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盛福:带状更新——奏响鼎城油茶产业发展最强音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4-07-21 17:43
信息来源:
一、发展现状
鼎城区地处湘西北、洞庭湖西南,全区现有林地面积107万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油茶林面积45万亩,占全区林地总面积的42.6%,排名全市第二、全省第五,主要分布在唐家铺、长茅岭、丁家港、谢家铺、黄土店、周家店、蔡家岗等24个乡镇,年产茶油5000吨左右,产值2亿元以上。
近年来,鼎城区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至今,全区累计完成油茶新造3.4万亩、实施低产林改造12万亩,在长茅岭乡、丁家港乡、周家店镇等乡镇建立带动产业增收1亿元以上,受益林农5万余户,形成了政府引导、林农合股、公司运作的油茶产业发展模式。2009年,鼎城区被确定为全国油示范基地建设县(区)。2012年7月,“鼎城茶油”荣获国家地理证明商标。2013年11月,“鼎城茶油”荣获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唯一茶油金奖。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市林业局多次检查指导鼎城油茶产业发展,均给予充分肯定。连续三年被省林业厅评为油茶产业发展先进单位。
二、实施背景
鼎城区现有45万亩油茶林,其经营情况分为四类:经营水平较高亩产茶油10斤以上的约10万亩、经营水平一般亩产茶油5-10斤的约17万亩、经营管理粗放亩产茶油5斤的约14万亩、立地条件差基本荒芜的约4万亩,树龄老化、年产油低至5斤左右的林分约占总面积40%,亟需品种改良。
为了发挥我区油茶这一传统产业优势,提高低产油茶林产值,积极探寻低产林改造的可行办法,先后尝试嫁接换冠(即高位嵌合枝接和低位截干萌芽切接)、深挖垦复、除杂除劣、除密补疏、修枝施肥及整片开挖新造等多种低改方式,实践证明,这些办法都有其局限性,对我区群体结构较差的林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属于治标不治本。
为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油茶产业发展,同时兼顾群众对眼前既得利益的顾虑,解决一次性全垦新造成本太高与新造后4-5年群众吃油难的问题,经过认真调研,油茶品种更换必须两条腿走路,荒山荒地直接造,老油茶林带状改造,保证群众在新品种挂果前能有吃油保障,鼎城区对“带状更新”这一油茶品改新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
“带状更新”顾名思义就是在低产油茶林改造中,通过按照一定的砍伐带宽进行更新改造,同时对保留带加强抚育管护发挥边际效应,待新造林带进入初产期,再将保留带更新改造,达到分批次品种改良的目的,逐步实现良种化。目前在长茅岭、丁家港等乡镇已落实1000亩的示范基地,采取带状、逐步新造良种大苗的模式进行油茶品改,这种模式是鼎城区的创举。2014年4月17日,省厅邓三龙厅长来到鼎城实地考察了长茅岭乡1000亩油茶“带状更新”示范基地,对我区率先摸索出油茶低改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指出要在全省推广。
三、推广优势
鼎城有悠久的油茶树栽培历史,但传统上农民“望天收”,很少认真“打理”,效益很低,每亩产油量只有3至5公斤,仅为高产油茶林的十分之一,推广油茶带状更新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推广带状更新可以持续保护生态
油茶是常绿阔叶树种,是特色经济树种,根系发达,枝叶繁茂,抗逆性强,耐干旱瘠薄,适生范围广,既有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又有景观功能,是极好的园林景观树。规划建设优质油茶基地,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绿化山川,有利于推进生态建设。通过对现有林地改造,将逐年增加区域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不仅增加了林地产出,而且有利于改善区域小气候,减少风灾、火灾、冰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同时,随着油茶产业的不断发展,项目区的林缘、山脚、田边、村屯周围将形成网状的油茶林森林防火隔离带。对油茶和其它森林资源实施了有效保护,为区域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区域生态良好发展。
(二)推广带状更新直接解决林农当期收益
通过对唐家铺等乡镇类似于“带状更新”模式雏形的局部林分测产对比发现:实施这种模式后,保留带的油茶产量远远高于实施前整个林分的油茶产量,因为边际效应发挥,增产幅度约为150-180%,其增产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传统低改模式中调整密度措施的高标准落实。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一次性全垦新造成本太高的问题,还解决了新造后4-5年内、新品种挂果前群众吃油难的问题,没有影响林农对比正常年份的收益,困此推行起来阻力最小。
(三)推广带状更新最终实现品改换代、稳产高产
通过第一轮的示范基地建设,更新品种为优良高产品种,如常德铁成一号、湘林系列,这些品种产油量高,经审定亩平产油量均在50公斤以上,6-8年第一批次更新油茶进入盛果期后,再对保留带的老油茶林用同样的方式更新改植良种油茶。整个基地建设期间内,一直有收益,并且全部批次实现品改换代,由传统淘汰品种改为优良高产品种,达到最初的设计目标。
四、技术措施
(一)带状留优
施工前搞好规划设计,建议保留带与更新带的带宽均为6米,并对更新带作好标记,更新带内的林木全部伐除,再次在保留带内通过有选择性的去劣留优,保留优树35-45株/亩不等,基本形成若干条间隔6米、宽6米的直线林带。带向最好为东西朝向,保留优树不能为单排。
(二)补植大苗
对设计补植大苗的更新带范围按保水保土的要求整地,按3m×3m的株行距挖70cm见方大穴,每穴施适量有机肥,然后回填表土。使用与保留带同类型的2年生或2年以上芽苗砧嫁接合格大苗造林。根据保留株数不同,每亩补植株数为35-45株,总株数控制在80株/亩左右为宜。着重抓好埋施基肥、定植、浇定根水、培蔸、覆膜等关键环节,加强抚育。
(三)整枝修剪
对保留带内油茶老树采用适宜的修剪技术,改善油茶树体结构,形成枝叶均匀、通风透光、结果面大而厚的树冠。对补植的大苗,及时摘顶抹芽,提早成型,逐步培养成具有3-4个主枝的半圆头形树冠。
(四)深挖垦复
在保留带内清除高大乔木、杂灌、杂草、树蔸、石块,全垦深挖一次,深度20厘米以上。翌年夏季浅锄一次,深度10-15厘米。每隔2年深挖一次。
(五)施肥促产
保留老树按2.5-5公斤/株沟施有机专用肥或适量农家肥。力争通过垦复、整枝与施肥等措施,使保留林分的产量不低于甚至高于林分改造前的产量。
(六)病虫防治
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生物措施和药物防治相结合,进行综合防治。
总之,带状更新必须得从全方位来进行,技术措施是保障其增产的先决条件,良好的维护和管理是实现增产的保障,只有在这双重保障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油茶林的高产出,促进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