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世杰:湘阴县林业经济调查与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1-06-02 17:43 信息来源:
  林下经济是指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景观资源,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今年5月,我组织本局相关股室,对我县长康、东塘、三塘、六塘、石塘、城西镇等乡镇进行了三次实地调研。共召开工作座谈会6个,论证会2个,走访农户300余户、种植大户7户,实地考察我县境内森工企业4个、种植基地2个,查阅各种资料230余份。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湘阴县的林下经济发展情况有了比较准确、全面、真实的了解。现就如何加快发展我县林下经济,使林下经济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谈几点意见。
  一、基本情况
  (一)各类土地面积
  全县总面积154060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7188.6公顷,非林业用地126871.4公顷。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9584.1公顷,疏林地136.5公顷,灌木林地114.8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151.4公顷,苗圃地35.9公顷,无林地6165.9公顷。非林业用地中,林网四旁树占地面积13999.6公顷。有林地中,乔木林分面积17153.2公顷,竹林地254.5公顷,经济林地2176.4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12.71%,林木绿化率21.87%。
  (二)各类蓄积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821937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546187立方米,疏林地蓄积2357立方米,散生木蓄积7368立方米,四旁树蓄积266025立方米。全县活立木蓄积增长率为6.33%。
  (三)森林资源特点
  1. 森林结构渐合理。一是龄组结构渐趋合理。林分中幼龄林、中龄林、近成熟林的面积比,去年为46:43:11;今年为41:50:9。表明林分中中幼林比重逐渐加大。二是树种结构渐趋合理。主要造林树种杨树、国外松、三杉、杉木等在乔木林分中的面积比重逐步加大,分别达到45.1%、12.6%、2.5%、11.8%。
  2. 森林质量逐步提高。一是乔木林分每亩蓄积量增加较快,达到2.12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达到2.88立方米。二是退耕还林、兴林抑螺等林业重点工程造林质量较好、管护力度较大,林木长势良好。特别是杨树、国外松等速生丰产用材树种正值生长旺盛期,预计可伐森林资源近几年将大幅度增加。
  3. 林分由纯林向混交林转变。根据数据,全县林分面积17153.2公顷,其中纯林15840.8公顷,混交林1312.4公顷。混交林能减少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发生,有利于林木生长。
  二、林业产业
  (一)林业产业特色已经凸现
  一是植树造林工作突飞猛进。几年来,我们通过捆绑项目、增加财政造林投入和广纳社会造林资金等办法,为植树造林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全县宜林地开发速度十分迅速,呈现出东西并举,长足发展的喜人形势。建设中,重点支持1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规模基地,逐步形成一批上千亩、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基地,为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县东部丘岗区基本构建了以杉木、湿地松等为主要树种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北部湖洲形成了以杨树为主要树种的速生丰产用材基地,并且林相整齐,来势较好。二是森林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县先后建成了鹅形山省级森林公园,洋沙湖-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在完善资源保护管理机制的同时,对其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以竹海景观等为主要内容的鹅形山旅游业和以观鸟为主要内容的湿地特色旅游业将成为我县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三是林产工业发展形成规模。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计有森工企业61家,从业人员5000人以上。其中福湘年产值近一亿,员工1000余人,湖湘年产值过5000万,从业人员400余人,兴湘年产值5000万,长盛产值4500万。加上活立木移植(活立木贩卖)、竹片加工(夹板、筷子)、家具及家具半成品制作等森工企业,去年我县林产工业产值近5亿。我县以细木工板为主要拳头产品的林产工业集群已经形成。
  (二)林下产业发展走势较好
  一、林下经济占林业经济比重日益增大。
  近年来,我县林下经济从无到有,从种植户的自给自足到产生经济效益,我县的林下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截止2010年底我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2570万,已经达到木材采伐产值的2倍多(木材采伐2010的产值是1200万),林下经济占林业经济的比重也达到了历史的68.17%。而且根据这次调研我发现,我县农民的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热情高,林产品市场需求大,未来几年估计林下经济所占林业经济的比重会进一步增加,种植结构、经营方式进一步的多样化,发展趋势良好。
  二、林下经济正逐步从粗放型种植走向规模种植。
  截止2010年底,我县林粮种植面积2000亩,年产值320万;西瓜种植面积达1500亩,年产值450万;油茶种植面积2000亩,年产值12万;楠竹种植面积达到了4000亩,产值80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200亩,年产值800万;茶叶种植面积13000亩,年产值900万。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林下经济的发展趋势正在向规模化、高产值化发展。同时我局通过执行“优化资源种植,整合零星种植,优先发展大户”的发展方针,利用手里的信息优势,指导林下经济种植户有序种植,定点配送。加上帮助林产品加工企业和林下经济种植户取得联系,设立林产品运送集散点,减少中间环节,减低成本,增加种植利润,进而提高种植户的种植热情,进一步扩大林下经济的种植规模。
  三、发展林下经济让广大林农尝到甜头
  根据这次调研,我县林农在现有涉林项目和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中受益匪浅,截止2010年底,林下经济为林农人均增收达1133.33元。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鹅形山省级森林公园、洋沙湖-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更是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竹海景观等为主要内容的鹅形山旅游业和以观鸟为主要内容的湿地特色旅游业,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发展契机,更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发展服务旅游业的机遇,直接增加林当地村民的收入,而且发展形式相当被看好。
  四、发展林业经济强化了生态,促进了林业健康发展。
  我县现有的林下经济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塘、三塘、石塘、六塘、长康、玉华等乡镇,通过这次调研我发现,在这些林业经济发展好的乡镇,村民对林业工作的认可度普遍高一些,对我局开展林业规划也提供了便利。这些乡镇的村民在林业经济上尝到林甜头,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改变了对整个林业方面的态度,乱砍乱伐、滥砍滥伐的现象减少了很多,森林火灾的发生率也直线下降。这对提高我县的森林覆盖率和改善我县居民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其他乡镇关于增收和改善生产生活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更是把我县农民增收工作和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带进了一个良性循环。
  三、我县林下经济突出的问题及发展瓶颈
  近年来,我县林下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和周边县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有不少问题和困难仍未得到解决,主要表现为:
  (一)林下经济思想观念缺乏。小富即安、求稳怕乱的传统观念影响着村民对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接受程度,农民普遍以种粮为主,其他种植业基本没有发展,靠种植增收渠道单一。农民不敢在已有的基础上闯新路、创大业。表现为:新品种不敢种,种得好的品种不敢扩大,扩大了规模的品种又不敢去创新。由于其信心不足,思想守旧,大多只限于本地经营,缺乏闯市场、干事业的热情,严重制约着林下经济、特色种植业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调研中,普遍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尤其是反应水、路等关系产业发展的配套工程建设的问题最为强烈。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原有道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逐年退化,保障能力有限,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村民出行和货物运输不便捷,产品外运困难。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三)在农村发展林下经济资金不足,很难满足发展的需求。普通农户从银行融资贷款难,其享受财政、信贷、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非常有限。资金短缺、土地难集中的问题普遍存在。在生产中过程,要购买苗木、农药等生产投入品缺资金;在林产品生产出来后要收购、销售缺流动资金;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缺技术性资金;如果林产品要开展加工增值,缺乏厂房、设备建设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制约了林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扩充壮大。
  (四)市场需求信息闭塞,产品销售网络不顺畅,中间环节过多,导致产业与市场对接难,市场效益无法保证。由于没有专门的林产品销售平台,加上营销手段落后,销售网络不健全,绝大多数林产品都是等人上门收,种植户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致使农民不敢轻易扩大生产规模,往往处于增产不增收的状态, 大大地制约了林产业的做大做强。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涉林生产项目的资金投入,联系相关部门降低林产品加工生产的融资门槛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请专门机构进行施工监理。。
  (三)提供适时的市场需求讯息,完善林产品销售平台,增加我县林产品在外地的市场占有率。 

蒋世杰:湘阴县林业经济调查与思考

667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