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精准施策打造林业扶贫开发新亮点
抢抓机遇 精准施策
打造林业扶贫开发新亮点
——推动全市扶贫村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点思考
扶贫开发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各级党委政府均制定了精准扶贫攻坚方案,将林业部门纳入扶贫开发攻坚的责任单位。林业部门应立足于部门优势,充分发挥在发展林业经济上的作用,为全市贫困村脱贫致富做出贡献,下面就推动全市扶贫村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林业扶贫开发新亮点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当前林下经济发展态势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双赢的一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全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科技服务、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经过多年探索,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已渐成规模,发展区域覆盖平江县、临湘市、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君山区等大部分县市区,面积发展到91.3万亩,年产值达16亿多元,涉及林农11.6万户,形成了以禽畜养殖为主的林下养殖模式,以林菜(瓜果)、林粮(棉、油)、林药、林菌为主的林下种植模式,通过利用森林景观、自然文化环境和林下无公害产品,发展农家乐、森林人家、森林庄园等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的森林景观利用模式等三种各具特色、效益明显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二、扶贫村发展林下经济的比较优势
(一)难得的机遇优势。当前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各地区脱贫期限,制定了任务表,落实了责任部门,制定了“五个一批”脱贫措施。引导扶贫村发展林下经济,契合了产业脱贫思路,能够获得中央、省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的支持,推进贫困村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提高贫困户生产生活技能,从而获得较好的收入,达到长久脱贫的目标。
(二)丰富的资源优势。全市大部分贫困村处在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扶贫村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不足,但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为贫困村发展林下经济,尤其是发展农家乐、森林人家、森林庄园等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平江县、临湘市、岳阳县等林区县市的贫困村可突出本地特色,在油茶、柑橘、杉树、楠竹等林地进行禽畜养殖;华容、湘阴、君山等湖区平原地带,可利用经济林地或速丰林幼龄林地未郁闭的条件,或根据林间光照和蔬菜、棉油生长季节差异,选择发展林下种植包括林下套种红薯、西瓜、南瓜、花生以及油菜、棉花等。
(三)充足的人力优势。大部分贫困户以务农为主,拥有一定的生产技能,加以培训就能成为发展林下经济技术熟练的技工。另外,贫困户家庭中的“两后生”(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中的新增劳动力)也能够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潜在劳动力。
三、扶贫村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不足
(一)观念意识落后。由于扶贫政策宣讲不到位、措施不精准等因素,不少贫困户仍然停留在要钱、要物的老式“输血”式扶贫思维上,没有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等产业达到脱贫的内生动力。
(二)启动资金缺乏。据调查,在贫困村实施产业脱贫项目,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而发展林下经济前期投入也较大,对于贫困村薄弱的集体经济和贫困户而言都难以承受。
(三)市场化程度低。目前,由于全市林下经济正处在发展的起始阶段,各县市区林下经济专业的行业协会、合作社偏少,组织管理没达到规范化、规模化。贫困村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多数销售渠道在本县或只在本乡范围内,还有的只能坐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甚至自产自销,效益得不到保障。
(四)科技支撑不足。林下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贫困户对发展林下经济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林下种养经验和必备的种养技术。尤其是在养殖方面,贫困村户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特别是在良种供应、防病防疫、养(培)殖技术、高产丰产技术等诸多科技方面还有较大欠缺。
四、扶贫村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
扶贫村发展林下经济既是经济工程,也是社会工程;既是生态工程,也是脱贫工程;既是实事工程,也是效益工程。为推动全市扶贫村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林业扶贫开发新亮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凝聚攻坚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贫困村林下经济发展,把此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并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林业、扶贫、农业、畜牧、科技、财政、金融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碰头会,研究解决贫困村发展林下经济的具体问题;县级要坚持把贫困村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与乡镇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驻村帮扶工作队和选派到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要将推进贫困村发展林下经济作为驻村帮扶的工作重点,会同基层林业部门调研所驻扶贫村发展林下经济的可行性,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汇报,提出发展建议和对策,争取项目支持,助推贫困村发展林下经济。
二要加强资金保障,完善投入机制。以“政府投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模式,多渠道筹集贫困村林下经济发展资金。各级政府要积极整合林业、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涉农资金,并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贫困村林下经济发展;扶贫部门要加大扶贫专项资金、产业发展资金在贫困村发展林下经济上的投入力度;金融部门要用好扶贫信贷资金,切实加大对林下经济的信贷投入。同时,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上争项目,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争取重视和支持,获得尽可能多的林业产业开发重点项目并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要通过政策支持,税收减免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贫困村发展林下经济。
三要加强引导示范,形成规模效应。在宣传引导上,要通过宣传标语,广播、手机短信,干部走村入户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贫困户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可行性,提高认识。在典型示范上,通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数据分析和比对,选取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和资源禀赋较好的贫困村,分别采取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部门单位挂点帮扶的办法,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降低产出成本,催生扶强一批林下经济专业化示范典型,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在技能培训上,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林业主管部门要举办专业技能培训班,在良种供应、防病防疫、养(培)殖技术、高产丰产技术等诸多科技方面给予贫困户支持和指导,提升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的产出效益。
四要加强市场拓展,创设营销平台。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发展贫困村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搞好服务,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利用各类媒体,加强产品的宣传,尽量为其提供详细市场信息、产品方向、市场导向。抓好贫困地区销售渠道建设,严格管理系统,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强化物流配送,逐步形成专业化的渠道公司,建立专业化的营销网络,使贫困户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回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既种(养)得好,又卖得出。
五要加强督促考核,促进责任落实。发挥好督促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建立扶贫村发展林下经济工作的评价考核机制,由市级扶贫部门会同林业等责任单位开展对各县市区、部门单位、乡镇的季度督查、半年讲评、年终观摩的考评工作,并将考评结果纳入为民办实事考核内容,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奖优罚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