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怀球:抓住机遇 挑战未来 桑植县林业发展十二.五回顾及十三.五展望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6-09-12 16:48 信息来源:

  桑植县是贺龙元帅故乡,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隶属张家界市,是澧水发源地。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辖23乡镇,299个村(居)委会,28个民族,47万人,其中以土家族、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农业人口占88%。2015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8元,县本级财政收入3.8亿元,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联系县、比照享受西部开发有关政策和民族自治区优惠政策的县。全县林业用地260423.6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74.9%。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128873公顷;商品林面积131550.6公顷。活立木蓄积99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72.06%,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走过桑植林业事业辉煌“十二.五”,为未来发展夯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十三.五”时期,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桑植县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桑植林业发展仍处于历史机遇难得、挑战前所未有、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十二.五”林业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县牢固树立“工业兴县、产业扶贫、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林业产业化建设为抓手,全县林业得到持续稳步发展。

  (一)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林业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提升。

  1、森林资源总量创新高。全县现有林地390.64万亩,其中国有林地16.78万亩,占4%;集体林地373.86万亩,占96%,森林覆盖率72.06%。与“十.五”末森林资源情况相比,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四增长:林业用地面积增加到390.64万亩,比“十.五”增加20955亩,增幅为0.5%;森林面积增加到327万亩,比“十.五”的265.83万亩增加61.12万亩,增幅为23%;活立木蓄积量达到923.97万立方米,比“十.五”的655.76万立方米增加268.21万立方米,增幅40.9%;森林覆盖率70.69%,比“十.五”的64.5%增加了6.19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0.66万亩,封山育林5.28万亩,森林抚育6万亩。同时,全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绿化造林活动,全县共有110万人参加义务植树,完成义务植树405万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20个、面积400亩。

  2、生态公益林建设步伐加快推进。自2001年以来,我县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有效地管护公益林193.2815万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165.9828万亩,省级公益林27.2987万亩),累积投入资金1.66亿元,共涉及23个乡镇(场)395个行政村,两个国有林场,36950余户。在全县生态公益林区域内配备了146名护林监管员,签订了管护合同,严格了考核、奖惩机制。同时积极推行以林木火灾保险为主的林业政策性保险,使生态公益林资源得到保护,森林质量提高。

  (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成果明显,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1、林业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增大。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县油茶林累计造林面积7.98万亩,低改面积3.37万亩。珍贵树种基地建设累计造林0.3万亩。三木药材基地建设累计造林1.2万亩。同时,我县特色林产品产量逐年增加,日渐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2、林业种苗花卉产业逐步壮大。近年来,利用本县区位优势、种质资源和山地立体气候优势,发展种苗花卉产业,全县现有注册苗木公司、专业合作社12家,苗木经营面积3256亩。2015年出圃主要造林苗木419万株。绿化大苗45万株,产值达2000余万元。

  3、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形势喜人。成功申报了第一批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两家龙头企业获得贴息审批,多家企业正在申报中。空壳树的万祥中药材、娄澧特色养殖的野猪、洪家关乡的黑山豚、河口王岩生的蛇等特色林业动植物种养殖大户达到30余家,康华公司、九天食品、惊梦酒业等林产品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农民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林业防护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有力维护林区平安。

  1、林业执法、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三大体系”日益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效果显著。一是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十二.五”期间,总限额49.05万立方米,实际采伐38.55万立方米,比“十一.五”期间减少了15.26万立方米。二是加强林业执法。加大了森林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近几年,共开展林业专项治理活动8次,查处各类林业案件2000余起,乱砍滥伐、偷砍盗伐、无证运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林区治安进一步好转。三是加强林地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新发生的征占用林地全部依法报批,并对历年来用地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四是强化森林防火。 设置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和应急分队宿舍,配备指挥车1辆,值班车3辆,40台风力灭火机,油锯50台,割灌机2台,发电机2台,2000把二号工具及防火服装。在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西界林场、峰峦溪景区等地修建了望台8座。全县组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1支30人,义务扑火队39支1950人。 “十二.五”期间,全县森林火灾受害率均控制在1‰以内,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扑救人员死亡事故。五是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建立了1个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3个县级监测站,在鸟类野生动物集中栖息地和主要迁徙通道设立严禁进入的标志牌,实行封闭管理和重点监测,没有发现异常死亡的野生动物,基本实现了“疫情不扩散、人员不感染”的工作目标。六是强化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防控工作。每年实施产地检疫面积300多万亩,产地检疫率100%;完善了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森林病虫害测报准确率、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和林木种苗产地检疫率四项指标均优于控制指标。

  2、集体林权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激发林业发展活力。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及时清理、修改、完善规范性文件。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县累计完成集体林权外业勘界388万亩,占任务的100%,其中林权登记申请面积388万亩,申请登记率100%;累计发放林权面积388万亩,林权证发放率100%,发放林权证15.7万本,基本完成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五年来共调处山林纠纷6200起,解决纠纷山林面积13.5万亩,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有力地推进了“平安林区”建设。制定出台《桑植县森林资源流管理办法》,推进森林资源有序流转。

  (四) 生态文化建设得到加强,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

  1、科技服务再创新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极大地激活了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林业科技需求。“十二.五”期间,组织各类技术培训165期,培训人员20000人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20余次,林业学会活动如火如荼,组织林业学会会员撰写论文和开展科研活动,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启动了林地林权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桑植县“十二.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建立了专门数据库。按期完成全省林地落界及成果数据整理入库工作,实现全国林地一张图顺利对接。建立了“桑植林业网站”,精心打造了生态文化展厅,开展了各类生态文化宣传活动。

  2、自身建设水平提升。基础设施设备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二.五”全县累计新建、改建基层林业工作站12个、木材检查站5个。新修林道120公里,森林防火隔离带100公里。投入20多万元对林业政务网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了全县39个乡镇全部实现木材采伐网上办证、网上公文处理等无纸化办公。对全县木材检查站实现全天候实时电子监控。办公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进一步提升了林业形象。

  二、存在问题

  过去的五年,我们虽然很好地完成了“十二.五”期间的各项规划指标,但我县的林业建设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推进林业发展压力增大。一是财务收支压力增大。“育林基金”收费标准为0,干职工工资福利负担逐年增加,生态林业建设投入比例大,林业局保运转、保平衡困难。二是机制创新压力增大。山林权属纠纷较多,造成林区不稳定,乡(镇)村管林积极性不高,有待于从机制体制上突破瓶颈。三是改制压力增大。国有林场、木材公司等面临改制,林业系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稳定有很多工作要做。四是民生工程建设压力增大。国有场圃、林业工作站、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林区道路较差,影响资源培育和原料的输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速度缓慢。

  (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质量不高。森林经营水平较低。全县森林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低,结构简单,林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近、成、过熟林资源严重不足;山区还有大量残次林分,防护效能低下,经济效益不高;据统计,全县尚有235万亩中幼林亟待进行抚育管理。

  (三)林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森林经营管理还十分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加工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一般品牌多,知名品牌少;粗放型企业多,高科技含量企业少;个体老板多,企业家少。对油茶、苗木、林下经济缺乏长远规划,产业链条未形成导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分户经营过细使规模经营难度增大,政策体制落后使综合改革创新不够。

  (四)林业建设投入不足。目前,林业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县造林绿化本身就难度大、成本高,加之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逐步深入,造林现场不断向远山、深山推进,造林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越来越高。县级财力弱,配套难,造林绿化投入严重不足,林业建设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县生态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五)林业科技队伍人才缺乏。多年来只注重埋头做事,缺少与高等科研院所的交流,林业科学技术的试验研究不多,林业生产传统化,缺乏创新意识。受编制束缚,普遍存在技术人员严重断层和青黄不接现象,林业局十多年未从高等林业院校输入一名毕业生,林业科技人员知识老化人员结构老化。

  三、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森林面积达到3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2.0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每亩森林蓄积量达3立方米以上,林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森林资源年采伐量控制在9万立方米以下,逐步禁伐天然林,力争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森林火灾年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森林病虫害年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

  (二)建设任务和内容

  1、努力打造生态林业,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和政策支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对湿地、生态公益林和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实施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林业项目;实施森林城市创建、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善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湿地资源、自然保护区(含小区)和野生动物保护体系建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监测和林地监控等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2、努力打造效益林业,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以培育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龙头,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林、工、副、贸相结合和经营一体化的新型林业产业体系。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引导林产工业向集团化、专业化、低碳化经济方向发展。重点加快珍贵树种、三木药材、油茶产业、生物质能源林、林副产品加工业、森林旅游业、野生动植物繁养业、苗木花卉产业及森林食品业的发展,到“十三.五”期末,使林业年总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3、努力打造平安林业,建设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人类文化的源泉。森林文化是人对森林、自然的认识,搞好森林文化有着制度规则功能、美学功能和教育感化功能,其核心内容为: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结合桑植县实际情况搞好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鼓励社会宣传森林文章信息。二是多方面开展森林文化活动,如各类项目的培训、调研、考察,定期组织以保护森林为主题的各类活动。三是扩大摄影和绘画队伍,把我县的青山绿水以影视作点和图片形式向社会展示,不断繁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

  (三)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实行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实行政府负总责,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政府统筹安排,分解落实,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政绩考核、奖惩分明。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系统各单位要把发展林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十三.五”林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2、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配套改革力度,着力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建立集林权登记管理、林业行政许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产权交易、森林资源保险、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信息发布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络。要以搞活林业经营机制为目标,拓宽林业投资渠道。要以林业机制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建立适应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要求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3、推进科技兴林。进一步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意识,把推广封山育林技术、容器育苗造林技术、二年生油茶容器大苗造林、森林培育技术、生态经济复合型造林模式技术、林下经济模式技术、林木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林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极大地发挥林业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造林绿化成效。

  4、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加快宜林荒山荒地的承包、租赁和招标拍卖。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依法保护投资者权益。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林业的门槛,在投融资、税费、土地使用、采伐利用等方面采取措施,取消一切歧视政策,促进平等竞争。

  5、加快产业发展。重点在森林经营、林产品精深加工、林下经济以及森林旅游等10个方面下功夫,逐步形成具有桑植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扶大、扶强、扶优以木质材料为主的加工企业。大力扶持、指导发展农民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十三.五”期间,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型、协会带动型、能人带动型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

  6、严格依法治林。广泛开展林业法制宣传教育,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林业行政许可工作,加强对林业行政行为的监督管理,强化林业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执法机构管理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7、拓展林业资金渠道,加强资金使用监督。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落实财政和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林业项目和资金资产管理机制,加强对重点工程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和林业政府性基金的监督稽查,保障资金安全和效益。

  

周怀球:抓住机遇 挑战未来 桑植县林业发展十二.五回顾及十三.五展望

667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