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祚澄:吉首市湿地现状和展望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4-04-14 17:43
信息来源:
吉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也是湖南省重要的绿色屏障和重点林区、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区和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吉首市湿地资源概况
(一)湿地基本情况
根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调查资料,吉首市湿地类可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型有永久性河流和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库塘及稻田。根据湿地斑块遥感解译区划图,全市共有河流湿地58处,面积8公顷以上的人工湿地(库塘)7处,全市湿地总面积为11112.0公顷。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面积为2251.7公顷,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湿地面积为7.3公顷,滩涂湿地1507.6公顷,人工湿地(库塘)面积为637.2公顷,农田湿地6708.2公顷。
1、天然湿地
(1)永久性河流湿地。吉首市境内永久性河流湿地面积2251.7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20.3%。永久性河流共有6条,其中4条流入峒河(武水上游),2条流入武水。主要河流有峒河、沱江、万溶江、司马河、丹青河、洽比河,其中峒河是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花垣县南部,长69千米,市境段长60千米。
(2)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湿地。间歇性河流(或称季节性河流)水源主要由自然降雨补给,一般仅在夏秋季节进入汛期才有洪水下泄,年积水约80-120天,面积为7.3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0.1%,主要分布在流域中游。
(3)滩涂湿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地的河滩地,总面积为1507.6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13.6%。主要分布在矮寨镇、寨阳乡和河溪镇境内。
2、人工湿地
(1)蓄水区(水库)。系指境内的蓄水库,全市已建成面积8公顷以上的水库7座,蓄水区面积637.2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5.7%。
(2)农田湿地。主要指常年耕作的水稻田,面积为6708.2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60.4%。在全市范围均有分布。
3、湿地生物多样性
据调查,全市湿地区域内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00种,其中两栖类2目7科18种,爬行类3目9科27种,鸟类14目29科89种,哺乳类7目17科33种,鱼类4目11科33种。拥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雕、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虎纹蛙、红腹锦鸡、大灵猫、水獭等。共有维管束植物1142种,隶属180科602属,其中湿地植物有64科134属232种,代表种类有菹草、苦草、水蓼、芦苇等。
(二)湿地保护情况
目前,全市大部分湿地已经纳入保护范围,拥有峒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个,湿地保护面积为14794.2公顷(包括湿地区域内的第一层山脊)。
峒河国家湿地公园于2009年正式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该公园是以宽谷河流、河漫滩、江心洲与草本沼泽为主体,包括库塘、沟渠和稻田等人工湿地在内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为9253.8公顷。
峒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有效地恢复了峒河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证了吉首市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改善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提高了湿地公园的生态服务价值,对于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农业生产、合理利用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以推进吉首市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湿地管理情况
全市建有湘西自治州唯一一个专门的湿地管理机构—吉首市峒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管理处,为吉首市林业局管理的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机构,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8名,内设办公室、科研监测科、保护管理科、湿地宣教科和公园派出所5个科室。
二、吉首市湿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吉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特别是对湿地保护工作更是摆上日程,抓到实处。
(一)纳入发展规划
2003年,吉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吉首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将自然湿地、河流湖泊、水库等区域列入严格控制开发地区。同时,规划在峒河、万溶江、流湾溪、细溪、龙舞河、文溪等六条流域内,建立城市水系绿化带,构建水湿生态绿地系统。2007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创建峒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活动,经过3年的建设和调查,2009年,峒河湿地公园正式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2009年,市人民政府编制了《吉首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10-2019年)》,将全市范围内的主要河流、湿地区域区划为生态敏感性区域,严格控制该区域内的开发和建设;并将预计投资2亿元,建设峒河国家湿地生态公园项目,加强湿地园内自然景观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制定法规制度
2000年,为有效保护峒河饮用水源,吉首市委、市政府通过州级立法程序出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峒河流域、万溶江流域、黄石洞水库和跃进水库划分一级、二级、三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在一级保护区的水域、陆域边界设立了明显的标志牌;同时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内进行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和非更新性砍伐水源林、护岸林等行为;对于违反规定的,《条例》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2010年,峒河湿地公园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后,为依法加大对峒河流域及其支流流域湿地的保护力度,吉首市人民政府根据《湖南省湿地管理条例》,出台了《吉首市湿地管理办法》,把湿地保护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标志着我市的湿地管理工作又向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迈了一大步。
(三)纳入生态建设
近几年,我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加强生态建设,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重大决策。特别是峒河湿地公园被列入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后,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对湿地工作的领导,在谋划全市农业工作时就把湿地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多次召开市委市政府常委会研究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相关事宜,并将此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0年起,把湿地工作纳入全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全市以峒河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一是全面启动了湿地修复工程。主要包括:水禽栖息地恢复,在寨阳水禽保护区完成实施面积150亩,种植香蒲、睡莲、浮萍等水生植物10余种;湿地植被恢复,已完成湿地植被恢复造林小班30个,面积500余亩,种植为杨柳、枫杨、河芒等苗木10万余株;湿地有害生物防治,对峒河湿地公园西至矮寨夯腊,东南至河溪镇新建沿河两岸第一层山脊内的生物资源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共发放白僵菌5吨,投放面积达100多公顷,药剂防治面积近100公顷,喷洒绿胺磷等药物达30多件,有效地防治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二是稳步推进景点绿化建设。在湿地公园主要景点积极开展各项造林绿化建设,已完成湿地公园旅客服务中心绿化、“谷韵绿道”绿化、“一江一河”沿岸绿化等造绿植景700余亩。三是积极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委托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对峒河湿地公园进行为期两年的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目前,已基本摸清了湿地公园内的动植物本底资料,第一期环境监测工作已基本完成。四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峒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标桩立界工作,共新建界桩120个,界碑12块,宣传标牌5块。
(四)加大财政投入
“十二五”期间,吉首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方向,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封山育林的林业重点工程。几年来,共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在峒河流域、万溶江流域、黄石洞水库、跃进水库等湿地范围内开展生态造林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有效改善和恢复了吉首湿地的植被。同时加大对吉首湿地乱砍乱伐、随意征占林地等违法行为的整治和打击,为吉首湿地植被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坚强保证。2011年,吉首市启动了特色民居改造工程,总投资1.5亿元。作为工程的主要实施主体,峒河流域内G319沿线的可视面民居及峒河向阳街伏波宫片区的可视民居全部被纳入改造范围。目前,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共改造民居1650栋,完成投资7425万元。民居改造将景区沿线的民族建筑与自然山水相融,使峒河湿地公园沿线又添一别致新景观。2012年,为进一步完善峒河湿地公园内的道路设施,吉首市投资500万元,修建了“谷韵绿道”一号线路。绿道全长13.2公里,有效路面宽度3米,全线采用生态透水砖铺设路面,沿峒河流域中段沿岸修建,起点服务站位于寨阳乡回光村,终点服务站位于矮寨镇平滩桥。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还面向社会招聘了67名专职护林员,纳入全市公益性岗位管理,切实配合做好全市范围内湿地流域内森林资源的巡查管护工作。
(五)加强保护力度
一是加强宣传宣教力度。在日常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以法制宣传教育为统领,大力宣传《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自2000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吉首市委宣传部、市直相关部门及青年志愿者于每年3月份举行“保卫母亲河行动”,通过宣传牌、宣传车、标语、布告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有关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发放宣传资料。截止今年,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15年。同时,市直有关部门在 “国际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期间,积极搞好保护湿地的宣传,使全市广大群众保护湿地资源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014年,吉首市峒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管理处积极举办了“吉首峒河国家湿地公园”摄影大赛活动,积极向全社会宣传和介绍吉首湿地。二是加强巡护监察力度。从吉首市峒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管理处成立之日起,巡护队员每天对湿地主要分布区进行巡查,制止破坏湿地的行为;2013年,对峒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范围内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观察记录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种群数量以及生活状况,为下一步种群数量的恢复工作提供基础资料;购买了专业相机、高倍望远镜、电脑等专业设备,提高了湿地科研能力,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技术资料。三是加强湿地执法力度。湿地公园管理处以强化管理措施为基础,以开展经常性执法活动为手段,采取多部门协同作战,从严管理湿地资源,全面强化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依照《吉首市湿地管理办法》,严厉打击了各种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使湿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走出了一条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重视到日益重视的保护发展之路。
三、吉首市湿地发展展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就要深刻认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认真总结我市湿地保护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系统谋划今后一个时期湿地保护工作,努力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首的宏伟目标。因此,吉首市湿地保护要以峒河流域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为重点,任重道远地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系统规划,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体系。根据《吉首市“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在全市建立五大湿地保护体系:建立以加强湿地公园建设和湿地多样性保护为主的湿地保护体系;建立以打造峒河流域及周边水库、沟渠、农田为主的湿地恢复和修复体系;建立融湿地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为一体的湿地推广应用体系;建立完善的湿地社区共建共管体系;建立适应性强且适宜推广的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体系。
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政策。由于我市地处民族偏远地区,湿地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还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此,我市亟需结合实际,出台“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资源管理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指导我市湿地公园建设有序开展,促使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多面结合,有序推进湿地保护工作。努力实现政府、部门与公众相结合,政府在湿地保护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强化部门协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湿地保护事业;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相结合,始终把改善生态作为湿地保护的首要任务,在确保生态受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增加群众收入,改善民生福祉;努力实现工程、项目和规划相结合,通过实施长防造林、退耕还林和“绿色湘西”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在全市重要湿地区和湿地集中分布区开展湿地保护示范项目建设,并把湿地保护纳入主体功能区、国土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重要区划规划,构建全市湿地保护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