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垂利:加快发展笋竹产业 打造精彩北大门——赴浙江临安、福建永安、湖南桃江竹业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激活我市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笋竹产业化发展水平,围绕打造“精彩北大门,品质新临湘”,强力推进“五三三”工程,前不久,我们考察团一行先后赴浙江省临安市、福建省永安市、湖南省桃江县三地,深入学习三地的笋竹产业发展经验,以推动临湘笋竹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三地的基本情况
临安、永安、桃江三地,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方面与我市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璇丽的生态风光,学习参观后的总体感受是:
一是“中国竹乡”名副其实。临安市地处杭州市西郊,总面积469.02万亩,下辖5街道13镇,总人口52.6万,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都、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全国碳汇林业实验区”。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91万亩,林木蓄积量1330.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8.23%,林业总产值172亿元,其中竹林面积100万亩(毛竹33万亩,雷竹等菜竹48万亩,石竹等笋干竹20万亩),是江南最大的菜竹笋基地。永安市位于福建中部偏西,总面积439.5万亩,有林地面积345万亩,森林覆盖率78.58%,总人口34.8万人。拥有竹林面积102万亩,人均竹林面积6.75亩,居全国第一,年采伐商品竹2800余万根。“永安林业”成为中国林业第一股,也是“中国笋竹之乡、全国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桃江县地处湘中偏北,总面积309万亩,辖15个乡镇,总人中88.9万,林业用地面积197万亩,森林覆盖率64.15%,拥有竹林面积115万亩,立竹2.16亿株,居湖南第一、全国第三,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竹产业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湖南省重点林区县、湖南省林业十强县”,也是湖南省“千亿”竹产业核心基地。
二是笋竹加工业发达、产业链长、产值高、占比大。临安市2015年竹业总产值达31.2亿元,其中竹笋产量23.4万吨,竹笋产值达到22亿元,现有笋竹企业185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4家,千万元以上企业25家,产品共14个系列、500多个品种,加工产值近20亿元,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是全国最大的水煮笋和天目笋干加工销售中心,涌现出15100个竹笋万元户,202个5万元户,13个超10万元户。永安市2015年竹业总产值46.2亿元,人均竹业收入达470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有笋竹加工企业179家,拥有20多个系列400多个品种的笋竹产品,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家,省级林业产业化企业7家,共吸纳就业农民5万余人,占总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一,建有全省最大的竹工程材生产基地、全国首家以竹家居产品展示展销为主要功能定位的中国竹具城、形成了在全国都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竹产业集群。桃江县2015年实现竹业产值60亿元,年采伐原竹3000多万根,是中南地区楠竹原竹集散中心,拥有笋用林面积2.5万亩,年采春笋2000万斤,平均亩产值700元,笋用林最高亩产值达4000元。拥有笋竹加工企业125家,竹业加工户2000家,其中规模企业3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林业产业化企业11家、竹业专业合作社52个(其中笋业合作社16个),从业人员达15万人,拥有10大类400多个笋竹产品,注册品牌98个,其中省级名牌2个,省级著名商标7个,“桃花竹凉席”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春龙”竹艺成功上市。
二、三地的主要做法
临安、永安、桃江三地始终把笋竹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抓,致力于发挥竹优势、打响竹品牌、弘扬竹文化、做强竹产业,主要有以下三个做法“共同点”:
第一,抓住了“关键点”。三地都把管理和创新作为竹业发展的关键,各自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升级之路。临安市是1996年国家最早确定的“中国十大竹乡”之一,市委、市政府确定把以雷竹笋为代表的竹产业始终作为农业产业的头把交椅,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动机”。从大抓导向性示范基地培育入手,在千里富民林道建设、关键技术培训推广等方面由市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扶持资金,已建成省级现代示范区1个、市级园区9个,本级园区(基地)82个,经营辐射面积近60万亩。永安市抓好产业定位关键,确定以“主攻二产、拓展三产、带动一产”作为竹产业发展的蓝图格局,遵循调结构、拓市场、求高效、创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实现以文促产、以游促产、以展促产、以销促产,努力打造中国竹产业加工重要基地、竹产品交易中心、竹文化交流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桃江县突出“产学研”合作方式,与省内外林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对接,形成发展“共同体”,与省林业厅、省林勘院合作已建成“湖南林业(桃江)现代竹业科技园”,与深圳环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0亿元建立“桃江竹产业创新创业园”,并设立10亿元的竹产业引导基金,建设一个具有竹产品深加工、产学研一体化的及融现代仓储、物流、交易为一体的现代竹工商贸园区。
第二,选准了“主攻点”。在加快促进笋竹产业集聚的同时,三地都不约而同致力于延伸竹产业发展链条,围绕竹业“做大文章、大做文章”。临安市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实现由成本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由制造产品向创造品牌转变,为拉长产业链条助力。首先积极推广“1+X”品牌建设模式(“1”指区域品牌,“X”指支撑区域品牌建设的若干著名商品品牌),培育特色优势品牌,一方面加大“天目雷笋”、“天目笋干”自有品牌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按照“政府抓展销,企业搞联销、市场促营销、农民跑贩销”的思路,推进竹笋外销网络建设,进行产品拓展推介。其次是推动产业与文化融合。成立竹文化研究会,挖掘文化内涵,举办“竹笋节、百笋宴”活动,提升品牌文化,促进文化与产业有效融合。永安市着力抓好平台建设,促产业链条发展延伸。一是举办展销会。从2002年开始连续10年举办笋竹文化旅游节,2012年开始举办国际竹具展销会,以展会友、以商招商,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展销平台。二是建设中国竹具城。于2012年建成了融展示、销售、研发、生产为一体的“中国(永安)竹具城”,建筑总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68家竹家居企业近600种系列产品入馆展示销售,并建有发达的竹业电子商务平台。三是建设园区平台。2012年出台《永安市竹家具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面积达187公顷的竹家具生产基地和竹家具配套产业基地园区。四是健全科技平台。多方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创新科技服务形式,成立竹产业研究院。举办国际(永安)竹具设计大赛。以此鼓励竹加工企业产品定位,向科技含量高、文化价值高、性价比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方向发展。桃江县大力拓展竹文化旅游。坚持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竹乡文化相结合,加大竹文化旅游力度,做活竹产业,延伸产业链,倾力打造桃花江竹海国家4A级风景区,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浮邱山景区。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发展竹乡星级农家乐58家,研发“竹笋宴”全席20多个菜品。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桃花江竹文化科技馆,壮大竹乡文化旅游的影响力,每年接待竹生态游客超20万人次。
三是,抓准“结合点”。临安、永安、桃江三市(县)按照“精心培育一产、大力发展二产、积极开发三产”的思路,把发展楠竹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做文章,通过全方位发展“竹生态游”,大力开发“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获得了“双丰收”。所到之处,村庄周围林竹苍翠欲滴、乡村道路全部“白改黑”、村中溪流清澈潺潺、村舍周围干净整洁、房屋统一当地民居风格、废物废水统一处理,一派和谐的美丽乡村景色。
三、对我市笋竹产业发展的建议
临湘竹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发展笋竹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浙江临安、福建永安、湖南桃江竹业发展经验丰富而宝贵,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可概括为“四个加强”。
第一,加强党政引导。当前的关键是做好五项工作,加快形成“以楠竹为美、向楠竹要效益”的浓厚氛围。一是建班子。参照项目建设服务模式,实施“六个一”的产业发展服务机制,特别是竹资源丰富的乡镇应成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做好辖区内笋竹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并充分利用竹产业协会平台,紧跟竹产品工艺动向、了解竹产业发展最新成果、捕捉最新竹业贸易合作信息,形成竹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造氛围。着力加大宣教力度,开展技术培训,推广优良品种,提供市场信息,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竹产业建设。三是夯基础。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林区林道路网、灌溉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降低原竹生产成本。四是增数量。加快推进山林合理流转,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优质高效竹林面积,特别是重点推行“基地+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确保“竹产品有出路,种植户有效益”。五是提质量。按照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原则,强化竹林抚育管理。比照三地作法,坚决做到4年内立竹不砍,5年以上立竹不留。
第二,加强科研开发。将自主研发和“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打出“科技兴竹”的“组合拳”。一方面,充分利用竹产业办、产业协会、产业科研所等平台,加大经费投入,加快人才引进,聚集一批高端实用的技术人才,指导竹笋产业的创新与开发。当前,重点发展楠竹低改、笋竹两用林开发和高产示范片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另一方面,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搭建政产学研对接平台,加强与中南林科大、林科院等合作伙伴的资源共享,建立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等沟通合作机制,加快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在临湘实现转化。
第三,加强政策扶持。没有深加工企业的支撑,竹笋产业难以大发展。鉴于我市竹加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的客观实际,必须彻底摒弃“抓大放小”的思想,进一步健全完善笋竹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从财政、项目、税费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要加强政、银、企三方合作,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进竹林资产评估,开展竹林林权抵押贷款,对竹产业重大项目和成长型企业资金方面的需求,开通融资“绿色通道”,实行跟踪服务,定期向竹产品加工企业发布产业动态和技术动态,引导企业“抱团取暖”,组建联合体。此外,参照外地“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不高于30万元、20万元的奖励”的作法,加快制定出台奖励措施,引导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对接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第四,加强产业对接。参照“精心培育一产、大力发展二产、积极开发三产”思路,拉长笋竹产业发展链条,将竹产业做大做强。当前应重点加强物流、食品、旅游三大产业和笋竹产业的对接力度,实现多轮驱动、联合开发。物流业方面,紧扣全省县乡流通再造试点落地契机,加快推进湘北楠竹产业科技园等竹产业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以竹为主的商贸服务业,在努力打造区域物流中心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笋竹产业做大、做强。竹食品加工业方面,积极推广普及冬笋、春季退笋采控技术,引进和扶持一批竹笋加工企业,以竹笋罐头、全笋宴系列菜品、即开即食袋装笋食品为主攻产品,丰富竹笋产品品种,研发适销对路产品,扩建冷链物流,努力把临湘打造成中南地区最大的竹笋加工批发市场。旅游业方面,利用广袤竹林资源形成的竹海景观,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加大开发力度,大兴竹生态游。应把握好几个方面:突出主题,坚持以生态游、农家游、休闲游、竹笋采挖休闲娱乐方式为主,靠特色争取游客。深度开发,抓好内源性资源和外源性资源的整合,互通有无,联袂开发,形成卖点。特别是加快筹建龙窑山风景区管委会,用亮点景区带动竹生态游发展。统筹推进,加快引入或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和旅游活动;积极发展旅店、餐饮、出租车等旅游服务业,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创新旅游发展机制,不断增强生态游发展后劲。要用全局的眼光看待竹生态游,想抓大旅游,必须大管理。创新旅游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元投入”的旅游投入机制。创新旅游资本营运机制,加快景区市场化进程,大力推行使用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转让、租赁、托管等形式,放宽对旅游开发市场的准入。同时,认真搞好宣传营销,把游客的目光吸引过来。要像临安、永安、桃江人一样,树立“精心培育一产、大力发展二产、积极开发三产”的战略思路,拉长产业发展链条,才能把竹笋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