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兵:浏阳市封山育林工程成效与发展思考
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天然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行为的破坏活动,以恢复森林植被的育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对加快绿化速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况
浏阳位于湖南省东部,地理座标东经113°10′-114°15′,北纬27°51′-28°34′。东与江西省铜鼓万载县交界,北与平江县毗邻,西与长沙、株洲县接壤,南与江西萍乡市上栗市及本省醴陵市相连。全市南北纵长80.9公里,东西横跨105.8公里,是全省的重点林区县(市)之一,全市林业用地517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8.94%,森林覆盖率66.2%,森林蓄积量1258万m3,立竹9544万根[1]。辖37个乡、镇、街道,401个行政村(社区),2012年总人口143.62万,其中农业人口127.89万,占89.05%[2]。全市财政总收入55.31亿元,林业总产值11.96亿元。
2008年初,一场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给浏阳林业造成重大损失,126万亩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受灾面积约占有林地面积1/4。据统计,全市林业损失高达6.9亿元,其中毛竹受灾面积30万亩,损毁毛竹3229万根,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用材林受灾面积80万亩,损毁木材100万立方米。受这次冰灾影响,全市森林蓄积量下降了8%,需要6-8年才能得到有效恢复。
为有效恢复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浏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部分乡、镇、街道、林场开展封山育林,封育期5年,自2013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封育面积175余万亩。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科学规划。按照“以封山为主、封育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封山育林技术规程,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了《浏阳市封山育林规划设计说明书》,进行了科学的规划设计,全市设立固定调查样地81个。根据规划设计,市林业局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山头地块加强技术指导,制定技术标准,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封山育林对象包括现有的中龄林、幼龄林、未成林造林地;培育前途的疏林地;每公顷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较均匀的针叶母树60株以上或阔叶母树90株以上的无林地;每公顷有分布较均匀针叶幼苗、幼树900株以上或阔叶树幼苗、幼树600株以上的无林地;每公顷有公布较均匀的萌蘖能力强的乔木根株900个以上或灌木丛750个以上的无林地;分布有珍贵、稀有树种,并且有培育前途的地块;人工造林困难的高山陡坡,岩石裸露地,水土流失严重及沙漠、沙地,经封山育林有望成林或增加林草盖度的地块;每公顷有分布较均匀的毛竹100株以上或杂竹覆盖度在20%以上的无林地。
(二)做精外业调查。全面了解封山育林范围内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植被状况,为封育措施设计提供依据。宜封地调查,以200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区划为依据,对变化不大的同类型的地类合并,参照原小班卡片转抄登记在封山育林小班卡上,对已发生变化的地类进行补充调查,及时更新到小班卡上。油茶、茶叶等经济林不列入宜封地内,小班区划,利用200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万分之一小班调查基本图区划小班,对宜封地范围进行现场勾绘小班,以村为单位编写小班号,按从上至下、从左到右顺序编排,分权属、地类、优势树种、森林类别、封育措施、幼、中龄林等不同进行小班区划;小班面积,小班面种一般不小于90亩,个别地类差别明显且又无法进行小班合并的最小区划面积可为15亩,小班面积取整数。在外业调查手图上用方格纸或求积仪计算面积,以小班为单位计算面积,统计到村,汇总到乡(镇、场),各乡(镇、场)总面积以200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数据为准。
(三)优化内业设计。在小班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立地条件和封育主要目的不同,分别划分杉木型、马尾松型、阔叶树型、竹林型等封育类型。针对杉木型,现实地类优势树种为杉木林分,疏林、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通过封禁、萌芽更新、补植后培育成杉木林分,规划营造杉木林的宜林地。针对马尾松型,现实地类优势树种为马尾松林分,疏林、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通过封禁、天然下种、补植后培育成马尾松林分,规划人工营造马尾松的宜林地。针对阔叶树型,现实地类优势树种为阔叶林分,疏林、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通过封禁、萌芽更新、补植后培育成阔叶林分,规划营造阔叶树的宜林地。针对竹林型,现实地类为竹林,或每公顷有分布较均匀的毛竹100株以上或杂竹覆盖在20%以上的无林地。
(四)分类精准施策。大力实施封禁、萌芽更新、补植和补播等封育措施,对达到封山育林条件的,根据封禁范围大小和人、畜危害程度,设专职或兼职护林员进行巡护,每个护林员管护3000-5000亩;对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每公顷分布均匀的萌蘖能力强的乔木根株900个以上的采取萌芽更新;对自然繁育不足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间隙地块,应按封育类型成效要求进行补植或补播。
三、取得成效
通过5年的封山育林成效显著,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林区秩序明显好转,森林火警、火灾明显下降。为客观评价五年来封山育林的成效,浏阳市林业局委托浏阳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进行了成效调查,市财政局组织了年度绩效评价。
(一)资源逐步富集。封山育林区域内,2008年总蓄积383.6万m3,2013年总蓄积432.9万m3,五年内蓄积增加49.3万m3。
封山育林区域内,2008年乔木林面积155.8万亩,毛竹面积14.4万亩,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等面积25.4万亩。2013年乔木林面积163.6万亩,毛竹面积18万亩,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等面积16.2万亩,五年内乔木林地面积增加了7.8万亩,毛竹面积增加了3.6万亩,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等减少了9.2万亩。原因是由于采取了全面封山育林致使原来的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部分变成为乔木林地;毛竹林面积增加是因为毛竹的自然扩鞭。
(二)效益逐步显现。通过封山育林成效调查,封山育林区域内乔木林地面积增加7.8万亩,毛竹面积增加3.6万亩,按照当年的造林成本,乔木林按800元/亩,毛竹按1200元/亩计算,需造林资金10560万元,而封山育林每亩仅投入7.5元,共计节约资金9094万元。增加活立木蓄积49.3万m3,按现时活立木200元/m3估算,可增加收入986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封山育林,区域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对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释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根据国际国内通用的森林生态效益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测算,此次封山育林生态效益总价值达76.69亿元,分别为涵养水源效益,森林调节水量4.5亿吨,价值4.61亿元;保肥效益,森林保肥折成磷酸二氢铵9.64万吨,氯化钾0.77万吨,价值4.42亿元;固土效益,森林减少泥土被侵蚀量518.54万吨,价值0.17亿元;固碳效益,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总量674.68万吨,固碳总量183.13万吨,价值18.95亿元;释氧效益,森林释放氧气总量416.38万吨,价值42.04亿元;生物储能效益,生物的储能总量582.42亿水焦,价值6.50亿元。封山育林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休闲旅游、交通运输、娱乐餐饮、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效益凸显。
四、下一步打算
(一)坚持封山育林政策。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将封山育林期限再延长5年,同时增加财政投入。优化封山育林项目区布局。重点选择生态脆弱地区、城区周边、公路两旁、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的地区开展封山育林,适当调整规划布局,规模控制在200万亩以内。科学制定考核办法。由市政府与各责任乡镇和相关单位签订《封山育林工作责任状》,按要求进行年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市政府考核相关乡镇和单位全年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完善和创新管理机制,将绩效与资金拨付挂钩,确保封山育林成效。强化灾害预防措施。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指导、生产服务和监督管理,组织编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发展规划。完善监测预警机制,科学布局监测站,提高应急防治能力。
依法治林。加大破坏森林资源的打击力度,林业部门要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力度、野外用火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同时加大对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等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打击力度。
(二)坚持强林富农导向。增加财政投入,经济补偿标准。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林地流转,便于集约管理和规模经营,林农可以得实惠。同时要增加财政投入,让封山育林区补助校准逐步与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长沙市生态圈补助校准接轨,确保广大林农在大力支持封山育林工作时,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引入森林保险机制。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稳步推进森林保险工作,不断增强林农参保意识;同时落实政策、健全制度,积极做好森林保险投保工作,确保林农受灾不受损,切实维护林农利益。将封山育林工作和森林旅游有机结合。对条件成熟的地区,引导林农走森林生态旅游或红色旅游路线,形成以旅游光观、生态休闲、户外活动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由林业部门牵头,组织财政、农办等部门出台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林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