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健:科学构建林业生态体系 大力推进绿色湘西建设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4-03-14 17:43
信息来源: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林业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重点造林85万亩,组织全民义务植树3300万株,实现了州内交通沿线、城镇周边、景区景点、河流两岸基本绿化。建立各级各类湿地保护区5个、森林公园7个、自然保护区31个,重要森林资源保护面积达到110万亩。2013年底,全州森林覆盖率66.86%,森林蓄积量3122万立方米,年吸收二氧化碳5609.76万吨,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量达到663.65亿元。
(二)森林资源实现持续增长。活立木蓄积量增加359.43万立方米,增幅13.01%;森林面积增加28.81万亩,增幅2.57%;防护林面积增加77.40万亩,增幅15.65%;经济林面积增加1.23万亩,增幅0.76%;森林年涵养水源量达到28.64亿立方米。
(三)绿色产业发展迅速。形成“林药、林果、林禽、林畜、林旅”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建成桤木、马尾松等工业原料林200万亩,核桃、猕猴桃、厚朴等经济林100万亩,苗木花卉基地1.2万亩;创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4A级景区8个,生态文化品牌总量在全国同类地区位居前列;发展林工企业1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创湖南名牌产品、著名商标17个。2013年,全州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1.2亿元。
(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完成集体林权改革面积1644.2万亩,规范流转林地81万亩,成立涉林合作社320家,入户会员1.94万户,森林和林地实现了有序流转,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条件逐步成熟;落实生态公益保护面积700万亩、森林保险面积1130万亩,建立护林组织368个1998人,森林火灾发生及受害率、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连续多年低于省控指标;启动实施林业重点建设项目30余个,其中重要生态建设工程10个,年投入林业建设资金9亿元以上。国家累计下退耕还林资金57.23亿元,退耕农户户均补助1.43万元。
二、问题与挑战
从近年来全州森林资源清查和省监测情况来看,目前我州林业生态建设主要面临5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一)森林经营粗放,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水平低。中幼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57.3%,纯林面积占总面积的80%;近成过熟林比例较全省平均水平低0.28个百分点,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
(二)生态改善与退化并存,林业生态系统依然脆弱。生态功能较好的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47%,森林防护功能较弱;湿地功能呈现衰退趋势,种群数量和分布有限;仍有639万亩石漠化地、坡耕地、“三难地”、矿区等宜改造林地需要造林绿化,造林难度愈来愈大;水土流失面积3897.4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5.21%,年土壤流失量1193万吨。水旱灾害频发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三)生态建设任务,资金投入不足。国家投入我州林业建设资金虽然连年递增,但退耕还林钱粮补助和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占到了资金总量70%左右,能直接用于生态修复和林业建设的资金年均在2亿元以上。同时我州实施的林业项目国家资金预算偏低,油茶、长防、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项目每亩投资仅300元,我州实际造生态林、用材林投资每亩需600-800元,经济林每亩需1200-1800元。
(四)林业产业发展滞后,林区民生问题比较突出。林业产业起步迟、起点低、总量小,科技含量低,“散、小、弱”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林业产业总产值仅占全省林业产业总值的2.67%;90%的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债务负担重,干部群众生活困难,国有林场贫困面达到100%,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林农人均收入仅为全州农村人均收入的30%。
(五)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生态破坏比较严重。近5年来,累计流失林地近3万亩;年均发生乱砍滥伐、乱征乱占、乱捕滥猎、乱挖滥采等林业行政案件1000余起、刑事案件60余起、森林火灾50余起、林业有害生物面积22余万亩。生态破坏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期待形成强烈反差。
三、对策及措施
(一)努力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抓住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等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好第二轮退耕还林、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重大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坚持“造、封、管、节”的并举的综合营林措施,科学开展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和森林经营活动,努力提高森林总量和质量,建立覆盖城乡的绿色生态屏障。同时结合各个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特色,全力打造湘西绿色生态风景。对生态脆弱的山地和水系,以生态修复和保护为重点,突出封山育(护)林,选择速生的乡土树种,师法自然,营造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对景区景点和交通沿线,以补植补造、景观打造和树种色彩改造为重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生态风景线;城镇绿化坚持“森林城市”主题,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县(市)树”、“县(市)花”等,突出“一城一景”;乡村绿化突出“人居生态工程”主题,以经济林、果木林、风景林等珍贵乡土树种造林为主,见逢插绿,打造鸟语果香的田园风光。
(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按照国家划定的“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4条红线的要求,尽快制定出台全州“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建立保护制度,实现依法保护和管理;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公益功能定位和属性,确保近30万亩的国有森林成为全州最“健康森林”;对已划定保护“红线”的森林、生态公益林和林地,加大社会宣传,完善保护措施,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落实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责任,以乡镇为单位组建森林防火、防洪抗旱、地质灾害救援等综合应急处置队伍,逐步增加专职护林人员公益岗位数量,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管护能力和水平,确保全州林地保有量保持在1670万亩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70 %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7%以上。
(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推进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以增加绿色资产、创造绿色就业、推动绿色增长为目标,发展壮大林下经济,优化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政府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做大做强林下养殖、药材、林果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基地,激活林权抵押贷款机制,扩大贷款规模,在确保不改变林地性质的前提下,支持林地、林权承包经营权向家庭林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基地、林业企业流转,带动我州绿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经营发展。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对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从产品加工退税、贷款贴息等政策上进行倾斜,在人员培训、产品质量检验、市场信息、生产环境、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致力培育和创建如“湘泉制药”、“湘西老爹”等更多知名绿色企业和品牌。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产业,加大“国字号”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力度,对现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实行上级项目投入和地方财政扶持“双向加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打造,同时高度重视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培育“神秘湘西”旅游新的亮点和品牌。
(四)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注重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知识,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园林城市、园林单位、园林庭院、生态村庄评选活动,凝聚和提升全民全社会的生态自觉和生态理性。开展生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森林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大力实施“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品牌”创建和推介工作,有序开展“州树”“州花”、“县(市)树”“县(市)花”评选活动,启动乡土珍稀树种植物园、苗木花卉观光园等生态文化基地建设,培育独具湘西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建立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最大资源”、“最佳形象”、“最优环境”来培育,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森林覆盖率”、“绿色GDP”等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推动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