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军: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12-10 17:44 信息来源:
  林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使命。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林业工作的重要职责。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现代林业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林业潜在效益,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建设,自全县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县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林业现状及成就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林业高度重视,提出了“生态立县”的战略,将林业作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和打造,使林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生态、产业、文化、机制、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1.资源总量较大。全县有林地面积589万亩,居全省第二位,森林蓄积量1216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三位,其中杉木707万立方米,马尾松261万立方米,阔叶林136万立方米,四旁树112万立方米。
  2.产业基础较好。第一产业建成了九个颇具规模的生产基地:一是柘溪水库大坝以上的70万亩马尾松基地;二是大坝以下的75万亩毛竹基地;三是全县低山丘陵区的230万亩杉木基地;四是高寒山区20万亩以厚朴为主的森林药材基地;五是柘溪库区和资江沿岸的15万亩林果基地;六是沟渠、路旁、河洲、滩涂的15万亩杨树基地;七是县林科所的600亩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八是东坪、马路、龙塘等乡镇的5000亩南方红豆杉、榉木、鹅掌楸等珍稀树种基地;九是遍布全县的10万亩茶叶基地。第二产业有长足的发展,全县现有注册木竹加工企业368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6家,木竹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已具雏形,孕育出了家源美木业、阿香果品、山山食品等一批林产工业企业。
  3.品牌亮点较多。近几年我县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厚朴之乡”、“中国竹子之乡”、“湖南省林业十强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林木种苗行政执法与质量监督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六步溪自然保护区、柘溪森林公园、雪峰湖湿地公园成功晋升为国家级,为我县生态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六步溪国家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目前益阳市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工程项目实施较多。一是退耕还林工程:2001年正式启动,2002年列入工程项目,2002-2007年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造林32.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7.85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35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二是生态公益林:2002年1月正式启动,目前国家级生态公益林217.49万亩,涉及23个乡镇、3个国有林场、1个国有林科所。省级生态公益林20.18万亩,涉及12个乡镇、3个国有林场、1个国有林科所。三是长防林工程。2008年总任务为10000亩,工程涉及平口、烟溪等15个乡镇;2009年总任务为7074亩,其中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883亩、封山育林3191亩,涉及平口、烟溪等13个乡镇, 两年平均成活率均在95 %以上。四是石漠化工程:2008年石漠化试点治理区域为4个小流域共4个治理区,涉及3个乡镇,5个行政村,林业建设任务为植被恢复工程,包括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两个部分,其中人工造林138.2公顷,封山育林599.8公顷,项目总投资437.9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00万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37.91万元,带动社会投资920万元。2009年石漠化工程涉及到4个乡镇,8个行政村,其中人工造林390.08公顷,封山育林787.32公顷,人工种草16.48公顷,草地改良8.04公顷,合计1201.92公顷。五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2008年度总任务为6400亩,其中退耕还林灾后恢复重建1832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568亩、封山育林3000亩,工程涉及23个乡镇, 工程计划完成率100%,造林成活率全县在95%以上,面积核实率100%,面积合格率100%。2009年度总任务为11000亩,其中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000亩、封山育林7000亩,工程涉及烟溪、渠江等21个乡镇,造林成活率95%以上,面积核实率100%,面积合格率100%。六是珍稀树种基地造林。2006年度总任务1100亩,其中新造榉树示范林500亩,红豆杉示范林250亩,定向改培榉木天然次生林100亩,厚朴示范林250亩,项目涉及东坪、马路、柘溪3个镇。2007年度总任务1000亩,该项目建设新造厚朴示范林1000亩,项目涉及江南、龙塘2个乡镇和洞市、芙蓉2个国营林场。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林业政策的制约。根据现行林业政策法规,木竹实行计划管理,限额采伐,与现行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也不利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严重影响了林农和各种社会投资主体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积极性。
  2、管理体制的矛盾。一是国有林场体制不顺,我县三个国有林场,代管12个行政村,履行乡镇同样的义务,却不能享受乡镇同等待遇,造成企业在经济等各方面不堪重负。二是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建设没有解决配套工作经费,现代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上级工程项目的扶持和支撑,但如果不解决配套工作经费,项目争取越多,林业部门背的包袱越重,自身越难以发展。
  3、可持续发展人才支撑的问题。第一,我县自2002年起已连续8年没有引进一个林业专业人才,林业科技人才面临断层的危险。第二,现有的科技人员队伍呈现出年龄老化、知识陈旧的不良结构,与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
  4、基础设施设备薄弱。近年来,虽然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基础设施和林业基层单位办公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而言仍然十分落后,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
  5、林业投入缺乏长效机制。林业投资不足,缺乏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林业投入比重较低,投入所有制成分单一,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林业生产和林业事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6、林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一是规模小、能耗高,资源消耗大;二是科技含量低,产业链不长,效益不高;三是品牌意识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
  今后的林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积极发展现代林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按照“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林业,用多目标经营做大林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用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林业,用培育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努力提高林业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林业发展质量、素质和效益。”的思路和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奋力开创林业工作新局面。
  1、着力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安化是全省的暴雨中心和“干旱走廊”,自然灾害多发,生态十分脆弱,为确保国土生态安全,必须进一步增强森林整体生态功能。一是要抓住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契机,加快生态屏障建设;二是要加快绿色通道建设。重点对国道、省道、资江沿岸、柘溪库区以及县、乡公路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以此构建安化道路绿色长廊;三是要加快森林城镇建设,美化城区人居环境,全面提高城区居民生活质量。四是要加快自然保护区与公园建设。
  2、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产业资源基地重点建设好杉木、马尾松、杨树、竹类、厚朴、稀特色树种、油茶、林木良种8大原料林和种苗基地。林产工业建设坚持集约经营,坚持现代企业管理原则,整合资源,合理布局,调整结构,构建企业和谐发展机制,全面提升安化林产工业整体素质。森林生态旅游要加大投入,对六步溪国家自然保护区、柘溪国家森林公园、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景点作为一项产业高起点开发,高规格建设,高品位经营,力争把安化的森林生态旅游建成地方特色鲜明,规模上等级,经营上档次,管理上星级,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的新兴产业,创立闻名省内外的安化森林生态旅游品牌,成为安化林业产业链的外延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3、着力构建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逐步抓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园林式单位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积极繁荣生态文化。充分挖掘森林文化、花卉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丰富内涵,满足社会需求;充分利用文学、影视、戏剧、书画、美术、音乐等多种文化形式,大力宣传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4、着力构建先进的林业科技体系。强化林业科技支撑,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是保证安化现代林业建设顺利进行,实现林业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使这一措施落到实处,要重点加强六大林业科技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林业科技培训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强林业科技研究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四是要加强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五是要加强林业“软科学”课题体系建设;六是要加强科技型民营企业体系建设。
  5、着力构建完善的基础支撑体系。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入,加快林区防火公路、林区火灾观测预警台及通讯设备、车辆、油锯、灭火器等必备装备,增强森林火灾救助与防火预警能力。加大林业投入,加快南区柳树塘村植物园、林业博物馆、林业综合大楼建设步伐和国有林场危房改造,努力提高林区大县硬件设施品位。进一步搞好林木种苗基地(重点苗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建设,保存林木种质基因库,丰富我县造林树种,提高种苗科技含量,实现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化。进一步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包括采伐限额及林木采伐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林业行政执法等在内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网。
  

黄志军: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

667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