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洵胜:建设绿色娄底 推进生态文明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3-03-12 17:43
信息来源: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新的战略部署。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日趋下降,已严重制约娄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用地与建设、产能和节能、保护与破坏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未来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大局中,一个没有生态优势的地方必将沦为一个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地区。我们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有效地提高生态承载能力,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真正做到加速赶超,建设幸福美丽娄底。
一、锁定总体目标,明确工作方向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建设绿色娄底,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绿色生产特征日益凸显,绿色消费模式逐步形成,绿色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到2020年,初步建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体系、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和谐共生的绿色文化体系和高效运行的绿色管理体系,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实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一是努力建设绿色环境。加强森林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是绿色娄底建设的基础。大力推进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0%以上,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完善和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精心组织国有林场改革工作,保护和建设好林区生态环境。全面加强对林地、湿地、风景名胜地及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与修复,发挥森林、湿地、农田、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提升娄底整体生态承载力。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解决水、空气、土壤污染等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控制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以锡矿山地区、涟钢周边地区等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大力实施“九大环保工程”和孙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全市城乡环境整治建设4年行动方案,注重乡村环境治理,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同治,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城乡美丽家园。加快推进资水、涟水、孙水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实施水府庙水库流域娄底境内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确保水府庙库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水质达标率达100%。
二是大力扩大绿色生产。绿色产业是绿色娄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绿色娄底建设难以可持续发展。要着力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两型”工业,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电动汽车和生物工业,鼓励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油茶、南竹、花卉、家具等绿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产能,积极培育发展生态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发展高新化、集约化、清洁化和循环化。发挥财税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建立生态补偿和共建共享机制,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企业自觉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两大边界限制,严格把好项目环境入口关,切实做到新上产业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扩大产业规模不增加排放总量。
三是积极引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对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娄底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拉动作用。要通过政策、法制等多方面的引导和约束,在全社会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让崇尚节约、绿色消费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风尚。各级机关要带头转变消费方式,实施节能、节水、环保产品消费政策,推行绿色政务,实施绿色采购,建设节约型机关,发挥示范效应。鼓励企业推行绿色商务,实行绿色管理,提供绿色服务,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消费结构。支持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推动形成绿色消费热点。引导公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推广绿色建筑,倡导绿色出行,把绿色理念贯穿到吃、穿、住、用、行各个方面。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加强消费监管与服务力度,保障消费安全,让群众享有绿色产品,实现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四是大力弘扬绿色文化。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绿色文化是绿色娄底建设的恒久动力。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开展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群众性活动,广泛开展“共护母亲河”、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绿色行动,努力创作更多的生态文化作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绿色文化、普及绿色知识,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凝聚和提升全社会良好的生态理念,筑牢绿色娄底建设的文化根基。
二、突出今年重点,抓好十项工作
根据省绿色湖南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发布绿色湖南建设2013年重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工作实际,今年主要抓好十大工程:
一是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组织实施各县市区(含市经济开区、万宝新区)农户沼气池建设,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
二是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修建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实施坡改梯工程、圈养牛羊等,综合治理新化、冷水江、双峰、涟源等县市区岩溶地区的石漠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
三是全市生态文化教育进中小学课堂行动。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将生态文化教育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态文化教育实施体系,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
四是清洁生产推进工程。在各县市区推进5家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污染预防,促进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五是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工业污染源控制项目,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从源头上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改善湘江流域生态环境。
六是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区域化、规模化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组织1~2个绿色建筑创建计划及2~3个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建设。
七是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全市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
八是农村清洁工程。结合绿化娄底四年行动和城乡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清洁生产、清洁生活、清洁庭园建设,重点建设100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九是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提质工程。组织实施全市335万亩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保护,高标准建设水府庙湿地公园,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特别是“三边一区”绿化,积极组织封山育林和中幼林抚育,高标准建设娄新高速绿色通道工程,全力推进绿化娄底四年行动。
十是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食品药品的生产、流通等全过程监管,对1224个国家基本药物、321个省增补品种,建立监管档案。全面实施受权人制度,对市内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严格监管。
三、加强组织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要以建设绿色娄底能否落到实处,重要的一点在于规划是否科学,责任是否明确,机制是否创新,资金是否保障。
一是全面科学规划。要以战略和长远眼光,充分借鉴国内国外成功的经验,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统筹做好绿色娄底建设整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特别要做好中心城区生态绿心保护、城乡环境同治等专项规划,并加强绿化四年行动、城乡环境整治、九大环保工程等各个专项规划的协调,不断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结合娄底实际和绿色湖南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搞好项目对接,争取上级资金投入。
二是明确工作责任。绿色娄底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全面落实各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责任。森林生态建设和保护由林业部门负责;水资源保护和治理由水利部门负责;排污治污由环保部门负责;绿色文化建设由宣传部门负责;节能减排由经信部门负责;生态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等,做到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联动、全民行动建设机制,调动全社会和全民参与绿色娄底建设的积极性。尽快制订和颁发绿色娄底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将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文化体系等发展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定期对各县市区和各部门各单位及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和跟踪督查,确保绿色娄底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绿色娄底建设是重要的综合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市县两级财政需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的工作和奖励经费,特别是要不断加大财政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投入。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将本单位管理的各类资金统筹起来,重点投入到绿色建设中。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绿色娄底建设,设立“绿色娄底建设基金”,接受财政拨、企业捐、社会筹等方式筹集资金,确保绿色娄底项目建设投入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