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洵胜:发展现代林业,推进生态建设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4-03-04 17:43 信息来源:
  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正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最重要的绿色经济体。近年来 ,娄底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和“绿色娄底”建设,围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数字林业”等现代林业建设,以联村建绿、产业基地、林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大户造林、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旅游、林下经济、森林资源保护与建设,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市森林生态功能日益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抓好联村建绿,提升林业生态质量 
  市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创立创新“联村建绿”活动,2013年,全市共有700家机关事业单位投入造林资金4022万元,参与145个村庄联村建绿活动,绿化国道和省道287公里,县乡公路1070公里,铁路54公里,河道148公里。“联村建绿”风生水起,带动了大户建绿、捐资建绿、集资建绿等多种造林绿化模式的蓬勃发展,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2013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6.77万亩,新建义务植树基地141处,全民义务植树1003万株。娄底中心城区新增公园绿地360多公顷,城区绿地率达34.9%,绿化覆盖率达39.8%,保持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全市文明城市创建覆盖率达到100%,冷水江市眉山村、新化县上梅镇等一批村镇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新化下团村等3个村庄被评为全省绿色村庄,娄底市经济开区中阳村等15个村庄被评为市绿色村庄。
  二、建设林业基地,提升林业产业水平 
  森林同时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林业既是公益事业,也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发达的林业产业是完善的林业生态的支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必须发展林业产业,提高林农收入,才能保障林业生态的发展,才能实现民富林兴、生态好转。娄底林业在坚持生态建设优先的前提下,着力培植大户造林,建设林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民生林业,使青山永续,林海生金,林农富裕。截至2013年底,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47亿元,培育26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9家林业专业合作社,260个林业产业基地,其中规模500亩以上、每亩收益3000元以上的林业经济产值达35亿元。绿化苗木产业发展迅猛,油茶、楠竹、森林旅游业形成规模产业,全市已基本形成以造林营林、木材生产与加工为主,油茶、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等产业同步发展的林业产业化新格局。与此同时,作为民生林业的重中之重,我市全力推进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建设,新建住房643户,改建427户,完成投资6535万元。全市八个国有林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极大地改善了林区职工的生活状况。
  三、加快林业信息化,提升生态文化水平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娄底市历时1年开展林权数据库建库工作,全市557.95万亩集体林地全部确权发证,林地信息率先并入湖南省林业电子信息系统。现在只要打开网页,点击进入小班,该小班所有林权信息一目了然。2013年,娄底全市林地测土配方管理系统造林使用率达到了100%,适地适树成为可能,智慧林业成为主流。2013年1月6日,娄底市、新化县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启动为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县建设,截至目前,市县两级林业部门全部实行网上公文流转和无纸化办公。2013年3月,市林业局网站成功和市政府办公系统网络实现对接,11月,“娄底林业网”成为湖南省首家并入国家林业局子网的市级网站。三年来,娄底市本级财政投入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达200万元,全市各级林业系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超过1000万元。在日常工作中,全市林业干部通过网上年流转公文超过5000次,通过无纸化办公年节约纸张300万张,通过手机短信编发林业信息条数数量每年均超过了100万条次,其中防火信息达60万条,林业动态信息逐步辐射至千万普通家庭,娄底林业已全面步入数字化时代。以林业信息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大熊山、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和紫云峰等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载体,挖掘 “蚩尤文化”、“药文化”、“湘军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森林生态文化产品,必将进一步推进“美丽娄底、幸福娄底”建设。

龚洵胜:发展现代林业,推进生态建设

667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