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柱:要建“宜居东安”必建“园林东安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1-06-20 17:43 信息来源:
  今年,东安县委、县政府提出了 “打造绿色东安,建设宜居城市”的决策。这是东安“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之一。这对于推动东安经济社会赶超崛起、提升东安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期,东安县林业局组织力量对我县县城的宜居环境进行了调研,经详细调研后我们认为要建“宜居东安”,必建“园林东安”,并就我县建设“宜居县城”提出了部分意见和建议。
  一、东安县城的环境现状
  “鸡声、犬声、鞭炮声、声声入耳;小车、马车、农用车,车车载人。”这是两年前一位外地客商住在东安县城留下的一副对联。他认为东安县城的环境是比较“原始”的。
  环境优美是城市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环境优美度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四个方面:
  先说生态环境。宜居城市生态环境考评的核心要素是空气、水和绿化。清新的空气是健康的第一要素;良好的水质是宜居生活的基本保证;绿化是宜居城市必备之要素。这三个主要方面东安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宜居城市的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全年365天都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目前,东安还没有对空气进行监测,但可以这样说,全年365天都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不是一个很低的标准,不努力很难达标。宜居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工业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都要达到100%。目前,东安没有一个部门对这“五率”进行权威统计,但可以这样说,肯定没达标。宜居城市要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这两个“绿标”我县目前也没有达到。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到2015年,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就是这些目标全部实现,按照我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也只能得80分,刚达到宜居环境水平。
  其次看气候环境。气候环境舒适宜人的气候是宜居的重要方面,全年15°C至25°C气温天数要达到180天以上。东安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7.8℃,极端最低温度-7.4℃,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每年只有2.6天,无霜期300天以上。据东安气象局统计,东安26°C以上的天数达200多天,其中最高气温达39.8℃,且往往持续数月之久。
  再次看人文环境。宜居城市人文环境的评价,核心是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彰显城市特色,防止千城一面。东安县城除很少的老城外,绝大多数是近三十年建的新城,没有特别要保护的建筑文化遗产,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要现场考察城市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协调程度,也就是从城市建筑设计和施工是否考虑城市所在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来评定,评定分为三个层次:较好,得满分;一般,得一半分;较差,得0分。
  最后看城市景观。城市景观包括城市的建筑设计、建筑色彩、空间布局、建筑密度、园林艺术、环卫保洁、路面完好等。实际评价分为城市中心区景观、社区景观和市容市貌三部分,而这三部分都要评园林艺术。近几年来,县城建设总投入达数亿元,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但园林艺术比率远远达不到标准。
  综上所述,目前我县的宜居环境还远远达不到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建设“宜居东安”,必须打造“园林东安”,任重而道远。
  二、“宜居、园林东安”落后现状的原因分析
  经调研我县县城的宜居现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这是由各方面原因而决定的。
  “经济落后”是根本原因。“过去根本没有‘宜居’这个概念。”在调查中,很多人这样说。东安是一个经济欠发的农业县。“马瘦毛长,人穷志短。”县城的规划,往往是怎样经济实用怎样建,建起来就是大功一件,根本就没有过多地考虑园林绿化和宜居。林业部门的绿化规划也往往是山上规划多,城市规划少;农村规划多,城里规划少;经济实用树规划多,景观绿化树规划少。回顾近三十年的东安建设,房子越建越高,道路越修越宽,城市越来越大,但园林绿化和宜居“欠账”也越来越多。这不是东安人不想做或不会做,也不是东安人“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囊中羞涩。”多少年来,东安财政就是“保工资”的财政,哪有余钱剩米搞景观?
  观念落后是主要原因。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我们不少工作思路和观念还停留在陈旧的模式上,没有认真从改革上找出路。县城的园林绿化完全依赖政府财政,要搞园林绿化,建设靠政府投资,工资靠政府补贴,忽略了园林绿化作为一种城市资产所蕴藏的效益,没有走“社会办园林;园林社会化”的路子,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市场化的园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机制,也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格局,因此,吸引民间资本力度不够。财政“囊中羞涩”,又没有向社会融资,致使东安园林绿化的道路越走越窄。其次城市新建不达标,按照建设部的规定,新建道路绿化指标要达到路幅的25%,而东安大部分新修道路却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专业力量不够是重要原因。一个城市的绿化、美化工作,是需要比较专业的规划和建设队伍的,我县绿化建设和专业技术队伍人少力弱,还不能承担大规模的绿化规划 和建设任务。
  三、建设“宜居东安、园林东安”的意见和建议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东安城市园林建设。我们建议,目前至少要在五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认识上要统一。建设“宜居东安”,必建“园林东安”,不建就要落后,落后就会淘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之所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近年来,随着东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东安城区新增人口越来越多。据估计今后东安县城人口要占到全县总人口的15%以上。如果再按老办法建设城市,建得越多,欠园林的“债”就越多。建设城市必须和园林建设同步进行,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城市园林建设的有关规定。建新城绿园林,建多少绿多少;拆绿化补绿化,拆多少补多少。
  二是思路上要改变。目前,全县群众造林绿化存在“上面热,下面冷”的问题。部分群众对造林绿化缺乏认识、积极性不高,认为务林不如外出打工,导致劳动力缺乏,严重影响了建设“绿色东安”、“园林东安”的进程。还有的乡镇、村组未将造林绿化的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还停留在一般口号上,投入很少。我们一方面要通过电视台、网站、宣传标语等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造林绿化,营造一种造林等于致富的氛围。另一方面,要以督查和抽查的形式对全县乡镇、村组进行检查,促进造林绿化工作。走“社会办园林;园林社会化”的路子。东安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园林东安”的建设必须走自己路子。新的城市建设,要采取建房包绿化,修路包绿化的办法。现有的园林欠“债”,要采取发动群众义务补,用地补绿化等办法快补足补。
  三是资金上要保障。建议设立城市园林绿化专项资金,每年财政拨一点,企业献一点,社会捐一点。同时,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实行园林绿化阳光工程,严格按规定规划城市绿地布局,要建立园林绿化工作责任制,分清责任,落实到人,实行区、街道办事处,企业签订责任制,实行奖惩制度。
  四是队伍上要加强。建议加强园林队伍建设,充实技术力量和设备。目前全县林业专业人员仅百余人,很多林业技术人员超负荷工作。要尽快建立起林业人才后续机制,要采取多种途径引进林业人才,同时要加大林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推广林业科研项目,同时大力解决现有林业专业人才的职称和待遇问题。

唐新柱:要建“宜居东安”必建“园林东安

6677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