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龙兴:加快造林绿化进程 构建和谐生态汝城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09-28 17:44
信息来源: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土地总面积359.9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87.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0%;有林地面积199.01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9.12%;竹林面积22.1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7%。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汝城县林业生态建设进程,汝城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湘粤赣边际中心县城”和打造“五个汝城”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建设“生态汝城”提升到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林业生态建设放到与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同等重要的地位上。2010年春季造林中,完成人工造林任务7.2万亩,是市级下达任务3万亩的240%;完成低产林改造2.7万亩,是市级下达任务2.7万亩的100%;全县新增封山育林面积12万亩;无节良材培育完成5000亩,是市级任务5000亩的100%。
一、明确工作目标,出台林业生态建设新举措
今年作为大力实施建设“生态汝城”的起始之年,汝城县本着城市绿化打造新亮点、通道绿化创出新模式、村庄绿化培育新景观、厂企绿化取得新进展的发展思路,2010年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20万亩。同时,通过5年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严格管护,使汝城县有林地面积新增4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汝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和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汝城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协调指挥部,专门负责全县林业生态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等工作。各乡镇、林场均相应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协调指挥部,明确领导和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二是制定工作方案。汝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汝城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决定》、《汝城县2010年度20万亩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汝城县城市森林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与县委、政府签订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责任状,把任务指标层层分解,一级一级落实到人头,落实到项目,形成量化、细化的目标任务责任制,一级向一级负责,一级向一级交账,做到人人肩上有重担,个个头上有压力。三是实行领导示范。大力实行造林绿化县级领导办点示范制度,县五家领导在率先垂范,在各自联系乡镇选择交通要道地段,创办200亩以上的工程建设造林绿化示范点,用实际行动调动了各行各业支持绿化、参与绿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全县人民群众一起把造林工作做实做好。四是严格考核机制。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纳入了乡镇和机关单位年度综合督查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要定期督查各乡镇的整地、植苗、抚育及管护的实施进度,并将督查情况在全县进行通报。对行动快、效果好,完成造林绿化任务的乡镇、单位和个人,授予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给予奖励;对未完成造林任务或完成质量差的乡镇和单位,严格兑现责任状。连续两年不能完成造林绿化任务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突出工作重点,拓展林业生态建设新模式
汝城县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经济社会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抓在手上,精心规划,突出重点,致力走出一条具有汝城特色的造林绿化之路。一是突出实施“六大工程”建设。按照重点突出城市周边、道路两边、河流水库岸边“三边”造林绿化要求,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即城市森林工程、通道森林工程、水系森林工程、景区森林工程、矿区复绿工程、封山育林工程。城市森林工程是重点搞好县城及周边的绿化,构建“城在林中、街在绿中、路在树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生态景观。今年完成城市森林工程建设造林面积2249亩。通道森林工程是重点搞好通道及公路沿线的绿化,对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及县、乡道两侧绿化实现统一规划,连片成线,营造大面积的绿色板块,达到“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和“一路一个特色”的景观效果。2010年投入20多万元,完成县城至三江口边境106国道两旁造林绿化32公里。水系森林工程是重点搞好江河、水库、电站周边的绿化,依托划定的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建设水系景观林或防护林。景区森林工程是重点搞好旅游景区的绿化,对热水、罗泉、九龙江、江背山、白石岩、白云仙等主要旅游景点和景区的造林绿化进行科学规划,对入出景区和登山的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做到林、景相融。矿区复绿工程是重点搞好厂矿企业开采区的绿化,坚持“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切实搞好小垣、大坪等重点矿区的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工程是采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使退耕还林地、疏残林地、灌丛地尽快转化为有林地。二是突出生态建设责任机制。汝城县委、县政府按照《汝城县林业生态建设造林绿化总体规划》的要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了各乡镇、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单位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各乡镇按照工程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全面负责本辖区内的营造林工程任务;林业部门负责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技术指导、种苗供应调剂等技术服务工作。交通、公路部门按照管辖的路权、线路等级和工程标准,负责完成道路两侧规划范围内法定的植树任务和抚育管护工作;移民局负责落实油茶造林,扶贫办负责落实锥粟造林,并组织实施。城管部门负责城区绿化;林科所负责县城周边造林绿化工程施工及管护等具体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绿化用地的规划、协调。水利部门负责重点水利工程设施范围内可绿化区域的绿化,督促各水库和电站业主搞好水库、水电站、江河渠道的绿化带建设;教育部门负责在全县各类中小学中开展创建“园林式”的学校活动,进一步抓好校园绿化;环保部门负责做好各个厂矿企业和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及造林绿化的监督管理工作;旅游部门负责对生态旅游景区的造林绿化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广电部门负责宣传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及造林绿化成果,营造全社会造林、护林、爱林的良好局面;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造林绿化工作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财政、审计部门负责对造林绿化资金的使用、筹措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有效使用;造林业主(林业公司和造林大户)负责承担工程建设的人工造林任务,根据工程建设规划要求,高标准完成人工造林。三是突出造林绿化工程质量。汝城县委、县政府突出 “质量为先”的原则,坚持高规格组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水平管护,改变过去重造林、轻管护,重数量、轻质量,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坚持一手抓植树造林、一手抓森林保护,一手抓造林面积的扩大、一手抓造林质量的提升。严格实行专群结合、以专业队伍为主的作业方式,严把种苗关、整地关、栽植关、抚育关,确保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同时,把植树和管护结合起来,乡镇根据乡情和村情,制定适宜的乡规民约,对新造幼林实行专人管护,实行所在地政府、责任造林单位、林业和林权所有者“四位一体”的管护责任制。
三、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林业生态建设新活力
汝城县委、县政府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化造林,着力增强林业建设新活力。一是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汝城县推进造林招投标制,使责任变得更具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大户、民营林场和专业造林公司,提高造林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对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将使用权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开发经营;林农无能力造林的或抛荒3年以上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造林,按山权不变、林权集体所有、收益比例分成的办法,所造林木的收益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林农协商分成比例。目前,我县承包造林面积已达12万余亩。二是创新投入机制。绿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公益性的基础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汝城县采取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社会投入为辅的方式,积极筹措绿化资金,探索出一条多元化投融资的新路子,解决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今年春季造林,汝城县通过“向上争一点,政府投一点,企业帮一点,社会捐一点,林农出一点”的方式大力创新筹资渠道。广泛开展“生态汝城我添绿”等捐款捐树活动,以捐款认树冠名为主,以捐树冠名为辅,广泛筹集资金,发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干部职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级人士积极义捐,3月份筹集募集义捐资金1000多万元。同时,推行“以工补农,以工建绿”的模式,公路沿线厂矿企业实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的办法建环厂林带。所有资金捆绑使用,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把资金使用关,发挥了绿化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三是创新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动员厂矿企业、民营大户以冠名权等相关方式投资林业建设和城市森林建设。鼓励科技人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单独或合伙投资造林绿化;鼓励工商业和社会资本投资造林绿化,倡导慈善机构或慈善者个人捐资冠名营造纪念林,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大户、民营林场和专业造林公司。在工程规划范围内造林的,经林业部门检查验收合格,优先安排国家重点林业项目立项,项目补助资金直接发放给造林单位或个人,并再按每亩30元的标准给予种苗补助。四是创新发展机制。积极开展林业招商引资,在稳定和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开展林地流转工作。鼓励各种经济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投资林业生态建设,逐步减轻林农和林业企业的税费负担,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造林经营户通过林业产权交易平台进行林地林木流转;鼓励金融企业适当延长林业信贷期限,简化信贷手续,建立农民林业小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扶持机制。
一、明确工作目标,出台林业生态建设新举措
今年作为大力实施建设“生态汝城”的起始之年,汝城县本着城市绿化打造新亮点、通道绿化创出新模式、村庄绿化培育新景观、厂企绿化取得新进展的发展思路,2010年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20万亩。同时,通过5年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严格管护,使汝城县有林地面积新增4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汝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和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汝城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协调指挥部,专门负责全县林业生态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等工作。各乡镇、林场均相应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协调指挥部,明确领导和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二是制定工作方案。汝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汝城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决定》、《汝城县2010年度20万亩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汝城县城市森林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与县委、政府签订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责任状,把任务指标层层分解,一级一级落实到人头,落实到项目,形成量化、细化的目标任务责任制,一级向一级负责,一级向一级交账,做到人人肩上有重担,个个头上有压力。三是实行领导示范。大力实行造林绿化县级领导办点示范制度,县五家领导在率先垂范,在各自联系乡镇选择交通要道地段,创办200亩以上的工程建设造林绿化示范点,用实际行动调动了各行各业支持绿化、参与绿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全县人民群众一起把造林工作做实做好。四是严格考核机制。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纳入了乡镇和机关单位年度综合督查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要定期督查各乡镇的整地、植苗、抚育及管护的实施进度,并将督查情况在全县进行通报。对行动快、效果好,完成造林绿化任务的乡镇、单位和个人,授予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给予奖励;对未完成造林任务或完成质量差的乡镇和单位,严格兑现责任状。连续两年不能完成造林绿化任务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突出工作重点,拓展林业生态建设新模式
汝城县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经济社会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抓在手上,精心规划,突出重点,致力走出一条具有汝城特色的造林绿化之路。一是突出实施“六大工程”建设。按照重点突出城市周边、道路两边、河流水库岸边“三边”造林绿化要求,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即城市森林工程、通道森林工程、水系森林工程、景区森林工程、矿区复绿工程、封山育林工程。城市森林工程是重点搞好县城及周边的绿化,构建“城在林中、街在绿中、路在树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生态景观。今年完成城市森林工程建设造林面积2249亩。通道森林工程是重点搞好通道及公路沿线的绿化,对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及县、乡道两侧绿化实现统一规划,连片成线,营造大面积的绿色板块,达到“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和“一路一个特色”的景观效果。2010年投入20多万元,完成县城至三江口边境106国道两旁造林绿化32公里。水系森林工程是重点搞好江河、水库、电站周边的绿化,依托划定的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建设水系景观林或防护林。景区森林工程是重点搞好旅游景区的绿化,对热水、罗泉、九龙江、江背山、白石岩、白云仙等主要旅游景点和景区的造林绿化进行科学规划,对入出景区和登山的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做到林、景相融。矿区复绿工程是重点搞好厂矿企业开采区的绿化,坚持“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切实搞好小垣、大坪等重点矿区的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工程是采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使退耕还林地、疏残林地、灌丛地尽快转化为有林地。二是突出生态建设责任机制。汝城县委、县政府按照《汝城县林业生态建设造林绿化总体规划》的要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了各乡镇、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单位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各乡镇按照工程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全面负责本辖区内的营造林工程任务;林业部门负责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技术指导、种苗供应调剂等技术服务工作。交通、公路部门按照管辖的路权、线路等级和工程标准,负责完成道路两侧规划范围内法定的植树任务和抚育管护工作;移民局负责落实油茶造林,扶贫办负责落实锥粟造林,并组织实施。城管部门负责城区绿化;林科所负责县城周边造林绿化工程施工及管护等具体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绿化用地的规划、协调。水利部门负责重点水利工程设施范围内可绿化区域的绿化,督促各水库和电站业主搞好水库、水电站、江河渠道的绿化带建设;教育部门负责在全县各类中小学中开展创建“园林式”的学校活动,进一步抓好校园绿化;环保部门负责做好各个厂矿企业和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及造林绿化的监督管理工作;旅游部门负责对生态旅游景区的造林绿化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广电部门负责宣传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及造林绿化成果,营造全社会造林、护林、爱林的良好局面;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造林绿化工作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财政、审计部门负责对造林绿化资金的使用、筹措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有效使用;造林业主(林业公司和造林大户)负责承担工程建设的人工造林任务,根据工程建设规划要求,高标准完成人工造林。三是突出造林绿化工程质量。汝城县委、县政府突出 “质量为先”的原则,坚持高规格组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水平管护,改变过去重造林、轻管护,重数量、轻质量,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坚持一手抓植树造林、一手抓森林保护,一手抓造林面积的扩大、一手抓造林质量的提升。严格实行专群结合、以专业队伍为主的作业方式,严把种苗关、整地关、栽植关、抚育关,确保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同时,把植树和管护结合起来,乡镇根据乡情和村情,制定适宜的乡规民约,对新造幼林实行专人管护,实行所在地政府、责任造林单位、林业和林权所有者“四位一体”的管护责任制。
三、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林业生态建设新活力
汝城县委、县政府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化造林,着力增强林业建设新活力。一是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汝城县推进造林招投标制,使责任变得更具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大户、民营林场和专业造林公司,提高造林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对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将使用权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开发经营;林农无能力造林的或抛荒3年以上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造林,按山权不变、林权集体所有、收益比例分成的办法,所造林木的收益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林农协商分成比例。目前,我县承包造林面积已达12万余亩。二是创新投入机制。绿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公益性的基础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汝城县采取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社会投入为辅的方式,积极筹措绿化资金,探索出一条多元化投融资的新路子,解决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今年春季造林,汝城县通过“向上争一点,政府投一点,企业帮一点,社会捐一点,林农出一点”的方式大力创新筹资渠道。广泛开展“生态汝城我添绿”等捐款捐树活动,以捐款认树冠名为主,以捐树冠名为辅,广泛筹集资金,发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干部职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级人士积极义捐,3月份筹集募集义捐资金1000多万元。同时,推行“以工补农,以工建绿”的模式,公路沿线厂矿企业实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的办法建环厂林带。所有资金捆绑使用,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把资金使用关,发挥了绿化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三是创新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动员厂矿企业、民营大户以冠名权等相关方式投资林业建设和城市森林建设。鼓励科技人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单独或合伙投资造林绿化;鼓励工商业和社会资本投资造林绿化,倡导慈善机构或慈善者个人捐资冠名营造纪念林,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大户、民营林场和专业造林公司。在工程规划范围内造林的,经林业部门检查验收合格,优先安排国家重点林业项目立项,项目补助资金直接发放给造林单位或个人,并再按每亩30元的标准给予种苗补助。四是创新发展机制。积极开展林业招商引资,在稳定和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开展林地流转工作。鼓励各种经济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投资林业生态建设,逐步减轻林农和林业企业的税费负担,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造林经营户通过林业产权交易平台进行林地林木流转;鼓励金融企业适当延长林业信贷期限,简化信贷手续,建立农民林业小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扶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