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发展难题 立千秋伟业——辰溪县油茶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辰溪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总面积29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93万亩。全县油茶资源丰富,现有油茶林30.6万亩,是全国知名的油茶之乡和国家油茶产业建设示范基地县。我县大部分是低山丘陵,土质以酸性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适宜油茶生长,是湖南油茶中心产区,处于怀化市油茶产业发展带中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油茶作为辰溪农业的支柱产业来打造,围绕建成湖南湘西地区油茶第一县的目标,油茶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种植技术标准快速提升。先后引进益阳福民、怀化金月云、洪源农林、中联天地等4家企业,并引导组织成立了鑫富、永胜、大湘西等7个油茶专业合作社等10多家规模油茶开发企业,突出抓好以板桥为中心的怀化百里油茶产业带建设。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新造高产油茶林近6.3万亩,低改垦复油茶林6.1万亩,已基本形成集种苗、基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油茶产业链。但是由于油茶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从种植到收益,每亩需投资近3000元。如何破解油茶土地集约、资金投入、栽培技术等瓶颈,辰溪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破解土地集约难题,形成规模化开发态势。
油茶基地需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才能提高整体效益,辰溪现行的南方林区林地承包到户经营的现状与集约经营的需求存在矛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农户对林地的处置权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尽管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奖励措施,广大林农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意识影响和目前租地山价不高等原因,往往宁愿抛荒,也不愿流转给他人经营,直接影响油茶种植规模化的整体推进,基地建设的选址仍然受到较大制约,只能达到相对集中连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户或公司租山造油茶的积极性,无疑是油茶规模化发展的严重瓶颈。为此,辰溪县主要通过落实三大措施,成功破解土地集约难题。
1.加强政策引导。2013年,辰溪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对新形势下集体林地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政策性引导,并就促进油茶产业发展明确了扶持措施,打消承包户流转林地的顾虑,降低流转成本和难度,为油茶产业规模化经营打开了局面,目前,全县11个油茶专业合作社、5家油茶开发企业共流转林地4.2万亩,建成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油茶基地45个。
2.促进利益共享。保障土地出让方的利益最大化,让林农的林地流转得甘心、放心、舒心,让承包方使用林地顺心、安心,既提高了林地使用率,又使流转双方获利,实现共赢。一是引进龙头企业提高土地租金,将山地租金从每年每亩20元左右,提高至50元,支付方式从一年一付,改为十年一付,当年获得每亩500元租金,增加农民对土地租金收益的获得感;二是为林农算好油茶租地开发效益账。林农自己开发油茶,由于受高投入资金限制,难以形成规模,租地给有势力的企业开发,短期看,当年就能得到可观的土地租金收益,长远看,油茶开发,挂果前每亩需投入3000元,每亩除苗木、肥料等生产资料投入800元外,其余全部为劳务投入,怀化福民公司在我县板桥建设5000亩基地,需劳务投入就有1100万元,所在村组每年可获得劳务收益120万元,可解决当地40人就业,基地丰产后,管护采摘需要投入的劳务每年每亩需要400元,5000亩基地年均收益在200万元,通过算帐,让林农了解到,企业油茶开发,无论从短期,还是长远来看,林农都有不错的收益;三是政府提供支持解决矛盾纠纷,公司集约土地,实际开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矛盾纠纷,为此,县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既要保障开发环境有序,同时也要保护林农利益不受损害。
3.完善管理机制。为确保油茶发展项目有序推进,辰溪县从工作机制入手,建立健全了“四个机制”。一是工作议事机制。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油茶产业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油茶综合产业园建设项目,由县油茶产业领导小组牵头,每月召开部门联席专题会议两次以上,积极调处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租地纠纷,妥善做好机耕道建设过程中的协调工作。二是项目管理机制。在项目管理上,推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合同制。在项目实施前,由县林业局、财政局与项目实施人签定建设管理合同,明确各自在项目建设中应承担的管理责任和义务。三是资金管理机制。全面实行财政报账制、财政投资预算评审制、政府采购制和项目审计制。对肥料进行了公开招标采购,对达到招标要求的机耕道建设项目实行了公开招投标。项目完工后,由县审计部门对项目进行决算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四是考评验收机制。建立了实地查看、派专人常驻现场的督查验收方式,并严格奖惩,对工作落实到位、完成情况好的单位,给予经费奖励,对落实不力、进度滞后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破解栽培技术难题,降低投入成本。
在油茶开发初期,我县新造油茶林成活率一般在30%—40%之间,高的在60%左右,成活率达70%以上的为数不多,导致成活率不高的原因,一是种苗因素。新造油茶林所用的苗木大都从浏阳、涟源、茶陵等地外购而来的裸根苗,因长途运输,路途停留时间较长,部分苗木因堆压发热致使根系严重受损进而影响了苗木的成活率。此外,为完成每年1万亩的新造任务,在外购苗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一年生的马溪苗圃油茶苗。由于苗木过于幼嫩、木质化程度较低、根系不发达,大部分油茶苗因抵抗能力弱而难以成活。二是种管粗放。有的茶农为节省种植成本在栽种油茶苗时不盖地膜,有的茶农在干旱来临之前没有覆草保湿,有的茶农在气温高亢之时盲目锄草,有的茶农为外出打工挣钱将油茶苗栽下后就置之不理,等等。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县林业部门工程技术人员,上网查资料,到外地参观学习,结合辰溪实际,在辰溪马溪油茶育苗基地,通过2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成功破解栽培技术难题。
1.应用“一步法”育苗技术。我县马溪苗圃成功创新采用“一步法”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育苗技术,该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和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其培育的良种油茶苗木具有“轻型基质结构好、带袋栽植成活高、搬运方便成本低、不需缓苗生长快、改良土壤利环保”的显著优点,合格率达90%以上。具备极高的抗旱保水功能,使新栽油茶成活率大幅提高到95%以上。
2.鸡窝型培土加地膜覆盖栽植。自2012年起,为打破油茶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魔咒,总结出鸡窝状培土加地膜覆盖的栽植方法,轻基质苗成活率由70%提高到95%以上,裸根苗成活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彻底解决了前几年油茶造林成活率偏低的难题,而且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促进幼树生长。把油茶种植与国土整治项目相结合,坡地改梯、步道、机耕道路、排灌系统完善,管理便利。在后续管理方面,注重幼树修枝整形,促使植株矮化便于果期采摘,追肥以施有机肥为主,除草采用人工或割灌机操作,避免使用除草剂,提升油茶产品的生态品质。
3.打泥浆加生根粉提高成活率。在2年生裸根苗栽植过程中,坚持打泥浆并配合使用生根粉的方法,确保油茶造林成活率。2012-2016年,由企业、合作社、大户营造的2.8万亩油茶林保存率达到99%,管护率100%,长势和成效明显优于前几年,使全县油茶总面积快速发展到30.6万亩,8年间增长了26%。
三、破解资金投入难题,确保产业持续发展。
油茶生产周期长,一次栽树,多年受益。但前期投入大,6年后才见成效,正常投入要3000元/亩左右,前三年的抚育管护又是关键,一旦资金链断裂,抚育跟不上,就会前功尽弃。由于前期资金投入较大,农户难以承受盛果期来临前的“艰苦岁月”,仅靠农户个人的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依靠政府补贴资金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栽种质量低,重造轻管的问题普遍存在,成为油茶发展的“重症”。要真正解决油茶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只有完善运作机制,创新投入模式。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进一步做大做优油茶产业,我县在2008年、2009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补充意见》的基础上,2013年出台了《辰溪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将油茶产业作为重点进行扶持,2014年出台了《S223沿线农业产业带2014-2018年建设规划》,将油茶综合产业园建设作为该规划的重要部分,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办项目。明确补助标准。规定新发展油茶基地连片100亩以上,每亩补助800元;油茶低效林改造垦复连片100亩以上,每亩补助200元。
2.加强项目资金整合。以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为平台,积极整合包括土地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移民产业发展、林业科技资金、中央造林补贴、小农水等专项资金和本级预算安排的农业发展基金在内的相关资金,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向油茶产业倾斜,充分发挥资金合力。同时,为有效推动全县油茶林地的合理流转,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参与油茶基地建设,实现油茶林地向经营大户、经营能手集中,对林地流转面积300亩以上,且流转期限在3年以上的,由县财政给予奖励,并坚持项目资金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倾向扶持大规模经营户。
3.全面落实保险制度。2015年,我县将全县近30万亩油茶林全部作为经济林列入林业保险范围,给林农发展油茶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为油茶业主争取信贷资金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4.争取信贷资金支持。根据省政府出台《关于信贷支持油茶产业的实施意见》、《油茶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等信贷政策,积极为油茶业主争取信贷资金提供政策支持,尽快开展油茶发展信贷业务;要加快和完善林业要素市场建设,搞好油茶林权登记、评估、科技服务、投融资信息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为油茶信贷业务提供构建快捷、高效、安全的服务,激活和调动金融机构发展油茶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政策,开展油茶保险业务,降低信贷风险。
四、破解品种把关难题,确保产业优质高效。
发展经果油料林,品种质量是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为了把好油茶产业发展的品种关,一是建立油茶专业育苗基地,在我县锦滨乡马溪村建立200亩现代化苗圃,其中50亩湘林系列优良品种的采穗圃;二是严把油茶造林用苗,凡是造林苗木没有“四证一签”,林业部门不予验收,财政部门不给造林补贴;三是科技创新,提高苗木质量。油茶裸根苗造林成活率难以保障,而轻基质容器苗具有结构好、带袋栽植成活高、搬运方便成本低、不需缓苗生长快的优点,县林业部门技术人员通过认真钻研探索,创新了轻基质容器育苗一步法及造林覆膜造林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和市科技成果二等奖,极大提高了油茶育苗质量和造林成活率,为全面推广油茶造林打下了苗木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