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砚国:建设绿色宜居邵阳 打造湘西南生态屏障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3-03-06 17:43
信息来源:
一、建设绿色邵阳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务林人积极植绿护绿、努力勤林强林,我市绿色邵阳建设成绩显著。一是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到2012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940万亩、居全省第3位,活立木蓄积量6221万立方米、居全省第2位;森林覆盖率57.56%、居全省第3位,林业产业年总产值173亿元、居全省第5位。二是绿色环境明显改善。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把“绿色邵阳”作为立市品牌,依靠大工程,建设大生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国土绿化工程、公益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实现了生态建设的大跨越,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绿色产业增速提质。大力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人造板材、林纸、家具、林药加工等支柱产业。现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0家。四是绿色资源管理加强。始终坚持并完善“三凭证”管理制度。坚持林木凭证采伐、凭证经营(加工)、凭证运输,严格伐前设计、伐中监督、伐后验收,确保林木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两项指标不突破。抓好征占用林地管理,加强了森林防火,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严厉打击毁林犯罪,绿色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建设绿色邵阳的优势和潜力。林业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孕育着兴林富民的希望。林业不但是保障发展的公益事业,也是推动发展的基础产业。发达的林业是建设“工业旺市”的有力支撑,是建设“旅游热市”的必备要素,是加快邵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必要条件。我市特色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有松木基地480万亩、蓄积量2100万立方米,毛竹基地192万亩、活立竹2.49亿根,双双全省第一;杉木基地525万亩,蓄积量2200万立方米。林纸(松树、杨树)基地120万亩,林药(金银花、红豆杉、厚朴)基地52万亩,林果(脐橙、蜜桔、板栗)基地132万亩。绥宁县是“中国竹子之乡”,隆回县是“中国金银花之乡”。此外,邵阳县的油茶、新宁县的脐橙、隆回县的金银花、城步县的玉兰片、洞口县的雪峰蜜桔都初具产业规模,开发潜力巨大。特别是绿色理念深入人心。200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指导思想。201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201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湘西南生态屏障的决策,绿色邵阳建设迈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三、建设绿色邵阳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全市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绿色邵阳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地方对生态林业建设重要性认识不高。由于部分党政领导战略认识不强、群众生态意识淡薄、企业生态责任不浓。对生态林业建设还存在重开发、轻环境,重眼前、轻长远等落后观念,出现了“取得多、投得少,砍得多、造得少,破坏得多、保护得少”的恶性局面,生态林业建设任重而道远。二是生态林业结构和布局不太合理。资源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低,平均每亩蓄积3.5立方米/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立方米/亩)。林业经营分散,一村一品,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产业结构不合理,现有加工企业多数是小作坊、小企业,主要加工单板、方板、竹胶板等初级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间恶性竞争严重。城乡林业不平衡,近年来,我市农村地区通过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而在城市三区,森林覆盖率仅24%,林木绿化率仅26.5%,人均公共绿地仅4.3平方米,城市绿化工作滞后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东西发展不平衡,东部的邵东、新邵等非林区县,加工产业蓬勃兴起,但森林资源较少,有效供给不足;西部的绥宁、城步等林区县,森林资源丰富,但产业化程度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平均利用率40%左右)。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影响,西部资源和东部产业难以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生态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太健全。林木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迹地更新等森林资源管理机制还不健全。林地、林木流转机制还属起步阶段,森林限额采伐制度不尽合理,林业分类经营不彻底,林业产权制度不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重、矛盾多、压力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低、范围窄,多渠道筹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四是林业投入严重不足。我市是贫困地区,造林绿化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地方投入不多,后续产业跟不上来,生态建设成果难以巩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还没有纳入公共防灾减灾体系,生态安全难以保障。林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不便;林农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限制,难以找到合适项目,致富门路不宽。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体制僵化,机制不活,历史负债较多。五是生态林业灾后恢复任务重。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给林业造成的损失空前,受灾森林面积已经超过了全市的退耕还林总面积。林业生产周期长,破坏容易恢复难,一般情况需要3—5年,重灾地区需要5—10年、甚至20年才能恢复。这么长的时间,对我们的意志、政策、措施都将是一个考验。
四、建设绿色邵阳的几点思考
当前,绿色邵阳建设面临着良好的机遇。2009年,党中央召开了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提出了“在贯彻可持续发展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法要赋予林业突出地位”可以说,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2010年,省委提出绿色湖南建设,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湖南青山绿水,已成为我省推进富民强省的重要举措。邵阳虽不是“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和3+5城市群生态圈,但却是国家武陵源山区集中连片开发和省委提出的大湘西生态圈。搞好生态林业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省委的战略意图,更是我市的现实需要,只有绿水青山,才会有金山银山,才能大力推进富民强市建设步伐。
(一)进一步提高建设绿色邵阳的认识。林业承担着改善生态、发展经济的双重使命,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的人们开始呼唤绿色,关注生态,加快林业发展,维护生态安全,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能抓住机遇,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就完全有可能提前进入生态文明这个新阶段,尽可能地缩短以索取和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工业文明阶段,从而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我们要紧紧围绕绿水青山这个中心,以建设“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为目标,将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林业建设全局,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保邵阳青山常在、绿水常流、资源永续利用。
(二)科学谋划绿色邵阳建设。要把“绿色邵阳”作为立市品牌,把“森林城市”作为兴城名片,优化区域布局,培育特色资源。在山区,大力发展松木、楠竹等速生丰产林和红豆杉、金银花等木本药材林;在丘陵区,着力营造油茶、光皮树等木本油料林和柑桔、脐橙等经济果木林;在石漠化地区,积极栽种柏木、枣子等树种,开展生物措施治理;在农村“四旁”,房前屋后,见缝插针地植树造林、养花种草,营造“绿色庭院”和“绿色家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城市三区,推进城林一体化建设,加快城郊荒山造林和森林公园建设,发展休闲林业和观光林业,在建城区见缝插绿、拆违建绿、开墙透绿、扩改留绿,打造邵阳森林城市。
(三)加快城市生态圈建设。按照“林路相连、林水相依、城林相融、城乡一体”的现代生态城市目标,精心营造建成区外围5千米的森林生态圈,让三区的宜林荒山披上绿装,加快资江、邵水两岸风光带建设与境内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和主要城际干线的绿化美化,扎实建设好一批城市公园和城郊森林公园,全面构建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打造出具有宝庆文化特色的绿色景观带和绿色“产业园”,力争2015年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3%以上,城郊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并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要牢牢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实施大工程带动战略,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后续巩固、长江防护林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在江河两岸、湖库周围、交通干线沿线和生态脆弱地区继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不断加快林纸、林药、林果、林草相结合的高效林业建设,推进小流域治理;要全面启动石漠化治理工程,对严重石漠化地区优先治理,辅助采取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工程、节水保水畜水工程等工程措施治理,配套搞好清洁能源建设、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等社会经济治理。要优化树种、林种结构,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无节良材、优材更替、创新品牌”的营林新理念,提高科技转化率和良种供给率,抓好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提升营林整体品质;力争到2015年,全市林业有林地面积达到17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8%,森林蓄积量达到7000万立方米。
(五)致力维护生态安全。要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扑救”的方针,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广泛动员群众联防共治,要搞好防火应急预案,落实防火物质储备,保障防火经费,强化依法治火,确保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控制在有林地面积的0.5‰以内;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抓好普查、测报和检疫等基础工作,建立全市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防治中心,重点做好马尾松毛虫、竹蝗、松材线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治理。大力推行跨区域的联合防治,推广无公害防治。加强封山育林,加大公益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对已界定的重点生态公益林要坚决落实限伐或禁伐措施,严禁皆伐生态公益林。对市辖三区的森林实行全封全育,符合条件的应优先纳入国家公益林补偿试点;严格控制林木采伐,坚决杜绝森林资源的隐性消耗。要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珍稀野生植物和乱火滥烧森林等违法行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土生态安全。
(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严格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在保证限额计划不突破的前提下,全市要逐年减少林木采伐量,并把木材采伐进村入户这项为民办实事的“阳光工程”抓好。要足额保障林地利用总量,确保占补平衡。各类开发区和各项工程建设应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确需征用、占用的,必须按法律程序报批。坚决关停规模小、效益差、资源利用率低的木竹加工企业,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单板加工企业。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全市5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以松木、杂木为原料的新加工企业和一切形式的粗加工企业。对确需开办木竹加工企业的,按每耗材10立方米营造一亩原料林的标准建设基地,并验收达标后再予审批。要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大宗林木交易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坚决杜绝“买卖青山”行为。
(七)做大做强森林旅游。要以?山申遗成功为契机,彰显邵阳的生态优势,打响“绿色邵阳”品牌。进一步加大对武冈云山、新邵龙山、洞口罗溪、城步两江峡谷、隆回魏源湖、宝庆森林公园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绥宁黄桑、新宁舜皇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森林生态旅游地基础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健身康复、猎奇探险、科普教育等特色旅游,积极融入“桂林—?山—龙胜—南山—张家界”旅游大循环。把我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做成 强势产业,进一步扩大邵阳对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八)加大绿色建设投入。林业是一项兼具经济和生态双重属性的公益事业。要不断增加对生态建设的财政投入。加快建立生态建设公共财政支持体系,着力解决林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要适时启动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资金,并逐年提高补偿标准;要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良种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林、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扶持;要建立和完善林业投融资机制。大力筹集和引进林业开发资金,实行资金集中投放和有偿使用,提高林业投资效益。要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作用,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加大林业信贷投放,落实好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推动全社会办林业,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闲散资本投资林业,促进绿色邵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