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罗春:加快生态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3-06-25 17:43
信息来源:
一、创新工作机制,推进生态建设进程
(一)深入开展了林权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市作为益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依托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围绕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这一主题,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要求,加快建立了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了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至2010年10月,全市16乡镇、街道、场208个行政村已全面完成林改任务。在改革的重头明晰产权方面,全市在集体林权保持林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全部落实到了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林地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完成,勘界确权率和林权证发证率均达到100%。自2003年开始进行勘界发证工作以来,共投入资金450万元对3852个单位和个人的林地所有权或林木所有权进行了确权发证,至2011年底,涉及50.24万亩林地确权发证的单位和个人,无一起民事或刑事诉讼,群众非常满意。全市通过林改共调处山林权属纠纷58起,纠纷调处率达100%,许多积怨多年甚至经地方法院判决都难以执行的纠纷,在这次林改中得到了妥善解决。在完成林权主体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林权配套改革,完成了乡镇林业站的改革,建立了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建立了全省首家林业要素市场。
(二)加快推进了国土绿化。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益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精神,以“打造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水城”为目标,重点开展了中心城区绿化、城郊造林绿化、绿色通道、绿色村庄、庭院小区绿化美化、森林生态文化“六大创森工程”建设,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森林生态和产业框架体系,实现了森林生态和文化体系建设同步发展。8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5亿元,投劳300余万个,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000多万株。开展了政府指导,项目支持,村农参与的国土绿化投入机制探索,升级林田农网近40万米,创建了8个绿色乡镇,93个绿色村庄,营造社会公益林1.5万亩,省级“园林式”单位2家,益阳市“花园式”单位36家。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每年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均达90%以上。同时,积极开展了各类纪念林、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实施古树名木挂牌和绿地认养认建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和创森活动,全面提高了广大市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
(三)大力实施了林业重点项目建设。近十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林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支持,加快了全市造林绿化步伐,推动了城乡林业统筹发展。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12.1万亩;实施林业血防工程14.47万亩;实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1.9万亩;实施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项目5750亩。
(四)全面规范了生态公益林管理。生态公益林建设是国家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市公益林面积达到20多万亩,到2012年底全面完成了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公益林档案,规范了生态公益林管理,严格落实了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并将补偿资金以“一发通”形式全部发放到了林农手中。
(五)严格执行了林木采伐管理。认真执行“十二五”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切实做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了森林经营者的造林积极性,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和保护。至2012年止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9.33%,林业用地总面积64.7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43万立方米,林木经济价值24.8亿元。严格依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审查各类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用好林地定额管理,控制好全市林地利用总量,形成“合理用地、占补平衡”的林地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林地管理,对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积极指导,搞好用地单位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及督查工作。
(六)加强了南洞庭湿地保护。近年来,我市在南洞庭区域内开展了两次全面的湿地资源清查和多次鸟类调查,弄清了家底,分析了各类型湿地资源与湿地变化情况,侧重资源变化情况,协调湿地资源保护,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实施了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实行退田还湖4000多公顷,增加洞庭湖蓄水能力3.2亿立方米。完善保护体系,在保护区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具有重要保护作用和保护意义的湿地资源如瓦岗湖、北港长河等一批湿地进行统筹保护。成功申报湖南琼湖国家湿地公园并经过国家林业局批准同意试点,全面提升了城市品位。
(七)推广了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2007年至2010年在省林业厅的统一部署下我们开展了杨树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控示范工程,并在以后的几年将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示范工程实施三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总体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要求开展工作。三年来我市共投入50多万元购买苏云金杆菌二吨、白僵菌一吨、赤眼蜂8万亩,无偿投入使用。在全市大力推广了以营林、物理、生物等为主的无公害防治措施。几年来,全市杨树有害生物发生率由31%降到12%,成灾率由15%降到0.5%,无公害防治率由45%提高到85%。
二、明确工作重点,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局之年,我市将以国家、省、地有关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开展高效生态林业建设工作,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沅江。
(一)总体要求。围绕“兴林富民、生态强市、绿色发展”总体思路,以绿色沅江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总目标,以进一步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林业为总抓手,继续深化森林城市创建,加强森林、湿地资源管护,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林业改革力度,强化科技和项目支撑,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全面提升全市现代林业建设水平。
(二)主要指标。2013年实施“1223”工程,即“一完成、两增长、两控制、三稳定”。主要指标为:完成造林3万亩以上,森林蓄积量增长18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9.6%以上,林地保有量稳定在64.77万亩以上,湿地面积稳定在213万亩以上,林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森林火灾受灾率控制在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
(三)工作重点
1.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林业
一是优化林种树种结构。采取优材更替、补植补造、混交造林等方式,大力发展榉木、楠木、红豆杉、赤椆、樟树、桂花、玉兰、银杏等珍贵乡土树种。采取成活兑奖等激励机制,鼓励农户在房前屋后、空坪隙地营造珍贵乡土树种。发展花卉与珍贵乡土树种苗木基地,推进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通过创新机制,实现公司与农户、基地与定单、加工与市场的良好对接。大力发展酸橙、新优油茶等名特优新经济林和中药材。
二是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推广杨树定向培育,实施低疏残林改造,依托沅江纸业、万森木业等林产加工企业,通过采取不同的抚育措施,推进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以天健、科农等专业公司基地为依托,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加强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重点做好新品种选育推广与繁育基地建设,新技术研究、新措施探索与新标准制定。依托我市国家级森林病虫害测报点,建立杨树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网络,健全预警机制,加强工程综合治理。
三是巩固壮大林下经济。通过优化林地空间开发格局,建设好林菜、林棉、林芦、林油等种植型和林禽、林畜等养殖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同时,强化标准化建设,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创建生态、环保、优质的林下种养业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林农收入。
四是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以龙虎山森林公园、湖南琼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南洞庭湖湿地为载体,发展森林(湿地)生态旅游。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复生态景观为重点,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有效协调各方利益机制,大力发展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实现政府、企业、农户合作共赢。
五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沅江纸业、德群园林、万森木业、天健林业、科农林业、鸿海林业等一批龙头企业,使之不断壮大。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培育领军企业,带动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从现有产业水平和产业优势出发,按照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搞好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升级。
2.继续深化森林城市创建
一是巩固创森成果。抓好绿色村庄和庭院小区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全年创建绿色乡镇3个,绿色村庄5个,创建“花园式”单位8个。
二是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同时,积极开展营造各类纪念林、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实施古树名木挂牌和绿地认养认建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市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
3.加强森林、湿地资源保护
一是强化森林、湿地保护。完成全市二类资源清查,严格林地征占用管理,抓好林木采伐指标入村到户,加强竹木经营加工单位监管,精心管护全市区划界定的20万亩生态公益林。加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保护好赤山岛、南洞庭湖湿地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完成年度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任务。加强湖南琼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完成万子湖湿地项目第一期工程的建设与验收结算工作,启动项目第二期建设。
二是扎实开展林业防灾减灾。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认真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五项制度”,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野生动植物的“两乱”行为,防止重大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发生。
4.着力构建“第五代农田防护林建设”
建国以来,我市共开展了四代农田防护林建设,对减少自然灾害,保护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以杨树为主要造林树种的第四代农田防护林建设,共建设农田防护林带1338条,总长3185.5公里,纵横构成2690个网格,控制农田面积达52338.8公顷。我市的农田防护林建设曾被作为全国平原绿化的典型进行推介,成为我市平原绿化的最大亮点和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农田防护林建设中,杨树的胁地和落叶习性,作为主要造林树种已受到了诸多的质疑和非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优化树种结构、提高平原绿化质量,已迫在眉睫。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全面启动第五代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构想,拟结合全市平原绿化三期工程、高效生态林业和优材更替工程建设,对农田防护林进行彻底更新换代,用珍贵乡土树种和常绿阔叶树种逐步替代单一的杨树树种。第五代农田防护林建设,拟从2013年开始用10年的时间建设完成,共需更新农田防护林带1200条,总长约2900公里,需苗木100万株。
(四)保障机制
1.深化林业改革。以林业要素市场为依托,搞好林地信托流转,健全交易平台,创新和拓展融资渠道,有效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以深化龙虎山国有林场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独立二级机构改革。
2.加快基层林业站建设。增加经济投入,加快林业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加强站房建设,改善办公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管理职能,加强林业站人员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3.强化目标管理。将省人民政府2013年度“湘林杯”林业建设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和市人民政府2013年度高效生态林业建设任务分解到机关各股室和乡镇林业站,严格考评机制和目标管理,实行跟踪督办和情况通报,促推工作落实。
4.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关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系列规定,进一步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切实巩固“三感”集中教育成果,继续整改“三感”教育中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三感”教育长效机制,在全系统牢固树立胸怀使命、敢于担当、珍惜荣誉、善于创新的行业风尚。
5.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抓好党风廉政教育,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快党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不断夯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林业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贯穿于林业工作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