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国:强化管理、科学经营、推动南县丛生竹基地建设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11-22 17:44 信息来源: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世界对竹类资源的开发利用迅速扩展,尤其在竹纤维生产加工技术不断推进和完善的新形势下,对竹资源的需求更趋于旺盛。由于丛生竹具有纤维质量好、制浆成本低、制浆得率高等特点,已成为竹纤维加工企业的首先原料。2007年,湖南拓普竹麻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整体收购湖南建材纸厂,全面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发挥洞庭湖地区的竹、麻、棉资源优势和地理、气候有利条件,专注于竹、麻产业深度开发。公司主导产品为竹、麻浆粕和竹、麻纤维,生产线设计能力为每年消耗鲜竹材70万吨,这将极大地拉动本区域竹资源的市场需求。因此在南县开展丛生竹基地建设是满足市场需求、发展南县工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南县经济发展的一个好项目。
  一、发展意义
  南县地处洞庭湖腹地,丛生竹资源自然分布相对较少,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丛生竹类的培育与开发利用远远滞后于楠竹,特别是洞庭湖地区引种栽培丛生竹的历史不长,适应本区域土壤、气候特点的丛生竹引种栽培还是空白。因此,南县开展丛生竹基地建设,既能满足企业原料需求,同时也对洞庭湖区开展丛生竹引种栽培技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
  按照拓普公司的发展规划,企业将形成以新型纤维生产、流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并成为国内最大的竹纤维及原料生产基地和麻纤维深加工龙头企业。这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南县重要的战略投资者,也必然发展成为财税贡献大户,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促进农民增收
  南县大量的“小四旁”空闲地、沟渠路胁地以及部分废堤荒地,大多营造杨树、“三杉”和其他乡土树种,产值效益较低,即便是栽植速生杨树,每亩年均产值也仅在500元左右。发展丛生竹,依托企业对竹材的保护价收购政策,农民栽植丛生竹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其每亩竹材年均产值可达到1000元以上,比栽植其他树种的收益提高一倍以上。
  3、改善洞庭湖区生态环境
  目前环洞庭湖地区的林木树种以杨树、“三杉”等落叶树种为主,树种比较单一,常绿树种比例较小,丛生竹引种和大规模栽培,可有效增加常绿林面积,对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以及保持生态平衡具有明显的作用。
  二、引种和栽培现状
  为满足拓普公司的原料需求,我们赴外地专题对丛生竹进了考察论证,并在本地进行了引种和栽培,取得了显著成效。
  1、考察学习、专家论证
  在查清了本地竹资源种类、数量及其分布利用情况的前提下,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对外地工业原料竹的栽培利用情况进行了四次大的外地考察。分别赴四川宜宾、广西柳州、湖南怀化、江西宜春对杂交竹、慈竹、青皮竹等的生产栽培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调研工作的开展,为南县竹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此基础上,还邀请省市专家和院校学者对南县的栽竹条件进行了讨论,证实是可行的,并对适宜南县引种栽培的丛生竹品种进行了调查论证,确定了慈竹、青皮竹为竹林基地建设的首选竹种。
  2、竹苗引种、繁育及竹林营造
  一是种竹资源引种。2008年春季,在通过对广西、四川、重庆、江西、湘西等地竹资源的广泛考察调查后,南县引进丛生竹母竹近30万株,主要用于竹苗繁育和造林。为保证2009年造林和育苗的种苗需求,又在湘西、重庆、湖北、江西等地采购母竹近60万株。种竹资源的大量引进,较好地解决了南县竹林基地建设过程中用于科研、育苗、造林的种竹来源问题,为后阶段的竹林基地建设创造了基础条件。
  二是竹苗繁育。2008年春季,在南县麻河口光跃村、中鱼口林场共租赁土地165亩,建立了高标准的竹苗繁育基地。2009年春季,新增社会化育苗面积220亩,分布在10个乡镇,由24家农户经营。通过几年的努力,南县竹苗繁育基地已达到380多亩。
  三是竹林营造。2008年春季,南县动员各乡镇开展了大规模造竹工作,经检查验收,共完成造竹面积4100亩。此后连续两年在南县大范围开展丛生竹基地建设工作,共营造林竹林3.5万亩,从抽样调查情况来看,造林成活率达到70%以上。
  三、技术研究成果
  由于国内对丛生竹栽培技术的研究较为滞后,目前还没有较系统的技术管理措施指导生产。因此,为配合竹林基地建设工程健康、快速推进,我们特别注重发挥丛生竹栽培的科技支撑作用。除聘请省林科院、省林业厅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指导外,还成立了由林业技术骨干组成的科技攻关组,编制了涉及丛生竹品种引种、育苗、造林、丰产栽培、竹林防冻、竹材采伐等内容的试验研究方案,并按要求组织试验观测和记录。经过对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初步掌握了丛生竹生产栽培技术。
  2008年12月,省内有关竹专家对南县丛生竹科研工作进行了现场考察与调研,充分肯定了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就科研组编写的《丛生竹造林技术规范》、《丛生竹埋株育苗技术规范》等技术文件进行了讨论和审定,拟作为地方技术标准予以试行,这为当前的丛生竹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南县用了很大的精力推动丛生竹基地建设,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群众对栽种丛生竹心存疑虑。一是因为目前没有受益,对种竹的最终效益没有概念;二是因为企业在竹材收购方面没有向社会公布相关的程序和规定,林农对企业的竹材收购政策缺乏信心。这些直接影响了群众发展丛生竹的积极性。
  2、基层组织推动发展丛生竹缺乏动力。在营造丛生竹过程中,基层干部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村、组两级本身没有经费来源,村干部的工资很少,政府在行政上又对村、组干部没有约束力。这些因素使得村、组两级没有推动营造丛生竹的积极性。
  3、造林机制不完善。在整个丛生竹的造林机制中,政府确实发挥了主导作用,但缺乏企业参与的环节,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运行机制,阻碍了丛生竹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对策
  1、抓好竹林基地建设规划。
  根据拓普公司的发展规划,2010年后丛生竹资源年需求量20万吨以上,如果按丛生竹每亩年产鲜竹2吨计算,至少需要近10万亩的丛生竹工业原料林建设规模。建设如此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在南县林地紧张的现状下,必须统筹安排好造竹用地:一是利用废堤荒地,主要是垸内废弃的间堤、大堤内侧禁脚以外的荒地、平垸行洪工程废弃的宅基地等;二是利用沟渠路胁地,这部分地类大多与农户承包地直接相连,栽植竹林对农作物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在土地权属、经济利益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群众栽植、管理竹林的积极性;三是利用农户房前屋后闲散地。这部分土地大多种植零星杂树或农作物,产值效益较低,栽植丛生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四是利用林木采伐迹地。对适宜栽植丛生竹的林木采伐迹地进行强制规定,要求发展丛生竹。
  2、建好高标准生产基地。
  所谓丛生竹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高标准,就是要求造林质量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因此,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一是造林。主要是选好造林地,严格按造林技术规范的要求搞好整地、挖穴、栽植、管护等工作,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活率;二是育苗。种苗是造林成败的关键,从以往经验来看,利用本地繁育竹苗造林的成活率,要比从外地采挖母竹造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不仅可以降低造林成本,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早成林、早出效益。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好育苗基地,培育优质壮苗,实现造林种苗的完全自给。三是科技服务。事实证明,丛生竹的生长有其固有的科学规律,有关田间管理措施必须与其生物学特性相适应,这样才能提高其生物产量,实现高产出、高效益。因此,必须加强对丛生竹生产实用技术的研究工作,重点在丰产栽培技术上实现突破,形成可以指导生产的技术措施,并快速推广、应用于生产,提高丛生竹生产管理的科技含量,促进丛生竹造林地早成林,早出效益。
  3、保障竹农经济利益。
  丛生竹产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关键取决于群众有没有栽植丛生竹的积极性,这将直接关系到竹林基地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关系到企业对竹材原料的稳定需求。而影响群众种竹积极性的根本因素,主要的还是种植竹林的收益。因此,加强对农户的栽培技术指导与服务,促进竹材的高产出是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确定竹材的合理收购价格,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更能发挥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作用。这是因为,竹材产量是相对固定的,一般为2吨/亩,这个产量不会有太大范围的突破;但是,制定竹材的收购价格是企业的一种市场行为,在一定范围内有变化空间。因此,为了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应对企业收购竹材的定价行为实行干予,避免因企业追求高额利润而勿视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发生,真正保护好群众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
  4、加大扶持力度
  丛生竹基地建设对于洞庭湖区的广大林农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既没有栽培的历史习惯,也缺乏相应的栽培技术,必须从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政府继续增加资金投入,免费提供造林种苗及栽培技术;二是企业必须建立生产发展基金,扶持林农扩大丛生竹基地规模;三是将丛生竹造林纳入林业血防、平原绿化等重点工程项目,发挥项目支撑作用。 

周建国:强化管理、科学经营、推动南县丛生竹基地建设

6677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