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砚国:完善生态林业体系 建设和谐绿色邵阳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03-29 17:44 信息来源:
  为落实中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为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对林业作出的“四个地位”和回良玉副总理对新时期林业承担的“四大使命”。邵阳市委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市委经济工作的四大建设任务之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林业来说,就是要不断完善生态林业体系,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实现林区和谐稳定,林农脱贫致富。
  一、我市生态林业建设优势明显
  林业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孕育着兴林富民的希望。林业不但是保障发展的公益事业,也是推动发展的基础产业。发达的林业是建设“工业旺市”的有力支撑,是建设“旅游热市”的必备要素,是加快邵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必要条件。我市林业特色资源丰富,全市有松木基地480万亩、蓄积量2100万立方米,毛竹基地190万亩、活立竹2.6亿根,双双全省第一;杉木基地525万亩,蓄积量2200万立方米。林纸(松树、桉树、杨树)基地120万亩,林药(金银花、红豆杉、厚朴)基地52万亩,林果(脐橙、蜜桔、它栗)基地132万亩。绥宁县是“中国竹子之乡”,隆回县是“中国金银花之乡”。此外,邵阳县的油茶、新宁县的脐橙、隆回县的金银花、城步县的玉兰片、洞口县的雪峰蜜桔都初具产业规模,开发潜力巨大。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绿色邵阳”作为立市品牌,依靠大工程,建设大生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国土绿化工程、公益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实现了生态建设的大跨越,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绿色屏障,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林业生态指标在全省处于前列。到2009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193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553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6.25%。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兴林富民路子逐步拓宽,生态林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2009年人平以林增收300多元,每年吸纳社会剩余劳力50多万人,创造就业岗位3万多个。
  二、我市生态林业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个别地方对生态林业建设重要性认识不高。由于部分党政领导战略认识不强、群众生态意识淡薄、企业生态责任不浓。对生态林业建设还存在重开发、轻环境,重眼前、轻长远等落后观念,出现了“取得多、投得少,砍得多、造得少,破坏得多、保护得少”的恶性局面,生态林业建设任重而道远。二是生态林业结构和布局不太合理。资源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低,平均每亩蓄积3.5立方米/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立方米/亩)。林业经营分散,一村一品,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产业结构不合理,现有加工企业多数是小作坊、小企业,主要加工单板、方板、竹胶板等初级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间恶性竞争严重。城乡林业不平衡,近年来,我市农村地区通过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而在城市三区,森林覆盖率仅21%,林木绿化率仅22.5%,人均公共绿地仅4.3平方米,城市绿化工作滞后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东西发展不平衡,东部的邵东、新邵等非林区县,加工产业蓬勃兴起,但森林资源较少,有效供给不足;西部的绥宁、城步等林区县,森林资源丰富,但产业化程度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平均利用率40%左右)。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影响,西部资源和东部产业难以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生态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太健全。林木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迹地更新等森林资源管理机制还不健全。林地、林木流转机制还属起步阶段,森林限额采伐制度不尽合理,林业分类经营不彻底,林业产权制度不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重、矛盾多、压力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低、范围窄,多渠道筹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四是生态林业投入严重不足。我市是贫困地区,造林绿化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地方投入不多,后续产业跟不上来,生态建设成果难以巩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还没有纳入公共防灾减灾体系,生态安全难以保障。林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建设落后,群众生产生活不便;林农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限制,难以找到合适项目,致富门路不宽。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体制僵化,机制不活,历史负债较多。五是生态林业灾后恢复任务重。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给林业造成的损失空前,受灾森林面积已经超过了全市的退耕还林总面积。林业生产周期长,破坏容易恢复难,一般情况需要3—5年,重灾地区需要5—10年、甚至20年才能恢复。这么长的时间,对我们的意志、政策、措施都将是一个考验。
  三、我市生态林业建设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林业建设。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又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去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对林业作出了“四个地位”的精辟概括,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林业的“四大使命”,明确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林业发展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特别是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又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涉及林业和林区多项补贴。这些重要论述和政策是我们党对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最新认识成果,确定了新时期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新地位、新使命、新目标和新要求。可以说,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省委把“保持湖南的青山绿水,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作为全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守的四条底线之一。湖南在践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牢固坚守“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这两条底线。在省委林业工作会议上,张春贤书记强调:“生态是湖南的特色和优势,保持和发展这一优势,既关系到林农的长远致富,也是提升湖南长远竞争力之所在。坚守生态底线,抓好林业生态建设,是真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周强省长指出: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林业承担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是实现良好生态的关键和生态建设的主体。这给地方发展生态林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舆论导向。
  (三)市委把生态林业建设摆在邵阳四大建设的重要位置。邵阳虽不是“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和3+5城市群建设圈,但却是省委提出的大湘西生态圈。搞好生态林业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省委的战略意图,更是我市的现实需要,只有青山绿山,才会有金山银山,才能大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市委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市委经济工作的四大建设之一来抓。并提出了坚持生态立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今年的常委会的调研课题。这必将带动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的新一轮快速发展。 
  四、我市生态林业建设的主攻方向
  (一)切实提高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认识。林业承担着改善生态、发展经济的双重使命,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的人们开始呼唤绿色,关注生态,加快林业发展,维护生态安全,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能抓住机遇,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就有可能从工业文明的起步阶段直接进入生态文明这个新阶段,尽可能地缩短以索取和破坏自然为代价的工业文明阶段,从而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林业建设,紧紧围绕坚持生态立市这一目标,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将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林业建设全局,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保邵阳青山常在、绿水常流、资源永续利用。
  (二)科学制订生态林业建设规划。要在对全市生态林业资源进行整体勘测的基础上,把“生态邵阳”作为立市品牌,把“森林城市”作为兴城名片,科学制订《邵阳市林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优化区域布局,培育特色资源。在山区,大力发展松木、楠竹等速生丰产林和红豆杉、金银花等木本药材林;在丘陵区,着力营造油茶、光皮树等木本油料林和柑桔、脐橙等经济果木林;在石漠化地区,积极栽种柏木、枣子等树种,开展生物措施治理;在农村“四旁”,房前屋后,见缝插针地植树造林、养花种草,营造“绿色庭院”和“绿色家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城市三区,推进城林一体化建设,加快城郊荒山造林和森林公园建设,发展休闲林业和观光林业,在建城区见缝插绿、拆违建绿、开墙透绿、扩改留绿,打造邵阳森林城市。
  (三)依托大工程,提高造林绿化水平。要牢牢抓住国家支持生态林业发展的大好机遇,积极实施大工程带动战略,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后续巩固、长江防护林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在江河两岸、湖库周围、交通干线沿线和生态脆弱地区继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不断加快林纸、林药、林果、林草相结合的高效林业建设,有效择地推行舍饲圈养、生态移民等后续产业建设;要全面启动石漠化治理工程,对严重石漠化地区优先治理,辅助采取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工程、节水保水畜水工程等工程措施治理,配套搞好清洁能源建设、扶贫开发等社会经济治理。要优化树种、林种结构,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无节良材、优材更替、创新品牌”的营林新理念,提高科技转化率和良种供给率,抓好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提升营林整体品质;要以城乡园林化为目标,以全民义务植树为手段,全方位绿化国土,打造“绿色邵阳”,力争到2020年,全市林业有林地面积达到18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森林蓄积量达到7000万立方米,市区和县城镇的绿化覆盖率从22%提高到30%。同时。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建设油茶高产基地250万亩,其中油茶新造150万亩、油茶低改100万亩。重点将邵阳县、绥宁县、邵东县、隆回县等油茶大县纳入国家和省级扶持笼子。做大做强楠竹产业,坚持“以低改为主,低改、新造并举”的方针,年均新造楠竹2万亩以上,年低改楠竹10万亩以上。到2013年,全市楠竹面积达到210万亩,活立竹达2.7亿根,继续巩固在全省排列“双第一”的地位。
  (四)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要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扑救”的方针,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广泛动员群众联防共治;要搞好防火应急预案,落实防火物质储备,保障防火经费,强化依法治火,确保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控制在有林地面积的0.5‰以内;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抓好普查、测报和检疫等基础工作,建立全市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防治中心,重点做好马尾松毛虫、竹蝗、松材线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治理。大力推行跨区域的联合防治,推广无公害防治。加强封山育林,加大公益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对已界定的重点生态公益林要坚决落实限伐或禁伐措施,严禁皆伐生态公益林。对市辖三区的森林实行全封全育,符合条件的应优先纳入国家公益林补偿试点;严格控制林木采伐,坚决杜绝森林资源的隐性消耗。要整合林业公检法力量,适时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珍稀野生植物和乱火滥烧森林等违法行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土生态安全。
  (五)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提高科学利用水平。严格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在保证限额计划不突破的前提下,全市要逐年减少林木采伐量,并把木材采伐进村入户这项为民办实事的“阳光工程”抓好。要严格控制林地利用总量,分解落实到县,做到占补平衡。各类开发区和各项工程建设应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确需征用、占用的,必须按法律程序报批。坚决关停规模小、效益差、资源利用率低的木竹加工企业,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单板加工企业。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全市5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以松木、杂木为原料的新加工企业和一切形式的粗加工企业。对确需开办木竹加工企业的,按每耗材10立方米营造一亩原料林的标准建设基地,并经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标后再予审批。要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大宗林木交易必须先经专门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坚决杜绝“买卖青山”行为。
  (六)做大做强林业产业。突出发展人造板材、木竹制浆、家具地板、林产化工、森林食品、林药加工6大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综合利用好、环境污染小的木竹加工企业,打造一批邵阳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要按照林工一体化的理念,完善“公司加农户”、“基地联农户”、“大户带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林业产业合作体制,着力培育松竹、林纸、林药、林果四大工业原料林基地。搞好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将基地造林与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造林相结合,逐年落实规划面积。精选速生丰产树种,搞好集约经营管理,缩短林业生产周期,提高林地生产力,切实做到“布局区域化、基地标准化、项目产业化”。引导森工企业以资产、技术为纽带,以拳头产品、专业市场为依托,组建邵阳森工企业集团,实施规模化加工经营,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争到2013年,将全市林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到70%。做大做强森林旅游。要以崀山申遗为契机,彰显邵阳的生态优势,打响“绿色邵阳”品牌。进一步加大对武冈云山、新邵龙山、隆回魏源湖、宝庆森林公园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绥宁黄桑、新宁舜皇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森林生态旅游地基础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健身康复、猎奇探险、科普教育等特色旅游,积极融入“桂林—崀山—龙胜—南山—张家界”旅游大循环。把我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做成我市的“朝阳产业”,进一步扩大邵阳对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七)加大生态林业建设的投入。林业是一项兼具经济和生态双重属性的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财政投入。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建立林业建设公共财政支持体系,着力解决林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要建立和完善市县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资金,并逐年提高补偿标准;要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良种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林、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扶持;要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林业投融资机制。大力筹集和引进林业开发资金,实行资金集中投放和有偿使用,提高林业投资效益。要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作用,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加大林业信贷投放,落实好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推动全社会办林业,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闲散资本投资林业,促进生态林业大发展。

何砚国:完善生态林业体系 建设和谐绿色邵阳

667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