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惠民:零陵区油茶产业发展初探
一、 我区油茶产业发展概况
我区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永州市西部,地处湘桂交界之处,是湖南省进入广西的通道,全区土地总面积29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76万亩,有林地114万亩,其中油茶32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8.1%,是全省重要的油茶生产基地,是全省油茶生产重点县区之一。我区油茶生产大致经历了高潮、低谷和稳定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油茶高潮,油茶面积达34.4万亩,位列全省油茶县区前列。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之油茶品种混杂,年龄老化,管理粗放,价格低下,经济效益较差等原因,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油茶产业陷入低谷,产量逐年下降,同时锰矿产业迅猛发展和农村基础建设扩大,导致全区油茶林荒芜,油茶林火灾频发,致使油茶面积逐步萎缩。90年代国家林业部实施“油茶低改项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进入21世纪,随着全国食用油加工业的迅速发展,面积减少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经营管理水平和茶油产量开始回升。近几年来,茶油市场看好,价格上升,调动了农民培育油茶的积极性,油茶产业逐渐恢复。特别是2009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将油茶产业发展列为全区重要的经济工作,加大投入力度,鼓动农民积极参与油茶产业建设,全区共完成油茶新造2.36万亩,低产林机械垦复改造2.78万亩,培植油茶生产专业户96户,成立油茶合作社14家,油茶经营专业公司8家,创造油茶现代农业高产示范基地11个,其中新造6个,低产林改造5个,有效地推动了全区油茶产业的顺利发展。
二、 油茶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一)有利条件
1、具有适宜的自然条件。零陵区地理位置为东径110°10′-111°56′,北纬25°51′-26°26′之间,属温热带结合部,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6℃-18.6℃之间,无霜期285-311天,年降雨量1290-1900mm,具有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的特点。土地大部分为酸性红壤,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油茶生长。
2、具有充裕的林地资源。全区林地面积176万亩,其中宜林荒山和无立木林地2.4万亩,需要改造的低产林乔木林地10万亩,加上全区每年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特低产的油茶林地,全区适宜栽植油茶的面积达近18万亩。
3、具有适宜种植的油茶优良品种。经国家认定的永州红花油茶是我区固有的天然高产油茶,还有国家林科院亚林中心“长林”和省林科院“湘林”等系列的无性系品种,稳产期平均亩产茶油可达50公斤以上,这些优良品种为我区发展油茶产业提供了充裕的优良种源保障。
4、具有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发展油茶产业当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相继出台了《零陵区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零陵区加速油茶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农户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高产油茶林,每亩由财政奖励600元;高标准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的每亩奖励180元,有力地推动了油茶产业发展。
5、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全区人口6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达26.1万人,乡村劳动力14万人,可为油茶林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大多数群众对油茶产业发展认知度高,在油茶造林、抚育、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6、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零陵区距永州机场7公里,距湘桂铁路永州站18公里,洛湛铁路穿城而过,泉宁高速、二广高速、207、322国道贯穿全境,公路运输至广州、深圳、北海等口岸当天往返,湘江、潇水交汇城内,水路运输通江达海。
(二)存在的问题
1、油茶经营管理粗放。现有油茶林大面积处于“人种天养”的自然生产状态,只取不予,吃祖宗饭。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油茶荒芜严重,树龄老化,病虫害和火灾频繁发生,单位面积产量低,平均亩产油茶不足5公斤,油茶林及其地力严重退化。
2、科技水平不高。在油茶生产整个过程中,尤其是种苗、栽培、经营管理中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难度大,林农只顾种植,不加管理现象严重,导致出现产量达不到要求,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3、资金投入不足。经济林的普通现象是高投入高产出,油茶造林也不例外,每亩新造油茶林前5年(产前期)投资至少在3000元,盛产期要到8-9年,由于投资回收期长,一般农户和企业难以接受,也承受不起。地方财政虽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支持力度远远不够,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
4、综合加工利用率低。全区虽然有四、五十家榨油厂,都是简单原始的初极加工食用油,在高级保健茶油炼制、化妆品茶油的开发、茶皂素的提取、茶壳的综合利用等技术工艺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对具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更少,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产品单一,产业链延伸不够。
三、下一步建设方案
(一)发展目标
从2016年起,每年完成新造高产油茶林5000亩,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10000亩,5年内建成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基地10个,其中新造油茶林基地6个,低改油茶林基地4个。培训油茶产业管理人员及农户1500人次以上,力争到2020年全区新造油茶面积2.5万亩,低产林改造面积5万亩。建成2-5个具有1000吨毛油加工、1万吨茶壳和1万吨茶粕综合利用能力的加工企业。
(二)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成立油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帮助林农和企业解决油茶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加强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理顺管理机制,搞好部门协作与配合,财政、发改委、林业、农业、国土、开发办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共同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2、开展社会协作。林业主管部门要给予政策引导,支持林农、企业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油茶协会和合作组织,建立由从油茶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等方面的专家能手组成油茶产业发展协作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生产资料代销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切实提高农民与企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
3、出台优惠政策。各乡镇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意见》,指导油茶产业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设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及相关优惠政策,创造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深化林权改革,鼓励发展非公产业,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的要求和“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鼓励和支持油茶林向有经济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流转,建立和完善油茶资源流转机制。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发展,使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扶持龙头企业。各级应主动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好的拳头产品,形成油茶核心品牌,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一批油茶产业科技园,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扶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
6、争取政府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扶助资金和项目建设,建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高产示范林基地建设,加大对油茶产业的科技投入,逐步适应比较完备的技术研究与产业经营发展投入体系。
7、整合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业产业化、水土保持、防火林带、科技创新等项目资金,大力扶持油茶产业发展。
8、落实信贷支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结合油茶产业发展特点,加大对高产油茶林新造、低产油茶林改造、企业精深加工以用企业并购重组等信贷支持力度。实行优惠利率,财政贷款贴息,建立油茶发展小额贷款扶持机制,允许林权抵押贷款等。
9、社会多方面融资。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资本、民间投资及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措施,更好地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油茶产品的生产和开发。
10、使用良种壮苗。大力培育良种壮苗,实行“四定”,即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做到“三清楚”,即品种清楚、种源清楚、销售走向清楚。
11、严格种苗执法。苗木供应必须提供“四证一签”,油茶造林必须使用Ⅰ、Ⅱ级合格良种壮苗,坚决打击非法经营、以次充好和制售假苗的行为,确保油茶造林的成效。
12、强化科技支撑。通过国家基本建设支持,依据林业科研单位和中南林科大,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合作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13、实行基地示范。建立油茶高产示范基地,通过高科技配套技术,达到优质高产的目标,让农民看到技术带来的实际利益,提高林农油茶种植的积极性。
14、加强技术培训。依托林业科技站,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下到各乡镇村,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油茶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经营户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