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余:筑牢生态屏障,建设绿色醴陵
为筑牢生态屏障,弘扬绿色文明,加快推进绿色醴陵建设,近年来,我局干部职工激情创业、锐意进取、勇争一流,勘察宜林场所的足迹踏遍了市内的高山大岭,扑救森林火灾的身影出现在了每一处处置现场,帮助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热情呵护出了一座座财源不竭的绿色银行……
注重绿色建设
2008年,雪灾的痕迹还四处可见,山上到处是折损的枯枝败叶,满目疮痍。我局扎实开展了调查研究、实地踏勘,迅速摸清了家底,有板有眼地实施和推进植树造林工作。针对全市20余万亩宜林荒山、火烧迹地和雪灾恢复所需,将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将责任细化具体落实到山头地块;针对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等三边造林特点,推行专业造林队伍包整地、包栽植、包成活、包抚育管护的模式展开规模化造林。近5年来,全市仅三边造林就高标准、高质量完成5.6万亩。同时,全民义务植树也风生水起,除市级植树基地、领养基地外,每个乡镇、街道连续5年每年建立了一个不少于10亩的高标准义务植树基地,其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实施林地占补平衡制度,完成了不小于本单位占地面积的义务植树造林任务。仅近三年来,全市就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0多万亩,完成义务植树造林1000万余株。另外,在一手抓紧植树造林的同时,力促全面实施封山育林。为此,我局放弃 “一金两费”,结束砍树养人的历史,带着市里封山育林的课题四处调研林情民意,一面跑省进京找专家出谋划策,一面锲而不舍向领导汇报情况,其可行性获得各级领导的认可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10年醴陵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第一轮为时5年的全面封山育林,确立了一条适合醴陵实际的生态林业发展之路。2015年,在我局的大力争取下,醴陵市再次实施为期15年的第二轮全面封山育林。
2009年底至2015年底,我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从179万立方米增加到26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52.34%提高到55.19%;全市全年空气良好天数达340天,地表水水质达Ⅲ类标准。
助推绿色产业
俗话说 “靠山吃山”。为了创造条件,帮助农民在林地上掘金致富,我局千方百计探寻林业产业化的路子,热情支持农民的各种有益尝试。
一是有效整治木材市场,全面取缔无证加工企业;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大力帮扶有潜力的规模企业,江南香原木家具等木材品牌正脱颖而出。目前,全市木材加工业由乱、散、小步入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健康轨道,共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行业年收入达到4亿元以上。
二是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投入林业资源普查,既为林业经济发展摸清了家底,又为农民确认了林地权属,给林业产业化所需的林地流转和质押筹资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是跑面选点,跑资金争项目,全力扶持、鼓励发展油茶产业。醴陵市板杉镇金桥油茶种植示范基地是当地村民以林地入股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油茶生产合作社。该社从发展、壮大,到形成今天的万亩规模,处处都倾注着我局干部的“激情”与“热血”;雷鼓桥油茶合作社也确实起到了预期的试验示范作用。2015年,该合作社全体社员,已首次分得每户3市斤茶油。进入丰产期以后,预计每户每年每亩可分配到茶油6市斤,平均每户可年增收2万余元。醴陵市恒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船湾镇油茶基地,租用的林地聘用村民来管理,按每亩每年200-300元的标准,每年支付工资已达一百多万元,参与开发的村民每年也可增收2万元以上。在点面结合、多措并举的推动下,醴陵市目前油茶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已发展到70多家,新造高产良种油茶6万余亩,油茶产业在我市已渐成气候。
此外,湿地松等经济林木也在我市以规模化、公司化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一批林产品公司纷纷落户醴陵。
当好绿色卫士
植树十年功,火烧一日空。“种一片林子不容易,一把火烧了,多可惜啊!不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建设生态文明、绿色醴陵就是一句空话。”我局始终把严防森林火灾放在了重中之重,紧紧抓住、毫不放松。在全局干部的不懈努力之下,近年来,醴陵市在森林防火上已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在株洲地区率先组建了第一支60人的森林消防大队;率先在市域范围内每村配备1-3名专职护林员;率先出台了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制度;率先实行了森林防火风险金制度;率先启动野外违规用火拘留制度,实现了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受害面积连续5年大幅下降,彻底扭转了天晴就怕、谈火就怯、被动挨打的局面,实现了由被动打火到主动防火的根本转变。
我们深知,森林防火是一项天天都要清零的工作,要做得更好,必须提升森林消防管理的科技含量。2016年年初,我市森林防火护林员手机“GPS定位管理系统”投入使用,428台定位手机全部分发到护林员手中。该系统与森林防火系统结合互动,实现对护林员的远距离遥控指挥,能及时处置突发情况,做到“打早打了”。
因森林防火工作成效显著,2010-2012和2013-2015年,醴陵两次获评“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绿色发展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瞄准“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目标努力进取、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