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发展林业产业 建设幸福常德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4-02-24 17:43 信息来源:
  林业既是公益事业,也是重要的基础产业。1988年以来,我市相继实施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常德”运动和长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血防林、百万亩杨树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加强生态修复,现已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中心任务。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全市有林地109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743万立方米,立竹1.25亿株,森林覆盖率46.05%;湿地(不含稻田湿地)面积297万亩;陆生水生野生动植物3700余种。2倍于耕地的林地面积、众多资源种类和社会日益激增的生态产品需求,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前景广阔的市场空间。经过多年努力,全市林业产业实现“三化”发展,即:资源分布区域化,杉松速生丰产林集中在桃源县、石门县、鼎城区、澧县、临澧县,杨树工业原料林集中在汉寿县、安乡县、澧县,油茶林集中在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临澧县,楠竹林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花卉苗木生产集中在鼎城区,柑橘等经济林集中在石门县、桃源县;经营主体社会化,资源培育94%为非国有成分,林产工业全部实现社会资本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模式经营;产品供应多样化,为经济社会提供了包括木(竹)材、人造板、木浆纸、林化产品、木本粮油、木本药材、生物质能源和氧气、自然景观等大量物质非物质产品。但是,全市林业产业存在的矛盾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体现为“四多四少”:
  一是资源多产业少。全市现有杉松速生丰产林334万亩、杨树工业原料林165万亩、油茶林175万亩、楠竹林79万亩、花卉苗木12万亩、柑橘等经济林163万亩等优势资源,还有乌桕、油桐、杜仲以及豪猪等特色动植物资源,都是发展林业产业的优质资源,具有发展成大产业的基础和潜力。其中,汉寿县是“中国黑杨之乡”,桃源县是“中国竹子之乡”,石门县是“中国柑桔之乡”,汉寿县龙阳镇和澧县官垸乡杨树、桃源县杨溪桥乡楠竹和茶庵铺镇大叶茶、鼎城区唐家铺乡油茶、石门县秀坪园艺场柑桔和白云山林场有机茶等,都是乡镇拳头资源。但由于缺少加工,即使有加工也是初级加工,基本上是卖原材料、卖低端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
  二是林权多投入少。我市属于南方集体林区,1173万亩集体林分属74万个林权,基本上是家庭承包分散经营,少则几分几亩,多也不过几十亩,百亩也上大户不到200户。林业生产长周期性、小幅林权不能形成规模效应等因素,导致农民不愿投资山林开发,比较典型的是油茶,群众大多视为“露水财”,望天收,连投工抚育也很少做。同时,信贷资金也缺乏支持热情。此外,政策惠林也不够,种粮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只惠及了种田农民,没有惠及到以经营山林为主的农民。
  三是企业多龙头少。全市注册林业生产经营单位1500家,其中虽有15家省级、18家市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但5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不足10家,没有一家亿元以上规模企业,林业产业发展格局一直是小而散的状态。
  四是产品多品牌少。目前,林业一产业有杨树、油茶、杉木、樟树、楠竹、茶叶、柑橘、花卉苗木、豪猪等拳头产品,林产加工业产品有九大类60多个品种,三产业也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农家乐、生态休闲山庄等特色产品。林业还提供大量特定生态产品,在保障人类生存、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总体来说,普遍存在档次不高、规模不大、特色不强等问题,虽拥有64项专利,但湖南省著名商标只有6个、知名品牌只有5个,没有一个全国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
  二、发展林业产业战略构想
  基于林业基础产业的长周期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可用10-20年时间,建设生态碳汇经济、生态能源经济、油茶产业、楠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下经济及湿地旅游业、林产加工业七个过百亿产业的战略规划,助推幸福常德建设。
  1、碳汇经济。经测算,我市林业碳储量为12085万吨,其中森林碳储量11755万吨、竹林碳储量141万吨、经济林碳储量134万吨、灌木林碳储量55万吨。按照造林成本法估算,碳汇经济价值在304亿元以上。由此可见,我市碳汇经济百亿目标前提条件完全具备,关键是如何将碳汇经济价值转化为实际经济收益。
  发展任务主要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继续加强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不断提高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增加林业碳汇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是加强碳汇经济价值宣传与国际国内林业交流合作,开拓碳汇交易途径,实现碳汇交易。发展目标为:2015年实现碳汇交易零突破,2020年达到30亿元,2030年超过100亿元。
  2、油茶产业。我市发展油茶产业,一是有较好基础条件,现有油茶林有效经营面积达134万亩,尚有大量荒山荒地、低疏残林可用于油茶造林。二是有较好种质资源,专业技术人员、广大林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油茶经营管理经验,还精选出湘林、常林等系列优良品种,“铁城一号”等品种亩产油突破了50公斤。三是有较好升值潜力,油茶通过精深加工,精制油价格最高可达每公斤280元,是初级毛油的4倍多,化妆品专用油每吨80万元、医药专用油每吨100万元。
  发展目标为:建设油茶产业基地200万亩、5万吨精深加工企业2家,实现产值200亿元(基地生产产值50亿元、产品加工产值150亿元)。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为2013年至2017年,利用荒山荒地、绝产低产油茶林地、其它适宜种植油茶灌丛地,新造高产油茶林75万亩,实现精制茶油加工;第二步为2018年至2023年,通过更新造林与加强抚育管理相结合,完成现有油茶林改造125万亩,实现茶油深度加工。
  3、楠竹产业。楠竹是我市特色优势资源,其品质以节长、肉厚、杆粗、纤维化程度高闻名全国,深受加工企业的青睐,集中分布在桃源县芦花潭乡、鼎城区沧山乡、汉寿县军山铺镇等40个多个乡镇,亩均立竹147株,年生长量1722万株,年净增量139万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桃源县、鼎城区等地楠竹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高峰期全市有近百家,但由于大多属于小规模初级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被淘汰萎缩的也十分快,现仅剩下17家,其中年产值过 1000万元的5家,产品有凉席、砧板、工艺品和日用品等十大类100多个品种。
  浙江安吉因竹而富、因竹而美、因竹而名,86万亩竹林年创产值135亿多元,书写出“一根翠竹撑起一方经济”的产业传奇。我市楠竹面积是安吉的92%,但产值仅为安吉的3.7%,差距巨大,潜力也巨大,加速楠竹产业发展是我市林业产业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规划到2030年,全市竹产业建立起竹建材、竹纤维、竹家具、竹笋食品、竹工艺品、竹文化生态旅游等六大产业集群。其中,一是基地建设,新造竹林60万亩,实施低产改造60万亩,建设优质丰产基地120万亩,竹林总规模达到140万亩,立竹总量5亿株。建设5万亩级丰产示范园4个,万亩级笋竹两用示范园4个。二是产品加工,以开发竹炭、竹纤维、竹晶等高端产品为方向,新增加工企业30家以上,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0家以上。三是园区建设,以陬市现代林业产业园为竹产业加工、销售、展示、物流一体化基地,并建立家庭“小竹园”1000个,500亩竹科技园、种质园苗圃各1个。
  4、花卉苗木产业。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花卉苗木产业有着广阔市场空间,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市已建立起以鼎城区石板滩镇、灌溪镇为中心,以207、319国道为轴线,辐射9个县市区花卉苗木生产网络,成立花卉苗木营销协会1个,花卉苗木生产经营单位1200家,经营品种120多个。
  区域中心城市、发达的水陆空交通系统,为花卉苗木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条件。规划到2020年,全市按照中间一个点(市城区)、南北两条线(207、319国道)、东西三片(桃源县、石门县、安乡县)的布局,发展万亩以上花卉苗木重点乡镇5个、千亩以上专业村30个、百亩以上大户200个,带动建立生产基地20万亩;立足开发乡土资源,建设科技示范基地1个;突出产品营销,建设市级花卉苗木展示物流园1个和县级花卉苗木市场7个。
  5、林产加工业。目前,全市林产工业基本形成了人造板、家具、竹木地板、森林食品、木浆造纸和木竹工艺品等门类齐全、适销对路的林产品加工体系,现有年产值超4千万元的企业11家,“红荣居”牌家具、“辣妹子”多功能餐桌和“林钰王”智能餐桌,全国市场供不应求。
  林产工业是林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规划到2017年,全市林产工业以常德(陬市)林业产业园建设为龙头,着力打造家具、木苇浆纸、人造板、森林食品、木片锯材及其它林产加工六大板块,使木竹藤家具及制品产能达到130万件、木苇浆纸30万吨、人造板20万立方米、木竹地板2万平方米、森林食品果品加工10万吨、木片锯材76万立方米,实现产值110亿元。建设重点:一是按照加工生产、产品展示、市场销售、综合服务四位一体标准要求,建设6000亩现代林业产业园;二是以荣星家具公司、湘联实业公司、湘大环保公司、林钰王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梓木高档家具、实木门系列、多功能餐桌产业,着力打造一体化实木家具产业;三是以津市湖南雪丽纸业、西洞庭湖中冶美隆纸业、德山恒安纸业集团、湖南华耀纸业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以杨树、桉树、进口木桨、芦苇为原料的林浆纸,着力打造林浆纸产业;四是以澧县振顺人造板、鼎城富祥木业公司、临澧新合丰公司、汉寿国珍木业公司、洞庭木业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以杨树、桉树、松杉为原材料的人造板,着力打造林板产业;五是以石门、桃源、鼎城、汉寿为重点,以石门白云山林场、桃源文源林业公司和金山油脂公司、鼎城宝山油脂公司、汉寿林之神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油茶、柑桔、板栗、茶叶、厚朴、杜仲、雷竹等为原料的森林食品、药品加工,着力打造林果、林油、林药加工一体化产业;六是巩固发展以汉寿为主体的木片锯材加工产业;七是发展木筷、木炭、地板、生产生活用品、工艺品、林化产品、非木质林产品、林业系统非林产业等其它林产加工业。
  6、林下经济及湿地旅游业。据统计,全市适宜发展林下经济面积650万亩,其中已开发149.5万亩,从业人员19万余人,年产值26.5亿元。发展模式有4种:一是林下种植型,以药材、蔬菜和红薯、芦苇、木耳等为主,面积104万亩,5.67万农户中的15.7万人从业,产值21亿元。二是林下养殖型,经营鸡、鸭、羊、蜂和部分野生动物,面积27万亩,分布在鼎城区、桃源县、汉寿县、石门县、临澧县、澧县、津市市7个县市区,产值0.8亿元。三是林下采集型,主要采集竹笋、野生菌、野生葛,采集区分布在鼎城区、汉寿县、桃源县、石门县、澧县、临澧县等地,供采集面积5万亩,从业1.1万人,产值0.4亿元。四是林下休闲旅游型,森林人家、农家乐及生态休闲旅游涉及林地面积13.5万亩,从业1.8万人,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左右,实现产值4.3亿元。到2015年,全市规划发展林下经济175万亩(种植120万亩、养殖42万亩、采集13万亩),旅游接待量达到120万人次,实现总产值46亿元;到2020年,发展林下经济249万亩(种植170万亩、养殖64万亩、采集25万亩),旅游接待量达到200万人次,实现总产值76亿元。其中,种植业以发展金银花、杜仲、黄柏、厚朴、黄连、红豆杉等中药材为主,以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建立基地;养殖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开展家禽家畜和野猪、豪猪、野鸡等野生动物驯养;采集业突出延长产业链,搞好产品加工增值;旅游业重在提质增量。
  我市湿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面积近200万亩,柳叶湖、目平湖、花岩溪、清水湖、毛里湖等湿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其中目平湖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桃源、安乡、津市已获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年旅游收入达5亿元。规划到2022年,全市新增国家湿地公园6个,国家湿地公园总量达到10个,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50万人次,产值突破25亿元。
  7、生物能源经济。林业生物能源产业是指利用林业生物质原料(淀粉、纤维素、植物油脂、木竹材及其废弃料等),通过生物质气化、液化、固化及气热电联产技术等生产能源产品的新型产业,具体包括纤维素基燃料乙醇、木本油料基生物柴油、快速热解生物质油、生物质混烯发电/供热及石油基替代品、固体颗粒燃料(含木炭)等类型。在矿物能源日益紧缺的国际大背景下,发展生物质能源是时代必然选择,抢得先机即占得主动。我市不仅木竹资源丰富,还有油桐、乌桕等大量生物质能源原料树种及成熟的栽培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基础稳固,现已引进投产生物发电企业2家、生物乙醇生产企业1家,实现生物质能源产业良好起步。
  作为新兴战略支柱产业,规划到2030年,全市在桃源县、石门县、鼎城区、澧县、临澧县、汉寿县、津市市建设生物质能源林基地80-100万亩,突出碳汇交易项目,引进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5个,并依此辐射带动林业生物物种业、生物质材料业、生物制药、绿色林化产业等高新生物产业发展。
  三、发展林业产业措施
  1、坚持分类指导,健全支撑体系。七大林业产业,其存在条件、发展状况、面临机遇挑战各不相同,必须分别对待、分类施策、分期实施、分步实施,当前突出抓好油茶、楠竹、花卉苗木、林产加工四大产业。在实行分类指导基础上,要加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一是政策扶持体系。积极建言献策,建议市委、市政府在研究出台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及鼓励林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具体实施意见,建立专项发展基金。二是金融支持体系。抓好企业诚信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密切银企联系,支持企业上市,多渠道破解林业企业融资难题。三是林业服务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
  2、加速林权流转,推进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发挥林权管理服务机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作用,鼓励发展各类林业中介机构,大力推行森林保险,积极引导林地林权依法合理流转,以适应林业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发展。重点是围绕“七个百亿”产业,建设好速生丰产林、油茶、楠竹、花卉苗木、有机茶、杨树、生物质能源、野生动物驯养、木本中药材、干鲜水果、珍稀名贵树种等特色资源基地。
  3、促进资源整合,培育龙头企业。一是以行业协会为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的有效手段,支持组建各种类型的林业产业协会,制定生产经营标准、行为规范,实现抱团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积极帮助企业进行技改升级,尤其是在技改项目上向龙头企业倾斜,给予更多资金支持。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在本地通过参股、控股或收购等途径,加强与其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的紧密联系,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带动整个产业“滚雪球”发展。四是帮助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配套。按照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挂靠龙头企业的办法,逐步把配套企业集中收缩到本市范围内,建立能较好自我保障的产业链。
  4、建设产业园区,形成集团发展。一是借鉴新型工业化发展经验,依托城镇化建设,大力建设家具、花卉苗木物流展示等林业产业专业园区,使现有企业无缝对接、连点成片,发挥集群效应,实现跳出林业抓林业产业。二是坚持科学建园,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到即可综合利用、深度开发,又重视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服务、搞好管理,筑巢引凤,加强资本引进,实现借财造园、立体开发。
  5、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竞争能力。一是创品牌。鼓励支持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加强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加强质量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著名商标、知名品牌,做到出精品、出名品。二是亮品牌。重视名牌产品营销,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加强消费引导,将本土名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目录,吸引大众消费。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高规格展销会、博览会,全方位推介名牌产品,实现常德林业产业走出去。三是保品牌。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申报,积极培育国家免检产品的同时,切实加强产品市场监管,经常开展打击假冒伪劣整治行动,净化名牌产品市场环境,维护好企业权益。 

朱明:发展林业产业 建设幸福常德

667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