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海:大力发展楠竹产业,力推林业升级转型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3-04-10 17:43 信息来源:
  新化是全省林业大县,也是全省重点楠竹产业基地县。“十二五”以来,新化紧紧抓住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这一机遇,将林业作为林区百姓脱贫的希望,将竹产业列入全县继油茶产业后又一政府主导性工程,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推进了楠竹产业的长足发展。特别是2011年,县委政府决定以新隆公路(省道312)为主轴线,以半山水库为中心,规划发展5万亩楠竹产业基地,将竹笋、成材竹子的加工结合竹旅游进行立体开发,同时,力争引进一家上千万元的楠竹加工企业。这一举措,将在提高我县农民收入,促进林业升级转型上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如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充分挖掘山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楠竹产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搞好这一产业,更好地造福林农,我们对全县楠竹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新化楠竹产业发展现状
  新化现有楠竹面积2.4万公顷,在全省排名第六,立竹4759万根,全省排名第五。主要分布在槎溪、洋溪、天门、奉家、金凤、西河、文田、水车、琅塘、石冲口、科头、维山、圳上等乡镇和古台山、大熊山国有林场。目前,我县有竹制品加工企业和楠竹个体经营户及合作社35家,从业人员650人,年总产值3000万元。产品主要以竹架板和竹筷、竹席、竹胶板生产以及原竹销售输出为主。主要加工企业有琅塘的宏宇竹制品厂和五星板业、天门的泰兴竹木和金凤的伟星竹制品有限公司,企业规模偏小,年耗竹材10万根左右,年产值在三百万以内。传统经营项目造纸、笋罐头、玉兰片、土纸、冥纸等基本退出市场,竹地板和竹家具以及竹工艺品的加工目前处于市场空白状态,竹资源开发利用下降,竹产业发展呈严重下滑趋势。
  新化虽有丰富的楠竹资源、广阔的楠竹市场、可观的发展前景,但是,楠竹加工却停留在初加工的阶段,没有成熟的加工企业,没有将现实资源转变为财富。具体表现在:
  (一) 低产林比重过大,竹林整体质量不高。自1996年奉家镇许家村楠竹低改试点开始至2008年槎溪镇楠竹低改的铺开,全县共完成低改面积1.5万亩,效果明显,竹林产值每亩增加600-800元。特别是天门乡麦坳村洋头洞小班每亩达到立竹度175株,年产一尺以上的大径竹45-50根,产值成倍增长。但总体来说我县楠竹低改步伐依然缓慢,低产林面积依然占绝大比例,特别受冰冻灾害影响,竹林受灾面积大,而且竹林普遍存在林龄不合理,竹质差,竹林整体质量不高等问题。丰产竹林要求每亩立竹度250-350株,年采伐量每亩50-75株,而全县竹林面积36万亩,立竹量为4759万株,平均立竹度为每亩132株,年产竹300万株,平均每亩仅8株,其效益远远没有达到丰产竹林的标准。
  (二)资源培育意识弱,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虽然我县楠竹面积广,很多林农依靠楠竹收益为生,但是绝大多数林农缺乏资源培育意识,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当前,全县楠竹资源培育与经营管理上主要存在问题为:资源培育习惯差,多数林农只喜欢楠竹自然扩展,不想进行新造林;砍伐不规范,砍伐时喜欢砍大竹、壮竹,而不砍小竹、差竹;采伐不科学,无计划乱采伐现象严重,要么长期不砍,要么包山卖,倒山砍,一次性全砍;经营轻培轻管,对自己经营的竹山很少采取除杂、垦复、施肥等管理措施。
  (三)深加工企业缺乏,产品开发力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县楠竹加工利用停留在对主竹的初价格利用上,产品多以竹笋、竹片、竹帘、竹筷、竹跳板等为主,原材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大,产品附加值低,其余如竹蔸、竹壳、竹梢、竹尾、竹废料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过去十几年不断有不少企业尝试在我县开发楠竹资源,但受市场、技术、资金的影响,这些企业在规模上、加工深度一直无法突破。楠竹的深加工裹足不前,我县楠竹原竹价格与附加值无法提高,产业发展缺少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链,严重制约了我县楠竹产业的良性发展。
  (四)企业生存困难,竹产业跌入低谷。与十年前的1998年-2003年相比,我县竹产业处于最低谷发展时期,曾经一度辉煌的洋溪、槎溪笋罐头厂和生产一片繁忙的琅塘、桑梓竹胶板厂都已停产倒闭,玉兰片加工也只是少数农户自制自售,竹笋基本上烂在山头没加以利用,楠竹销售没有出路,很多竹林多年已没有采伐,林农利益不能得到保障,很多林农依旧“守着满山宝,过着清贫日”,生活基本上靠外出务工维持,我县竹产业步入历史低谷时期。
  (五)楠竹经营分散,缺乏规模效应。目前,全县36万亩楠竹除少数一部分为租赁经营,极少数为集体所有外,大多数竹林基本上为责任山、自留山分散在林农手中,有的林农有楠竹林数百亩,有的只有几十亩,甚至几亩,零散的楠竹资源缺乏统一的培育与管理,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二、楠竹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竹产品这一环保生态产品,因此,市场需求量大日益增长。近年来,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也鼓励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以竹代钢,竹制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竹材加工技术日趋成熟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竹笋、笋制品到竹凉席、竹胶板、竹地板、竹家具到竹炭纤维等高档竹制品,竹产业已成为我国新兴产业,走进了百姓生活,带动了林农致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我省已把竹产业列入“省长工程”,并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并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打造湖南千亿楠竹产业。楠竹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作为楠竹大县,新化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楠竹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扎实推动楠竹产业健康发展
  (一)科学规划,描绘产业发展蓝图。为确保我县楠竹产业长效、有序、快速发展,必须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县楠竹产业建设。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对我县楠竹资源与加工利用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实事求是反映我县楠竹产业发展实际,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要科学规划布局。在产业种植布局上,以槎溪镇、洋溪镇、天门乡、奉家镇为核心,打造河西丰产林示范基地,以白溪镇、圳上镇为核心,打造河东丰产林基地。在产业加工上,用2-4年时间有计划地在槎溪、洋溪、天门、奉家、琅塘、金凤、白溪、圳上等乡镇建设以笋罐头、竹地板、竹家具、竹胶板、竹筷、竹纤维、竹工艺品等产品为主的中大型企业各1-2家,逐步形成大企业、多品种的楠竹加工体系。三是科学制定发展目标。争取到2020年完成楠竹低改20万亩,建设示范基地5万亩,平均每亩立竹度达到170根以上,四级以上竹材达到40%以上,年产楠竹2000万根以上,年产竹笋1.45万吨,竹材加工率达到90%,竹笋加工率达到80%,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加工企业2-3家,全县竹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二) 示范带动,提高竹类资源总量。要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带动林农低改的积极性,为全县楠竹生产积累经验。一是要选择一批示范区域。要在楠竹主要分布乡镇槎溪、洋溪、奉家、天门、圳上等地,选择一批竹农发展楠竹热情高,领导干部愿意抓,立地条件好的乡村、组及大户,作为楠竹开发示范区,并在全县加以推广带动。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培训,加大科技服务指导力度,培养村组技术骨干,以村组为单位,统一时间,组织林农对所承包竹林进行抚育管理。科学砍伐,严格采伐操作规程。同时,通过新造林和垦复扩鞭,加快新建竹林步伐。三是规范林农的竹业行为。做好引导工作,既要高标准抓好示范点,以辐射所有林农;又要及时指导林农按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楠竹低产林改造。整合资金,加大低改扶持力度,激励林农普遍参与,从而加速低改进程。
  (三) 增加投入,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楠竹产业要发展,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广大林农加大投入,通过示范点,激发广大林农投入热情。其次,积极向上争取楠竹产业建设项目,争取国家、省、市林业部门在我县加大资金投入,争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再次,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创建自己的原料基地,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林地流转形式,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楠竹产业建设。
  (四)精深加工,提升产品综合水平。在竹资源加工利用上下功夫,确保竹产业做强做大。整合现有竹制品企业,逐步淘汰附加值低的加工企业,实行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管理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带动竹产业的全面发展。计划通过5年时间,引进可年消耗楠竹500万根年产值上亿元的竹产品深加工企业2-3家,开发高档竹家具、竹纤维、竹炭、竹汁、竹保健品、竹工艺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台具体的资金投入、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方面优惠政策,并重点向实力强、规模大、前景好的企业倾斜,催生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竹产业的全面发展,把竹产业打造成为我县林业产业主力军。同时大力引进各类配套加工企业,带动竹蔸、竹梢、竹废料等边角料的开发,延伸产业链。
  (五)加强管理,发挥合作组织作用。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成立楠竹种植合作社,以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积极提供楠竹生产资料,竹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存以及与楠竹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进一步理顺“竹企业——竹业合作社——竹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内联竹农、外联市场和企业的优势,提高楠竹生产的组织化管理程度,增强竹农科学建、改、管、伐竹的意识,提高竹材产量,增加竹农收入,使楠竹合作社真正成为竹农增收致富的合作社。 

杨金海:大力发展楠竹产业,力推林业升级转型

6677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