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恩国:桑植县油茶产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1-06-29 17:44
信息来源:
桑植县发展油茶产业既有资源优势,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桑植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抢抓机遇,力争在“十二五”期末,把油茶产业打造成为又一农业主导产业,使之成为桑植县兴林富民强县的一个新兴产业。
一、发展现状
1、油茶产业发展现状。据统计,桑植县现有老油茶林面积5.87万亩。去冬今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掀起了发展油茶的热潮。到2011年6月底为止,全县完成了新造油茶2.93万亩,油茶低效林改造1.1万亩。全县累计调运合格良种油茶苗木305.2万株。有油茶造林大户12个,承包面积2407亩;有油茶专业合作组织17个,经营面积9178.3亩。
2、经营管理现状。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林业“三定”和“三山变一山”后,油茶林实行分块承包到户管理,分户经营,从而使全县油茶林有主经营。但是许多农户视油茶为“露水财”而疏于管理,油茶林产量和效益不高,没有形成规模产业。
3、茶油加工现状。据调查,桑植县全是采用的机榨法,工艺流程为:油茶籽—炒籽—粉碎—蒸饼—机榨—毛茶油及茶饼。这种加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设备易制作,技术易掌握,但缺点是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加工能力弱。
二、存在问题
1、规模较小、产量较低、经营粗放。大部分油茶林分山到户后,经营者单兵作战,绝大部分农户不懂技术,基本上是粗放经营,甚至是人种天管,致使油茶林的树龄老化,品种混杂,成为低质低效林,造成林地利用率下降,经济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油茶作为一项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
2、加工利用滞后,产品附加值低。群众仍处于“产油茶籽卖茶油”的状态,就是偶有家庭作坊榨油,也是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浪费严重,出油率低,色重且有沉淀物,难以作为商品在高档市场进行销售。而且在高等级保健茶油炼制、化妆品茶油的开发、茶皂素的提取、茶饼茶壳的综合利用技术工艺等方面还没有起步。
3、投入严重不足,老油茶林面积逐渐萎缩。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绝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的目标定位于自产自销自食,没有树立靠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不愿意进行投入、精耕细作和加强管理。同时,由于森林火灾等原因,油茶林面积呈萎缩趋势。另外,油茶新造林和低产低效林垦复改造在受益前的投入分别在2000元和700元左右,一般农户难以承受。而且茶农还存在银行贷款和融资难的问题。
三、有利条件
1、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加快桑植县油茶等产业的建设,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党政代表团分别赴衡阳耒阳市、省种苗繁育中心、江西丰城市等地学习考察。县委书记龚明汉,县长刘卫兵先后多次召开各种会议研究油茶产业工作,听取油茶产业工作汇报。县里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皮运舰为组长的油茶产业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抽调了专人专班抓该项工作。各有关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油茶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做到了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等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油茶产业,并确定了一名副职专抓油茶产业建设,其他干部齐心协力抓油茶产业。
2、有适宜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由于桑植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桑植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发展油茶林地面积较大。据统计,全县海拔在600m以下、适宜栽培油茶的丘岗山地面积有22.8万亩,其中适宜栽培油茶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有沙塔坪乡、上河溪乡、河口乡、苦竹坪乡、瑞塔铺镇、澧源镇等6个乡镇,在0.6万亩以上的有上洞街乡、廖家村镇、两河口乡,陈家河镇、洪家关乡、刘家坪乡、芙蓉桥乡、谷罗山乡、桥自湾乡、凉水口镇等10个乡镇,利于“沿线成片规模”发展。
3、有传统的栽培习惯。油茶“寿经三四百年尚如新植”,一次种植,多年受益,是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油茶在桑植县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油茶作为“铁杆庄稼”,面积曾达到60万亩,曾是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捡拾茶籽也曾是勤工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长期的栽培历史中,农民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为发展油茶产业奠定了基础。
4、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拉动。国务院对食用油发展极为重视,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59号)、《国务院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国发[2008]36号)、《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发改农经[2009]2812号);国家林业局、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根据国家颁布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湖南省被列为全国油茶产业核心发展区,桑植县被列为“适宜栽植区”。
5、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目标。桑植县于2011年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桑办发[2011]2号文件),明确了桑植县“十二五”油茶发展目标任务。在“十二五”期末实现“5211”目标,即用5年时间,全县油茶达到20万亩的产业规模(其中新造15万亩、改造5万亩),引进1家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创立1个省级以上茶油品牌。
6、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一是无偿给种植油茶的农户提供种苗。二是对符合种植条件要求,且种植面积达50亩以上的油茶经营户,由县里根据管抚情况分三年补助管抚费每亩200元(第一年50元,第二年50元,第三年100元)。三是对垦复改造的油茶林,按亩株数经验收达到国家技术标准的,一次性给予油茶经营户每亩50元的垦复改造补助。四是对新造和低改油茶林经验收合格后,按每亩10元的标准给予乡镇补助工作经费。五是招商引资引进的加工企业,严格落实招商引资和税费优惠政策。六是每年将对油茶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时间早、服务对象多、种植面积大、经济效益好且在全县位列前5名的,分别给予10000、8000、5000、4000、3000元的奖励。七是在 “十二五”期间,五年将累计整合涉农资金8870万元用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7、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油茶是“一树三库”,即摇钱树、油库、蜜库、金库。从目前来看,一亩良种油茶林在盛产期的年收入在2500元左右,扣除700元左右的成本,纯收入在1800元左右。另外,油茶全身都是宝,茶籽可提炼茶油,制成护肤产品,生产保健食品;枯饼可开发茶皂素、生物杀虫剂等产品,亦可作肥料、饲料;茶花可观赏也可作蜜源;茶壳可制作化工产品,或作生物质能源原料。油茶还具有一年种植,多年收益的特点,其经济寿命期一般在50—70年,有的可上百年。发展油茶产业,能实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目标。
四、几点建议
(一)要切实统一思想认识。一是要召开各种会议来统一思想认识。二是要用市场经济理念来统一思想认识。三是要用典型推介来统一思想认识。四是要借鉴先进地区、企业或大户成功经验来统一思想认识。五是要用油茶的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可实行林粮间作的特性来统一思想认识。六是要用油茶是桑植县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来统一思想认识。
(二)要切实加强宣传发动。一是要召开各级领导会议进行宣传发动,形成共识;二是要召开各级干部会议,层层宣传发动;三是要召开村组干部党员会议进行宣传发动;四是要召开村民、林农会议进行宣传发动;五是要召开各种现场会议,现身说法进行宣传发动;六是要利用广播电视、横幅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
(三)要严格实行科学栽培。一是要全垦大穴整地;二是要施足基肥;三是要选择良种壮苗;四是要保墒保苗;五是要中耕除草;六是要施肥打药;七是要林粮间作;八是要适时修剪;九是要适时采摘。
(四)要切实加强技术指导。一是要加强各级党政领导的技术培训,使之熟练掌握油茶栽培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服务于民的水平。二是各乡镇政府干部和林业技术人员要深入到村组农户、山头地块等召开现场会议,进行现场讲解有关技术,指导农民按技术要求进行栽培和管理。三是要及时编印油茶栽植技术手册,发放到了每一位发展油茶的村组主干、造林大户和林农手中。四是林业部门要明确技术人员对每一个油茶造林小班进行挂牌技术指导,确保技术指导到位,确保林农增收、林业增效、油茶产业健康发展。
(五)要切实加强种苗供应。一是油茶种苗要按“四定三清楚”(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品系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的原则进行生产销售,确保油茶种苗质量。二是坚持二年生裸根苗或营养杯(容器)苗上山造林。三是严禁不合格的和来源不清的油茶种苗上山造林。四是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油茶种苗不法行为,规范油茶种苗市场,确保林农利益。
(六)要切实加强机制创新。一是鼓励个人、法人及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各种形式参与油茶林基地建设,促进规模经营,促进油茶产业健康发展。二是支持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兴办油茶林基地,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在发展油茶产业上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引导油茶种植经营户依法、自愿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以油茶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采取“三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种植、分户经营)的办法,开展联户种植、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努力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四是积极支持和鼓励林农自愿依法进行林地流转。五是要积极搭建融资平台,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六是开展油茶林地保险,降低投资风险。
(七)要切实加强招商引资。一是要积极引进有经济实力的大公司或大企业投资油茶产业。二是要积极引进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延长油茶产业链。三是要积极落实招商引资税费优惠政策。四是要采取得力措施,不断优化油茶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