森林资源现状
(一)林业概况
衡南县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187.45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5.7%,其中有林地88.1万亩,占林地总面积49.1%。全县森林覆盖率41.86%,林木绿化率40.2%,活立木总蓄积量259万立方米。全县有木本植物89科642种,野生动物45科378种。全县有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江口鸟洲、岐山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川口县级自然保护区。
(二)近年成效
近年来,我县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林业生态、振兴林业产业的重大举措,使得林业建设的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1.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自2002年在我县正式实施以来,共完成建设任务1.838万公顷,有效地改善了县内的生态环境。长江防护林工程累计营造0.973万公顷,防护林封山育林1.42万公顷,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速生丰产林建设面积共计2.773万公顷,为木材供应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完成“五边”造林0.38万公顷,境内主要交通干线及部分乡村通道全面绿化,改善了我县交通路网生态环境。实施了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国家级公益林补偿面积达3.4452万公顷、省级公益林补偿面积达1.711万公顷,每年争取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达1300万元。全县已建立湖南衡南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江口鸟洲成功申报实施国家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岐山省级森林公园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秀美村庄”三年行动计划已实施两年,全县近200个村启动实施并通过省市验收。
2.林业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林业第一产业发展迅速。共建立了用材林基地2.9万公顷,珍稀树种基地2467公顷,楠竹基地1533公顷,经济果木林基地1733公顷,花卉苗木基地1200公顷。特别是油茶产业作为全县支柱产业,累计新造高产油茶林5533公顷。林业第二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成功引进全省乃至全国茶油深加工企业大三湘,加工业产值已达5亿元;全县木材加工、中药材加工、林果加工企业总数逾50家。林业第三产业来势强劲。以森林生态旅游为龙头,全县省级以上公园(保护区)有3个,岐山森林公园1857公顷、莲湖湾湿地公园900公顷、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35公顷;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农庄达23家、面积达2667公顷,宝盖银杏公园省内闻名。2015年游客数量达 1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 30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森林资源保护得到加强。近五年来,我县依法治林工作不断加强,资源保护进一步规范。林政、林地、野保、森防、森林公安等资源保护管理机构不断完善。一是林政资源管理亮点频现。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的“公益林保护建设”完成,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国家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工作被评为全省一等奖。加强征占用林地的管理,全县依法审核并上报征占用林地项目202宗,面积381公顷。对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做到提前介入,跟踪服务。二是综合执法规范有序。2012年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以来,整合了原分散在许可股室的行政执法职能,实行归口综合执法。积极开展“亮剑”等专项行动,打击各类森林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全县共查处林政案件100余起,补交林业规费300余万元,维护了林区的正常秩序,保护了林农的利益和全县森林资源。三是有害生物防治有力有为。我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0.37万公顷,年均733公顷,发生率2.4%;防治面积1000公顷,年均200公顷,无公害防治率90%;成灾面积33.3公顷,成灾率1.3‰;中短期测报准确率9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近尾洲、栗江、茅市、柞市松材线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四是森林防火可控可管。加大了森林防火力度,突出灾前预防,强化科学扑救,坚持靠前指挥,严密应急管理,遏制森林火灾多发势头。实现了“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火灾”的工作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我县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生态环境依旧脆弱,林业产业发展滞后。这与新形势下对林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条件劣导致生态环境不优。我县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紫色页岩及石漠化土地面积达5.3万公顷。这些区域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本高,造林成活率低,造林绿化成效难以巩固,生态环境还非常脆弱。“十二?五”期间及“十三?五”前期我县自然灾害频发,森林火灾及火灾隐患仍然较多;林业有害生物尤其是松材线虫病未得到彻底拔除。二是森林经营粗导致产业发展不强。我县森林质量不高,林种、树种结构不尽合理,森林资源结构性矛盾还较为突出。全县平均每亩森林蓄积量只有1.37个立方米。森林经营管理较为粗放,林地生产力水平较低。森林健康状况欠佳,抵御病虫能力较差。无论是从我县的森林资源供给要求,还是本县的产业发展需要来看,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相当尖锐。三是资金投入少导致工作基础不牢。近年来,我县林业投入仍然相对不足,导致林业基础建设欠账太多,林业发展基础薄弱;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不高、经费不足;林业重点工程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基层林业职工工资虽已纳入到财政预算,但津补贴和工作运行成本没有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职工生活没有得到很好保障。四是产业结构差导致经济效益不高。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过低。林产工业经营分散、规模小、聚集度不高,企业产能过剩、设备开工不足;龙头企业少,装备落后,产品档次较低,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品牌和拳头产品缺乏;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五是体制机制死导致纵深发展不快。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依然是制约林业发展的深层次根源,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难度加大。
总体来看,我县林业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生态承载能力与经济增长需求还不适应,林业转型发展步伐还不够快,下段,林业转型发展将是我县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我县林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林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坚持把握一个大局(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生态秀美新衡南”的战略部署),高举两面大旗(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推进三大转变(观念转变、产业转型、机制转换),用好四大载体(营林生产、秀美村庄、通道绿化、银杏文化节),抓住五个关键(改革创新、资源管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实现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衡南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所作为,为全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一)林业发展目标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主向追求三个体系最优化、三个效益最大化转变。在进一步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生态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覆盖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着力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以优化发展环境、减轻经营负担、强化资源支撑、壮大市场主体为主要手段,着力打造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价值,不断加强生态文化传播,丰富生态文化产品,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着力构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最大化。
(二)林业工作对象从以森林资源为主向多种生态资源转变。传统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要任务,以森林资源为关注核心,工作的主要战场是林地,经营的主要对象是林木。随着现代林业建设不断推进,湿地作为“地球之肾”,野生动植物作为大自然的主人倍受关注,提到了越来越高的地位。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三大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经营、开发,共同构成新时期林业工作的主体业务。
(三)林业发展驱动力量由主要依靠增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转变。在劳动力、种苗、化肥、药械成本越来越高,资金、空间、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我县林业发展要想开创新的局面,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增长方式,走创新发展、集约经营的道路。真正向科技要潜力、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让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要素投入成为共同驱动新时期林业发展的三驾马车。
(四)林业资金投入从主要依靠政府为主向政府、社会、市场主体多元投入转变。在进一步抓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湿地保护与修复等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发挥政府投入在林业建设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金融、银行等融资平台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生态保护,发挥社会投入在林业建设中的补充作用;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切实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补血、鼓气,吸引更多企业和业主参与林业、投入林业,发挥业主投入在林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五)林业产业从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加快林业科技转化,大力发展设施林业,积极推进林业机械化,进一步完善林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切实加强林产品质量监管,大幅度提升林业基地和加工产品的质量效益,扭转林业产业发展严重依赖劳动投入和资源消耗的不利局面。
(六)林业经营方式由家庭式分散经营向组织化规模经营转变。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盘活森林资源,引导森林资源有序流转,推动林农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组织,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推进林业经营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
(七)林业劳动者由传统林农向新型林农转变。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林农培训,进一步抓好林业科技下乡,切实加强林业实用人才开发,全方位提高林农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林业专业技能,让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林农成为林业生产的主力军。
三、推进我县林业发展转型的主要措施
林业转型发展涉及林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顶层设计,划定并坚守生态红线。做好森林资源保护的顶层设计,划定林业生态红线是强化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的有效举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由政府明确专班专抓,将我县林地和森林、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等五项重要内容,对照上级要求划定生态红线,具体参照以下标准划定:全县林地保有量不低于12万公顷,确保全县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6%,全县森林保有量不低于10.08万公顷(含非林地中的森林),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万立方米,维护全县国土生态安全;全县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不低于6%;力争现有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得到有效保护,维护全县淡水资源和河岸线安全;全县森林公园面积不低于2200公顷,严格保护公园内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全县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不低于5.156万公顷,严控占用征收生态公益林,对确需占用征收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实行“占一补一”制度。
(二)深化林业改革,破除阻碍林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确立林农经营主体地位,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充分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着力完善配套改革政策,加快完善林业产权交易体系,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努力完善林业担保机构和森林资产收储系统,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常规化、规模化发展。继续推动政策性林木保险增资扩面,努力发挥其为林业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二是继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将我县岐山国有林场在完成改革省定任务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加强扶持,灵活施策,进一步焕发国有林场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全面彻底完成县木材公司改制任务,将归口县林业局管理、属自费事业单位的木材公司完成转体改制,将剩余资产拍卖处置完毕。将公司现有在编干部职工的医保金、社保金实行一次性打捆处理;将公司符合办理职工提前退养手续全部办结;将公司债权债务、干部职工生养死葬、公费医疗保险等一揽子问题落实好。
(三)强化产业带动,扩大林业对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的直接贡献。始终把产业发展置于重要位置,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关系,在生态建设中发挥产业功能,做强第一产业,做大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以云集家具产业园为龙头,大力发展林产工业;大力发展油桐、白果、冬枣等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带,提高林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发力油茶产业板块,以“大三湘”为龙头,按照“一县三区多园”种植规划、“一深四粗五仓储”加工产业规划的总体布局,沿衡茶吉铁路建设1个高标准油茶生态文化产业园、1条高产油茶示范带,力争5年内实现“种植60万亩,年产茶油2万吨,综合产值30亿元,税收10亿元”的发展目标;积极发展黄精、夏菇草、迷迭香等林下经济,实现森林资源的立体开发、集约开发。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林产品附加值;以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申报和岐山景区基础设施提质改造为契机,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开发江口鸟洲、莲湖湾等生态旅游资源,带动全县生态旅游发展。大力森林康养、林产品流通、林业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林产品市场销售体系建设,推进三次产业协同互补、共同发展。重点发展非木产业、低碳产业、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与产业两大体系共赢。
(四)加强平台建设,不断为林业发展注入活力。一是建好林业投融资平台。进一步加强银信部门和投资业主的沟通和对接,着力提高资金筹集能力和使用效率,为林业事业开辟高效畅通的投融资渠道。二是建好森林资源流转交易平台。在我县设立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加快森林资源流转法规建设进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森林资源登记、评 估、流转政策配套、操作简便。三是建好林业碳汇交易平台。适应林业新常态,做好全县林业碳汇交易基础工作,按相关程序和要求加快对接全省乃至全国林业碳汇交易平台。
(五)培育新型林农,为林业事业提供高素质的经营主体。充分利用乡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远程教育中心、农民学校等培训资源,构建覆盖全县的林农培训网络;广泛吸收林业系统高精尖人才和业务素质精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土专家”,组建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突出抓好林农科学文化和实用技能培训,努力为县内林区培养有较高文化水平、较强林业生产技能的实用人才;积极开展林业科技下乡、专家下乡、科普宣传、科技素质教育等活动,提高基层林业工作者和广大林农的科技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