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定华:实施“三化”战略 打造“中国油海”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11-05 17:44 信息来源:
  耒阳市是神农创耒之地、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故乡;耒阳种植油茶历史悠久,有1800年的历史,曾有油茶林123万亩,是全国油茶面积最大的县市、“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油茶之乡”。但近年来,由于品种老化、森林火灾等原因,耒阳的油茶产业优势有所萎缩。为改变这一现状,耒阳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坚持“政府引导、公司运作、社会参与”原则,大力实施“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运作”战略,加快土地流转,加大造林力度,全力振兴油茶产业,取得了良好效果。2008年来共新造高产油茶林6.3万亩、垦复老油茶林25万亩,2010年,完成夏季造林整地5万亩,现有油茶林115万亩,年产油茶500万公斤,有油茶种植和加工企业40余个,其中上市公司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油茶年产值达5亿元,带动70万农民致富。
  一、坚持产业化发展,依靠政策驱动,变小油茶为大产业
  耒阳是典型的资源型县市,主要有以煤炭为代表的“黑色”资源、以蔡伦造纸文化为代表的“白色”资源、以湘南起义为代表的“红色”资源、以油茶和楠竹为代表的“绿色”资源等四大资源。在煤炭“黑色”资源日益枯竭、耒阳市成为全国17个县级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的今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 “没有煤炭就没有耒阳的今天,单靠煤炭就没有耒阳的明天”,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经济转型”总体发展思路。围绕这一总体发展思路,我们优先选择了群众基础最好、种植面积最大、传统特色最明显、发展潜力最看好的油茶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来抓,当作耒阳走出湖南、走向全国的一张“绿色”名片来抓。
  (一)坚持大手笔规划。制定了《耒阳市高产油茶产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分两期,近期规划到2015年,远期规划到2020年,总的思路是两个“双四十”。近期规划在布局上围绕省道320、国道107、京珠高速、武广高铁“四线”建设油茶产业示范带,在发展目标上,以新造林为主,发展加工业为辅,实现第一个“双四十”,即新造良种丰产林40万亩、改造低产林40万亩,形成80万亩高产油茶林的产业规模,打造“全国最大的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县市”,规模油茶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至10家以上,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以上,油茶产值力争突破20亿元;远期规划以发展油茶精深加工为主,以新造林为辅,实现第二个“双四十”,即再新造良种丰产林40万亩,恢复耒阳120万亩油茶历史最高水平,规模油茶产品加工企业发展20家以上,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力争油茶产值再翻一番,突破40亿元,真正把小油茶变成耒阳的大产业。
  (二)坚持多渠道投入。财政投。制定了《耒阳市油茶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油茶产业发展基金,并从煤炭相关税费中提取1元/吨,专门用于发展油茶产业。对新造油茶林,无偿提供油茶苗木,并分三年补助管抚费200元/亩,对新造油茶林100亩以上的大户,再追加20元/亩的一次性奖励,对良种嫁接技术改造视同新造予以补助;对垦复油茶林,每亩补助100元。近年以来,市本级财政对油茶产业的投入累计达8000多万元。银行贷。2009年我市争取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农村信用社油茶林权抵押贷款试点,这是湖南省唯一试点,试点经验于2009年4月在全国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会议上推介。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耒阳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登记工作程序》,优先向种植大户和公司发放林权抵押贷款。目前,我市所有造林大户都能进行林权抵押贷款,共完成授信金额1.04亿元,已发放抵押贷款390笔、7588万元。同时,我市充分利用贴息、担保等杠杆,鼓励银行扩大信贷,支持发展油茶产业。对规模公司和种植大户按1000元/亩的标准配置信贷资金,财政贴息50%;对规模公司发展油茶产业,担保公司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提供担保。2008年来,我市各金融机构先后发放各项油茶产业贷款2亿多元。单位帮。实行后盾单位帮扶制度,30多个市直机关后盾单位向结对乡镇每亩提供200-300元资金帮扶,且“一帮三年”。同时,还鼓励后盾单位支持本单位的能人承包经营结对乡镇的油茶林地。向上争。抢抓国家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争取国家级油茶示范县等项目资金900多万元。同时,我市每年从中央财政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补助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发展油茶产业。
  二、坚持规模化经营,加快林地流转,变小山头为大基地
  振兴油茶产业必须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林地流转是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我市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大力引导,促进林地向规模公司、种植大户流转。目前,我市已签订框架协议林地流转面积达40余万亩,正式签订流转合同近15万亩,把小山头变成了大基地。
  (一)实行三大模式。一是出地进钱模式。公司或种植大户先与村、组签订框架协议集约林地,再与农户按照每亩每年25—30元的价格具体签订林地流转合同,租期为30-50年不等,农户不仅获得租金,还可就地打工挣钱。租期年满后,林地及地面附属油茶林无偿返还给农户。该模式是我市林地流转的主要模式。二是出地出资模式。以村干部牵头,农民出地出资,双方共同合作开发建设。该模式主要集中在竹市、马水等5个乡镇,其中公平镇鲁碑村村干部组织村民成立了燕窝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林地300多亩。三是出地分红模式。种植大户或公司牵头,农民以林地入股,按照“林农出租山地占20%、种植大户或公司占80%”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该模式主要集中哲桥、小水等7个乡镇,其中大市乡蒲兴村200多户村民入股飞扬公司,共流转林地 1800亩;大义乡鱼石村村民入股该村支书周跃飞注册的华辉公司,已造林1000多亩。“三大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加快了林地流转,营造了竞相加快发展油茶林的大好局面,而且安排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其中神农公司、天华公司就地安排劳动力1万余名。
  (二)采取四种方法。一是实行目标管理。林地流转最大的障碍在于农民思想上有顾虑,为了消除顾虑,我们坚持从思想上入手,从宣传上抓起,先后召开了市党政联席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全市动员会议、村组干部会议、企业业主座谈会议、村民代表座谈会议等七类会议,层层进行宣传发动,特别是2008年、2009年我市连续两年召开村支书、主任参加的近2000人的大规模会议,逐级下达发展油茶产业目标任务,在全市掀起了空前的发展油茶产业新高潮。与此同时,我们采取“市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的“四包”工作责任制,不遗余力地推进林地流转。对公司和大户的林地流转,分管市级领导和驻点市级领导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协调解决;乡镇、村组干部对不耕种、不出租、不合作的“三不”农户,上门拉家常,讲政策,嘘寒问暖,不厌其烦、千方百计做好工作,较好地实现了林地低成本、高效率流转。目前,我市林地流转在坚持依法、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协议签订率至少都保证在95%以上。其中哲桥镇运用这一方法,不仅确保了协议签订率达100%,而且2009年以来成功流转林地3.5万多亩。二是建立规章制度。一方面,我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林改发证步伐,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规范林权流转程序,在确保林农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靠制度促进林地流转。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引导村组制定乡规民约,促进林地流转。对连续两年抛荒的,在村、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群众同意的情况下,由集体收回林地,代为转包给造林大户经营。目前我市80%以上的村组都制定了这样的村规民约。个别乡镇更是把村规民约特色化、具体化,如南京乡江里村制定了《支持油茶公司营造油茶林的村规民约》,增加了协助森林防火、不得恶意阻工等内容,着重给公司造林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实行经济奖励。为加快林地流转,各乡镇办事处充分运用了经济奖励手段,对完成林地流转目标任务的村干部、村组给予了重奖。其中哲桥镇2009年奖励8个村2万元,大市乡按新造林每亩25元奖励乡干部、每亩15元奖励村干部。四是突出能人示范。充分发挥乡村党员干部、煤矿业主、代表委员、返乡农民等能人的带头示范作用,鼓励支持他们集约林地,投资油茶产业建设。近年来,我市先后涌现了120多户造林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85%以上的是农村能人,如夏塘镇煤矿业主谢利芽组建金鑫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造油茶林5800多亩,市人大代表蒋炳威创办励群农业公司流转1万余亩荒山,造油茶林3000亩;长坪乡返乡农民贺佐旗承包山地造油茶林400余亩。
  三、坚持公司化运作,实施龙头带动,变小农户种植为大公司经营
  近年来,为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我市一改过去“小户种植、自给自足”小农发展模式,大力推行 “公司+基地+农户”、“集种植、科研、加工、经营于一体”的公司化运作模式,依靠公司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实施“龙头带动”战略,走出了一条油茶产业化良性发展路子。目前,我市先后培育引进了35家规模油茶造林公司,其中造林面积在800亩以上的有天华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绿源油茶产业有限公司、神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金鑫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湖南神斧集团等15家,公司成为我市的造林主体,共造林4.6万余亩;发展了金拓天油茶、纯野油茶、绿源油茶等近10家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一是着力“培”,加快转型发展。积极引导煤炭企业“二次创业” ,从政策、资金、信贷等方面支持企业转型投资油茶产业。如我市为了帮助以经营煤矿、房产、酒店为主的万元集团公司转型发展,在该集团公司2008年成立神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后,积极帮助神农公司争取信用社信社团贷款3900万元。目前该公司在南京、哲桥等乡镇已签订林地流转框架协议18万亩、合同6.5万亩,完成新造油茶林1.8万余亩、低改垦复2万亩、百亩良种油茶育苗基地。该公司计划总投资6.49亿元,5年内建设油茶产业基地30万亩,建成日加工500吨油茶籽生产线。在支持转型发展的政策影响下,我市三都、大义、南阳等产煤大乡镇的煤矿业主几乎个个都是造林大户,占造林大户总数1/4以上。二是大力“引”,实现挂大靠强。大力引进规模公司,促进油茶生产规模化。2007年引进了天华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8亿元,计划5年内建设油茶丰产林30万亩。该公司的最大特色是“公司+基地+农户”,即公司出资集约林地后,返包给符合公司要求的当地农户经营管理,农户除享受市委、市政府所有的奖补政策,公司另补助300元/亩,并无偿提供良种种苗和技术指导,挂果后的头三年向公司每亩交10公斤干茶籽,之后每年每亩交20公斤干茶籽,公司保证每亩产量不低于1000公斤鲜果。目前该公司不仅自己单独造林3000亩外,建成了500亩哲桥良种采穗圃,而且采用该模式在哲桥等9个乡镇与农户合作新造油茶丰产林2000余亩,签订合作造林协议2万亩,此外2009年我市引进了湖南神斧民爆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计划5年内投资1亿元新造油茶基地3万亩,发展农户联营基地20万亩,建设一条年产5000吨的油茶加工生产线,目前已新造林5000余亩,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三是努力“延”,拉长产业链条。油茶全身都是宝,它不仅是高品质的食用油,而且可以精深加工成各种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为了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我市大力发展油茶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2006年引进的湖南金拓天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集油茶种植、科研、加工、经营为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目前已开发出山茶油保健品、茶皂素、活性炭、植物蛋白、有机饲料等10多个系列产品,其中3项产品填补了国内同行的空白,日生产成品油能力达150吨,年产值达1.32亿元,带动了10多万户林农年均增收200元以上,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和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绿源油茶公司年处理茶枯1万吨,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种植油茶基地1万亩,带动农户5000户,每年可为农户创收660万元。油茶加工业的不断壮大,不仅有力地推进了我市油茶产业向纵深发展,更是极大地激发我市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据统计,仅茶枯饼一项,价格就翻了三番,为林农增加收入达5000万元。 

段定华:实施“三化”战略 打造“中国油海”

6677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