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山:关于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6-11-15 14:40 信息来源:

  常宁市位于湖南南部,人口101万,土地总面积307.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7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3.38%,油茶种植面积80万亩,去年产油5100吨,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栽培历史长达1700多年,是国家油茶示范林基地试点县、国家油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油茶重点县、全省茶油生产大县。近年来,常宁市紧紧抓住国家重视油茶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把油茶作为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打造,围绕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市”目标,举全市之力发展油茶产业,大力推进油茶基地建设,创新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集种苗、基地、加工、科技、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油茶产业体系,常宁油茶产业正朝着精细化发展。

  一、油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超常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把油茶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来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发展油茶产业,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一是组织保障高规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市级领导专抓,组建正科级的油茶产业管理办公室专管。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常宁市油茶产业保护管理办法》等,把油茶产业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考核内容。二是规划布局大手笔。制定《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五个一”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布局上突出“二带三群”,即以S320线和S61线为轴的两条产业带;以荫田、三角塘、兰江为中心的19个乡镇为主的三个产业群,打造了“百里油茶产业带”和岳临高速油茶走廊。三是科技支撑全方位。开展校市合作,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省农业大学、省林科院、广西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协作关系。举办了油茶培育、加工、营养方面的高峰论坛三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尹伟伦、周宏灏来我市传经授宝。建设了油茶科技园、优质苗木培育基地、采穗圃,为油茶高效栽培管理提供示范。每年组织油茶生产企业、大户进行2-3次油茶生产技术培训。

  (二)政策支持多元化。一是加快林地流转。搭建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林地林权流转,健全土地流转信息,实行集约经营。出台《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意见》,保护农民利益,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与企业开展股份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全市流转林地48.7万亩。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市财政设立油茶产业发展基金,对连片新造高产油茶林按200元/亩的标准补助种苗费,前三年按100元/亩的标准给予肥料补助;对油茶初次垦复的补助300元/亩,复垦补助100元/亩。近三年,我市财政整合10余项涉农资金,6000余万元用于油茶产业发展。三是拓宽融资渠道。组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林地流转、交易和抵押贷款等服务,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财政注资500万贴息,开展油茶林权抵押贷款,涉及油茶抵押贷款面积近8万亩,累计发放油茶林权抵押贷款7000万元。

  (三)经营模式多样化。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经营模式,形成6种模式为主的产业经营格局。全市已有21家规模油茶开发企业、49家专业合作社、350多家种植大户,带动近10万农民参与基地建设。一是合作联社模式。引导油茶经营公司、油茶专业合作社和个人社员组建市嘉林油茶专业合作联社,开展森林认证运用、中低产林改造、林下经济规划、金融服务对接、林农权益维护、油茶市场拓展“六统一”服务,形成整体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二是“公司+农户”模式。由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农户提供土地、劳力进行合作经营的模式。中联天地公司在我市租赁土地13万亩造油茶林,与千余户农户建立了合作经营关系。湖南大三湘茶油科技公司在西岭镇与600多户农民签约,已新造油茶林2万余亩。三是大户承包模式。支持有实力、懂技术大户兴建油茶林基地,充分发挥经营者在发展油茶产业中的辐射、示范和带头作用。大户刘明湖种植油茶丰产林1800多亩,在林内修建2500平方米的养猪场,将猪粪水发酵后排灌到油茶林内,利用林间空地种蔬菜、绿化苗木,实现立体式种养殖。四是专业合作社模式。按照“乡村引导、入社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引导农民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统一开发、统一管护、统一销售。西岭桐江村234户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把全村的3000余亩油茶林整合起来统一管理和经营。五是返承包模式。由公司将从林农手中流转的油茶林地采取返承包的方式,把油茶林的抚育、茶果采摘等日常管理承包给当地林农,调动林农发展油茶积极性。江山公司已返承包面积达6800余亩。

  (四)产业发展品牌化。在做品牌上下足功夫,提高常宁油茶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宣传造势树品牌。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和四届大三湘油茶花节,先后承办全省林业产业发展暨油茶生产现场会、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分别作了经验介绍,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常宁油茶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2013年,央视7台推介了我市油茶产业发展的经验;2014年10月,央视4台《走遍中国》栏目播放油茶专题片《油茶树上金果生》,向国内外宣传油茶。二是拉长链条做品牌。在拉长油茶产业链条上做文章,做强油茶品牌。引进台湾田野休闲公司在罗桥建设油茶文化旅游风情园;启动了大三湘油茶科技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建设3万亩的国家级油茶产业园和旅游景区;启动了油茶博物馆建设;开工建设湖南省首家油茶批发大市场;齐家油业公司采用物理冷榨方式,年产1万吨精炼茶油,建设1条先进的洗发水、肥皂洗涤剂等茶油附属产品生产线。三是森林认证强品牌。今年5月,我市与省林科院、北京中林天合公司合作,启动了森林认证工作。通过开展森林认证,提高茶油的信誉度、认知度和国际竞争力,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份额,产品溢价明显,促进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

  近来来,我市油茶产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资金投入压力大。油茶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每亩投入在3000元左右,仅靠公司和个人的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虽出台了金融机构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但由于处于初步探索,信贷支持乏力。二是科技发展不给力。技术推广机制不完善,大部分农户在对油茶林进行管理时,缺乏技术;抚育、收摘等环节基本依赖人工,生产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虽与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协作关系,但至今还没有较大价值和影响的合作成果。三是发展环境待优化。提前收摘、越界采摘、哄抢偷摘等收摘秩序不规范和森林火灾等发展环境问题依然存在。

  三、油茶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强化资金保障。茶产业前期资金投入大,仅靠企业、个人自筹远远不够,须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缓解油茶经营企业、大户融资难题。一是完善信贷配套措施。林业部门要建立油茶林权评估体系和完善油茶林权林地流转机制,调动金融机构发展油茶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二是建立信贷风险保障机制。财政要拨付资金用于油茶的部分贷款贴息和油茶林的专项保险费的补贴。保险公司要参照种植业等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创新油茶林保险产品。三是创新信贷服务方式。金融机构要将油茶林贷款期限与油茶产业生产周期相匹配,最长可为10年,同时,由于经营油茶林的收益非一次性获得,贷款偿还方式也应灵活变动,以减轻经营者还贷压力。

  (二)优化发展环境。环境也是生产力,良好的环境对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一是规范收摘秩序。做到“三个到位”:宣传到位、巡查到位、督查到位。严厉打击提前进山收摘、偷摘抢摘行为,抓典型,到媒体曝光,在全市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确保油茶采摘按期开山。二加强矛盾协调。油茶种植中出现的矛盾是多方面的,既有林农之间的林权、山权争议,又有油茶林周边环境的矛盾,还有油茶经营者与土地所有者的租金矛盾,要建立和健全协调机制。三是严防森林火灾。强化火源管理,在林区尤其是油茶林区加强防火宣传,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在重要油茶林产区,修建防火带,防范意外火灾蔓延。

  (三)强化科技支撑。科技是助推油茶产业壮大发展重要因素。一是加强林机开发。引进先进林机设备,实造林、抚育、收摘机械化,同时开发油茶专用除草药剂,降低人工抚育成本。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充分依托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优势,建立科研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创办油茶新造、低改等示范基地,加快技术创新和引进,提升油茶经营科技含量。三是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和健全市乡两级林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通过选用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科技人员从事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不断提高科技推广水平。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举办技术培训班、印发实用技术手册等技术服务活动,把良种良法传授到经营者。

  (四)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一个产业,延长产业链,做响品牌是关键。一是拉长油茶链条。充分发挥齐家油业、大三湘等产业龙头优势,推进油茶的精加工,加大上下游产品开发力度,配套完善产业链条。二是做活油茶文章。充分挖掘我市油茶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大三湘油茶综合产业园和油茶博物馆建设。与我市南部生态功能区杜鹃花文化、印山文化相结合,开发一条油茶风景旅游线路。三是做响油茶品牌。通过开展油茶森林认证,提升核心竞争力,把常宁油茶推向全省、全国、出口。力争常宁出产的茶油都要贴上森林认证标识和“常宁茶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签,培育更多的高档油品牌走向市场,形成“买茶油就想到常宁茶油”的社会效应。

谢金山:关于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667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