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昌武:株洲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策研究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3-02-18 17:43 信息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城市森林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株洲市森林城市建设背景
  当今世界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世界。为缓解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和树木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将城市森林视为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国的森林城市建设虽起步晚,但势头旺,截至2012年7月10日,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先后授予贵阳、沈阳、长沙等41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的重要节点。株洲现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和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天元区和云龙示范区。株洲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按照“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株洲”的工作思路,提出建设“神农始祖文化纪念地,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环长株潭城市群组合中心,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目标,坚持以人文本,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积极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弘扬历史文化之都的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形象品味,增强市民幸福指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打造和谐森林生态之城。
  二、株洲开展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必要性
  城市森林已不止是过去单纯意义上的景观需要,而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建设城市森林,促进和谐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展株洲市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研究,对株洲打造国家森林城市,推动株洲市生态、社会、经济建设事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需要。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必将对株洲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建设生态文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可以进一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更加有效地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激增、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负面问题,保障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开展以森林文化和湿地文化为主体的生态文化的展示和挖掘,积极打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物质载体和生态文明教育场所,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三是积极响应和落实湖南生态省建设战略的需要。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绿色湖南”的重大决策。“绿色湖南”是指以林业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建成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生态承载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社会。株洲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是积极响应和落实湖南省林业生态建设的具体举措,也是湖南生态省建设的需要。
  四是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株洲一直是全国的老重工业产业基地,靠火车为基础,经济靠工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愈发突出。多年的实践证明,株洲市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基础,优良的环境已成为株洲与世界接轨的“绿色通行证”。
  五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需要。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一极,株洲创建森林城市不仅有利于实现长株潭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森林城市的创建也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合理利用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积极应用新能源技术,构筑综合能源利用体系;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是株洲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株洲市地处亚热带,植物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等特点。通过开展城市森林体系研究,支持“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构建健康的森林与野生动物通道,株洲市动植物的生境将不断改善,生物资源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必将更加丰富,有利于实现株洲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株洲开展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株洲市通过扎实推进城市绿化、“三边”造林、乡村造林等工作,增加了森林资源总量,提升了森林生态体系质量,森林生态、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全市共整合各类资金7.58亿元,累计完成农村造林85.45万亩;组织开设义务植树基地65个,义务植树2360万株,有力地增加了森林资源总量。在城区,采取建设增绿、拆墙透绿、造景强绿等多种途径,开展立体绿化、广场绿化、屋顶绿化、庭院绿化、道路绿化、“三边绿化”等工作,实现绿化提质增量,市区69条主次干道的绿化普及率达100%,新建、改建了神农城、湘江风光带、神农公园、石峰公园等15个公园,打造了160多个街头小游园,增加绿地面积700余公顷,城区绿地率45.5%,绿化覆盖率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1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53%,森林蓄积量接近2000万立方米。特别是2010年12月10日株洲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决定从2011年开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将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市委全会、市人大代表大会、市政府全会多次安排部署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认真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标准,相继完成了《株洲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株洲市林业“十二五”规划》等与城市森林建设相关的规划,出台了《株洲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株洲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株洲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株洲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等,狠抓创建森林城市的具体措施的落实,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11年,对照国家森林城市标准,株洲市进行了认真评估,在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创森要求的情况下,2012年2月,株洲市政府发函请示省林业厅并转报国家林业局,申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2年4月9日,省林业厅复函:经研究并请示国家林业局,同意我市正式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为此,株洲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创森”工作,并作为今后市委、市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12年,株洲市完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2月底通过专家组审查通过。
  四、对策建议
  (一)契合实际、规划发展战略
  针对株洲市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建设株洲市森林城市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株洲市森林城市要充分吸取国内外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生态建设所带来的惨痛教训。制订面向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将建设株洲市森林城市作为壮大株洲市城市综合实力的系列举措之一,作为倍受重视的生态环境战略,力争把株洲市建设成国家森林城市。
  (二)以人为本、服务城市发展
  城市森林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服务城市和人这两个主题,要结合城市化发展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以城区为重点,协调全市各区县、中心镇进行整体规划,并兼顾与周边生态建设的协调,充分发挥森林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当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城市森林建设,提高城区绿化量,为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化城市建设服务。
  (三)统筹林水、林路,构建生态网络
  以大型水体、片林、森林公园和现有的森林、湿地等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斑块依托,使之成为完备森林生态体系的核心,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完善道路、水系这些线状廊道沿线的防护林带建设,在主干水系、道路两侧形成比较宽的防护林带,并与上述林水主体斑块相连,共同构成株洲市的生态保障林,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长期而稳定的保障。
  (四)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要建设以地带性森林植被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体系,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景观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保育。在树种选择和模式配置方面不能过分强调常绿、彩叶、花色等视觉效果,而更应该注重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重视乡土树种的使用,按照地带性植被特征进行森林植被的恢复,突出株洲市本土特色。
  (五)发挥优势、推动产业发展
  林业产业是实现林业富民的根本途径。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各个区县的比较优势及市场需求变化,确定合理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如结合旅游、观光等新兴产业发展特色林果、花卉等。一方面以大基地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林业大发展的思路,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打造林业产业集群,培育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提供多功能的林业生态产品。另外还要加强林业科技培训、科研攻关和实用技术的推广,科技兴林;完善林业制度,依法治林;加强林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与储备的梯队,保证与生态发展热潮的结合。另一方面加强林业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弘扬林业生态文化意识和环保意识,全面建设生态文化。
  (六)传承文化、弘扬绿色文明
  城市林业发展必须与城市历史文化相结合,与文化古迹保护相结合,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加强古树名木和各类名胜区森林的保护,强化植物园、森林公园等场所科普配套设施建设,同时顺应现代城市居民生态文化需求,大力发展以各类纪念林为代表的文化林建设,丰富森林文化内涵,弘扬绿色文明。
  (七)统筹协调、强化体系建设
  株洲市城市森林建设主要包括城市森林生态基质、森林保护、森林产业、森林文化与森林支撑管理体系五大体系。一是建设 “点—线—面”协调配套的城市森林生态基质体系;二是建设 “森林-绿地-湿地”共同管理的城市森林生态保护体系;三是建设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机衔接的城市森林产业体系;四是建设 “物质—精神—制度”完美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五是建设“人才—机构—设施” 紧密协调的城市森林支撑管理体系。
  (八)重点突出、打造亮点工程
  株洲市城区内重点建设湘江风光带、景观生态廊道、神农广场、两型示范区及厂区园林绿化示范工程(南车株机)。将湘江风光带打造成“东方莱茵河”,体现“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形成首善区段。株洲湘江风光带将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出“一江两岸十景”的景观结构,将临江而立的山、港湾、寺庙等资源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光带景点。在绿化道路时,坚持“一路一景”的原则,新植和改造并重,树、灌、花并茂,既注重整体上的流线美、整齐美、形式美,更重视结构上的层次美,色彩上的和谐美。
  炎陵县以炎帝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重点,打造文化炎陵、山水之城。重点建设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神农(炎帝)生态文化展示园(朝圣林、炎帝陵)。茶陵县依托茶陵千年古城、红色摇篮的历史基础,重点打造红绿相融的人文茶陵。充分挖掘茶陵的红色资源、“绿”色资源与“古”色资源,重点建设云阳山、南宋古城墙、明朝三大学士故里、宋朝岳飞的将军岩等旅游资源。走“ 空间联系,主题联合”的发展道路,采取“红绿” 、“红古”、“红俗”组合开发的方式,打造综合性产品,产生叠加吸引,形成资源整合,使红色旅游同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农家乐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攸县做大油茶产业,打造油茶品牌。大力开展丰产高产油茶基地,种苗、示范林基地的建设,拓展油茶加工产业链。大力建设酒埠江国家湿地公园,进一步开发白龙洞、仙人洞(皮佳洞)、七里峡仙人桥、桃源谷及酒仙湖、禹王洞、天蓬岩等景区景点。努力打造湘东明珠、魅力攸县。株洲县依托渌水河风光带及松西子社区,着力打造休闲胜景、魅力渌湘,将株洲县建设成长株潭生态休闲乐土。整合全县的94处旅游景点,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生态旅游项目,为城市居民回归本原、亲近自然提供场所,同时拓展近郊农民创业致富的途径。醴陵市通过进一步强化森林防火体系、林业有害生物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森林防护体系典范,唱响“绿色醴陵、生态醴陵”品牌。继续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建设,通过严格管理,增强队伍的凝聚力;主动出击,增强队伍战斗力。
  整体来说,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需要对株洲市城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背景、森林与景观资源、区域经济、社会经济发等因素进行认真调查,找出差距,采取举措,努力提升。创建工作必须坚持株洲 “生态、两型,宜居、幸福”的城市发展理念,以城市森林的增加、提质为基本要求,围绕株洲市城市森林生态安全、产业发达、人文和谐与幸福宜居的建设目标,把城市森林的建设与城市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森林与湿地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科学的做好株洲市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

夏昌武:株洲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策研究

6677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