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加强绿色管理 建设绿色湖南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3-03-04 17:43 信息来源:
  建设“绿色湖南”,是湖南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四化两型”和“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建设“绿色湖南”,夯实绿色自然是基础,发展绿色经济是重点,重塑绿色人文是方向,加强绿色管理是保障。因此,建设“绿色湖南”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实施绿色治理,构建“生态人”政府和绿色管理体系
  加快建设“绿色湖南”,政府是主导,管理是关键。各级政府应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坚持生态规律优先、生态资本优先和生态效益优先原则,建设“生态人”政府。
  第一,科学决策,搞好绿色规划。建设“绿色湖南”,绿色规划要先行。湖南要在加大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先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规划。因此,制定与实施生态保护的绿色规划是建设“绿色湖南”的前提。
  第二,完善制度,建立绿色标准。绿色发展需要绿色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只有转变管理思维,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解“久推难转”、“转而不快”的障碍,使地方和企业要转、真转、持续转。
  一是制定“绿色湖南”建设指标评价体系。根据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和主导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分解“绿色湖南”建设的目标与主要内容,确定评价体系的框架和选择指标,尽快研制“绿色湖南”指标评价体系。
  二是制定“绿色湖南”建设的政绩考核体系。包括“绿色湖南”建设在内的一切建设,归根到底是由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加以领导、规划、组织和落实的,因此,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绩考核决定着公共管理者的前程和命运,因此追求政绩是一切政府及其官员的本能驱力。鉴于此,为了使“绿色湖南”建设能得到顺利而快速的推进,应尽快出台以绿色政绩为导向的“绿色湖南”建设政绩考核制度和体系,以规范他们的行政行为,真正促进绿色发展,尽快实现“绿色湖南”的宏伟愿景。
  二、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整个湖南经济结构中,产业偏“重”,呈现以“重化工企业”为主导、资源消耗型为特征的“两高”的经济结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都有一定的压力。发展绿色经济必须走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着力发展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低碳产业,重点培育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低碳产业,大力扶持环境友好、绿色驱动的低碳产业,积极引导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服务驱动的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可从以下四大举措入手:
  一是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结合我省产业特点,我们应优先重点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型产业。
  二是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湘南地区应积极承接沿海转移产业,长株潭城市群应进一步引进高端、高新产业,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则应大力发展旅游、矿产等优势产业。
  三是推进工业产业规模化、绿色化,实现产业的高产能、高效益。湖南绿色崛起必须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养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大集群、大园区,推进境内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和品牌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使所有的企业得到整合,形成产业关联度高、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少量排放、绿化覆盖率高的生态工业园。
  四是积极引导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结合湖南绿色资源优势,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土壤有红壤、黄壤、潮土、水稻土、石灰土和紫色土等,皆适宜植物生长,绿色资源丰富,经监测,全省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达8 492亿元。因此,建设“绿色湖南”必须发挥这种绿色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绿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延长绿色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集群,提升绿色产业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竹材产业。我省的木材、竹子不仅可以为国内、国际市场许多工业产业提供原材料,也可以自主深化加工,发展壮大人造板、竹木家具、竹木浆造纸及木制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特种经济作物产业。各地应该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经济作物产业,并通过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的形式推进产业链的延伸,着重发展茶油、松香、单宁酸、山苍子油和松节油等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苗木和花卉产业。在建设“绿色湖南”过程中,可以加强苗木花卉工程的建设,运用新技术加快新品种的培育,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湖南丰富的乡土树种及野生兰花、红?木等花卉苗木资源,培育具有特色的国际竞争力的名特优新品种,重点发展高档盆花及观叶植物和绿化种苗产业,全面提高苗木花卉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
  大力发展森林和湿地生态旅游业。建设“绿色湖南”,要加大湖南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工程的建设,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打造湖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以龙头企业带动其他旅游景区,形成、壮大森林、湿地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三、保绿创绿两手抓,不断提高环境容量
  加快建设绿色湖南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保绿,一手抓创绿。保绿必须在环境治理上下狠功夫。
  第一,树立环保理念,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于政府,要鼓励绿色采购,使用小排量汽车,还要鼓励公共行政人员进行绿色消费,对公众起到榜样、引导作用。政府还必须实施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战略,大力发展地铁、城市轻轨、快速交通、公交专用道,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对于公众,大力开展低碳、绿色宣传,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绿色生活方式。
  第二,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要加强江河湖的治理。湖南拥有一湖四水,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尤显重要,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湖南的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一蹴而就,只能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由洞庭湖治理到湘江治理,再到全省水域全面治理。抓住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机遇,湖南要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水利改革发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洞庭湖、“四水”流域水资源保护及水环境综合治理,以清水塘、竹埠港、水口山等工矿区为重点,全面治理湘江重金属污染。要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充分发挥垃圾处理厂的作用,提倡垃圾分类,处理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建立和执行在用车检测保养制度、尾气超标车处罚和淘汰等制度,并大力倡导城市公交车、出租车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建设城市烟控区,改造烟控区内燃煤锅炉;监督和治理噪声达标区内声环境污染现象等等。
  一是要着力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继续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适当布局一部分珍贵稀有林木育种,确保生态永续和发展可持续。可以依照湖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林科院共同完成的《湖南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一湖三群五片多点”的现代林业空间格局力保青山。“一湖”即洞庭湖区,突出保护湿地资源和开展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三群”是指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城市群、湘南盆地城市群,以发展城市林业为核心。“五片”是以武陵山为中心的湘西片和以幕阜山、罗霄山为中心的湘东片,建设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林;以雪峰山为中心的湘西南片和以南岭为中心的湘南片,着力培育用材林;以衡阳、邵阳、永州盆地丘岗为中心的湘中片,大力发展经济林。依据湖南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优势,形成一个“一湖三群五片多点”的绿色空间格局;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森林质量;通过建设“宜居城市”、“宜居乡镇”、“宜居村庄”,将造绿行动在全省铺开,让绿色更接近民生。
  二是要加大城市、农村绿化力度,夯实“绿色湖南”优良“硬”环境。根据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发现,林地具有碳汇功能,每增加1公顷林地可吸收5.77万吨碳,相当于每公顷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的85.34%。另据研究表明,我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0.7亿吨碳。为此,建设“绿色湖南”要从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更加重视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绿化工程,以增强林地的碳汇能力,降低碳污染。
  四、发挥人文优势,以生态文化促绿化美化
  建设“绿色湖南”,实质上也是在建设一种生态文化。要促进生态文化与湖湘文化的有机契合,使具有鲜明湖湘文化特色的生态文化成为“绿色湖南”建设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通过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发展壮大绿色文化产业。要整合文化产业优势,打造文化企业航母,搭建湖湘文化资本平台,着力打造以广播电视、出版、报业、动漫、文娱演艺、文博会展、网络与广告、文化旅游为内涵的文化资本综合体。要开发、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出台有利于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新政策。要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渠道,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促成湖南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普及湖湘文化优良传统,提升民众的人文素质。充分利用大众舆论媒体,加大对湖湘文化的宣传,逐步强化公众的绿色意识,为“绿色湖南”建设培养成千上万的生态公民。要加强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与科技、产业的融合创新,同时加大对湖湘文化再创作的知识产权保护,保障文化资本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绿色技术领军人才和建设“绿色湖南”的高级管理人才,使绿色产业和绿色领域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洼地,从而为湖南的绿化和美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加快建设“绿色湖南”所需的绿色专业人才的取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外向型的人才获得机制,即向外引进;二是内生型的人才获得机制,即自主培养。从省外、国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固然可以为“绿色湖南”的建设添砖加瓦,但这种人才获得机制对外依赖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绿色湖南”建设的持续性。因此,除引进人才以外,湖南亟需自主培养一大批绿色专业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绿色专业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大力加强公民的生态文化教育,强化公民的绿色意识,提升公民人文素质和生态素养,使全体公民成为自觉崇尚绿色价值、积极投身“绿色湖南”建设的生态公民。
  首先,充分利用媒体,加大绿色宣传。政府应当充分有效地利用影视广播、报刊杂志、学术活动、博物展览、街头板报、戏剧小品等多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绿色观念,逐步强化公众的绿色意识,向企业决策者宣传绿色生产营销观念,推广绿色产品技术,向广大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观念,引导绿色消费行为,为启动和加速我国的绿色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
  其次,推行绿色理念,开展绿色教育。目前,我省公众的环境意识依然薄弱,因此,必须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应当从家庭、学校、社会三管齐下,通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向学生传播生态环保知识,灌输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生态环保行为,使生态文化、观念、意识渗入每个学生的心灵,使科学的生态行为方式内化为其下意识的自觉行为,为“绿色湖南”建设培养成千上万的生态公民。“绿色湖南”的软环境——绿色人文素质是对现代社会欲望物质化、情感技术化、享乐工具化、道德价值化、美学经济化、人际关系交换化、精神产品滞销化等现象的否定,也只有提高人们的绿色人文素质,营造起浓厚绿色文化氛围,才能使“绿色文明”之花更加艳丽芬芳。通过“绿色湖南”和生态文化建设,人民一定会过上绿化和美化的幸福生活。

朱明:加强绿色管理 建设绿色湖南

667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