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春:关于平江林业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7-05-25 15:25 信息来源: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对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洞庭湖区域生态系统改善、产业体系调整、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美丽洞庭”将会呈现在楚天之下。近年来,平江确立“生态立县、绿富双赢”战略,推动林业发展,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快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步伐。

  一、优势研判

  1、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平江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一是森林资源丰富。平江是湖南省重点林业县,有山林面积434.7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70%,占岳阳市林地面积的49%,活立木总蓄积量593万多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8%,林木绿化率达67.9%,有树种95科281属800种,有古树名木54类2500余株。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联合国工发组织认定的绿色产业示范区,至“十二五”末,全县林业经济总产值达42.8亿元。二是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河网密布,分属汨罗江和新墙河两大水系。其中,自龙门镇流入平江县境内的汨罗江流域面积占96.1%,径流总量32.5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9.7万千瓦。近年来通过对汨罗江两岸山林区划为生态公益林保护,极大地降低了水土流失,减少泥石流及山体滑坡情况的发生。矿产资源主要有黄金、铅锌、磷、石膏、石英、石灰石、长石、云母等60多种,石膏、石英、磷等矿物储量均在1000万吨以上,黄金储量50吨以上。

  2、生态建设具备基础。经过近年努力,平江生态建设已具备一定基础,生态效益越来越明显。一是林业工程力度大。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9.8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6.9%,其中退耕12.4万亩;完成长江防护林工程8.4万亩,封山育林56693亩;全县共有159.2万亩山林纳入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占全县山林面积的37.2%,其中国家级公益林90.8万亩、省级公益林68.4万亩。二是绿化造林成效显。近几年,通过引资争项造林、引导社会造林,共争取资金近5亿元,完成造林达48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90余万亩,楠竹低改18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以0.5%速度递增。同时,加大了封山育林面积,全县封山育林面积达230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35%。

  3、产业优势略具雏形。近年来,平江牢牢把握生态资源和传统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一是传统产业初具规模。楠竹、油茶是平江的传统优势林业产业。近年来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全县楠竹种植面积达37.5万亩,立竹4900多万株;油茶林面积54.3万亩,在全县建立10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12个,新建定点油茶苗圃基地100亩,年产值达4亿元。同时,积极扶助“林之神”、“山润”等油茶企业,鸿泰等竹产品龙头企业扩大经营,增加融资,提升品牌竞争力。二是生态旅游效益初显。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自然资源,加大对幕阜山、北罗霄、福寿山、连云山等国家、省级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生态漂流已产生品牌效应,生态旅游年产值突破5亿多元。三是林下经济势头强劲。致力深化林业改革,引导农民成立林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全县从事林下种植、林间养殖、森林旅游的农户已达5.2万户,参与林下经济开发的企业和合作社168家,林下经济总面积达45万余亩,至2016年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0亿元,占林业生产总值的24%。

  二、问题分析

  平江地处汨罗江上游,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地位。但由于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水平低,在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也存在着较多困难和问题:

  1、林产发展滞后。林业龙头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不多,生态旅游产业带动作用不强,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结构不合理,木材与林产品供需矛盾突出,产业基地与产业龙头加工企业建设不协调。

  2、后续产业发展困难。由于加强生态保护,关闭了部分木材加工企业,有的林场和林农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而长期以来形成的林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很难一下子得到根本改变,短期内又难以形成和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加上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即使有好的项目,也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难以形成替代支柱产业,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得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3、林业基础建设薄弱。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的制约,林业发展的基础薄弱,使林业科研、林木种苗、森林防火、技术推广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科技、信息等方面,服务手段落后,林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林业技术的推广普及与应用跟不上农业发展的形势,造林树种单一,乡土树种未得到应有重视,林地经营管理粗放,林地生产率较低。

  三、对策建议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平江林业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平江林业要积极融入建设中去实现借力发展,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创新科技,抢抓机遇,趁势而上。

  1、借助林业项目,释放山林活力。借助平江国扶县和被纳入国家第二轮退耕还林县及造林补贴县等十多个林业项目的契机,扎实抓好项目兴林,调动林农积极性,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推动现代林业发展。要积极争取天然林保护工程、碳汇林业等新项目在平江落户,以项目带动油茶、楠竹产业、林产工业、林下经济等产业蓬勃发展,借此成为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特色林业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

  2、加快生态修复,提升森林质量。重点加强路边、水边、城边等“三边”和庭院周边造林绿化;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南江、梅仙、石牛寨等乡镇加快植被恢复,对汨罗江源头的龙门镇、木金乡等乡镇实行全封山管护,加快植绿扩绿;在全县范围内切实搞好补植补造,确保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国家要求,要狠抓幼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对生态林要及时抚育,对经济林要实行集约经营,防止人畜破坏,防止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全面提升林分质量。

  3、坚持生态优先,支持产业发展。平江是省会长沙的后花园、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优美的生态大县,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效益作支撑,再好的生态也难以长久的保持。因此,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山地、林地、树种和劳动力资源,积极培育和壮大林业产业,为林业的持久发展提供动力。建议上级切实制定林业后续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资金扶持,探索建立生态经济补偿机制,不断培植壮大林业产业,为平江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4、坚持创新发展,提供科技保障。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科技优先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加大对老项目的技术改造力度。注重林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科技创新基础。

  5、依托山水资源,做活生态旅游。平江现有4个森林公园、3个生态漂流景区、1个国家风景名胜区和1个国家湿地公园,这些山水资源是平江生态旅游的基石,更是支撑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要将这些生态资源串珠成链做大做强,借助平江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依托森林资源和森林景观优势,加快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重点开发森林康养、休闲度假、山水娱乐、科普教育等特色旅游项目,提高森林生态旅游品位,努力把生态旅游培育成平江特色产业,加快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一体发展。

  林业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特性于一身,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社会的公益事业,以林业建设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道安全防线。加快落实平江林业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可为实现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的全面小康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胡胜春:关于平江林业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667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