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对桃江林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4-08-29 17:42 信息来源:
  桃江地处资水尾澜,洞庭湖南岸,是其重要的生态屏障。经过桃江县委、县政府带领桃江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拼搏,现已形成伴江湖高绿生态绿岸,县域内山峦葱笼日盛,江湖娴静安然、山清水秀、产业发达,林农实现已以林致富,达到了资源增长和产业同步增长的夙愿。全县共有林业用地1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2.98%,立木蓄积433.9万立方米,立竹1.9亿株,2013年实现林业总产值61.9亿元,全县林业从业人员达18万人以上,由此获得了“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竹产业示范县、湖南省重点林区县、湖南林业十强县”等一系列荣誉,以竹产业为主导的林业产业成为了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一、桃江林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桃江曾经是一个森林茂密,鱼米之乡洞庭湖畔的富饶之地,由于战乱和解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和可用资源少等历史客观原因,使桃江森林资源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被过渡利用。在此情况下,老一辈林业工作者痛定思痛后,发奋图强、不畏艰难险阻,混迹林灌,与兽为伍,不但彻底扭转了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使桃江山河重披绿装,而且使森林资源成为桃江人民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绿色银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资源正态增长势头显著。
  桃江森林资源的历史最低点为林地不足100万亩,森林蓄积仅为48万立方米,立竹蓄积仅为0.48亿株,森林资源不但不是县域经济可依赖的资源,而且连山河的水土都保护不了,林业退化成为桃江的一块心病。在困难面前,桃江县委、县政府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动员和带领全县人民,桃江林业人敢为人先,举全县动力,消灭了宜林荒山,实现了全面绿化,共完成荒山造林50多万亩,封山育林70多万亩,创造“村民投工投劳,村组集体共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先进的南方集体林区造林模式。至2013年全县林地由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98万亩增长至187万亩,增长1.9倍;林蓄积由48万立方米增长至433.9万立方米,增长9.5倍;竹林面积由59万亩增长至103万亩,增长1.74倍;立竹蓄积由0.48亿株增长至1.9亿株,增长3.9倍;森林覆盖率由39%增长至62.98%,增长1.6倍。桃江森林资源呈正态增长趋势,使江河山峦重回山清水秀,再披绿色新装。
  (二)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森林资源存量的大幅度增加,为林业产业提供了足够的产业资源,在资源、政策、市场的多重作用下,激发了桃江人民艰苦创业的激情,形成了我县林业产业“区域化分布、专业化生产、葡萄状聚集”的群落式产业雏形。2013年林业产值已达61.9亿元,形成了以竹产业为主导的林产工业,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培育了一批农民企业家。资源、加工、市场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以竹胶板、细木工板、集装箱板、竹集成材为主要产品深加工的建材;以保健席、水竹席、汽车装饰品为主要产品的生活用品;以竹笋、玉竹、油茶为主导产品的森林食品;以竹雕、竹郁、红木?俱为主的工艺品;以竹垫、竹筐等传统竹编为主要产品的农资等六大系列。其主要产品年产能力为竹板材50万立方米、竹保健席2000万平方米、细木工板100万立方米、竹笋干10万吨、工艺品10万件、竹木?俱10万套,建成电商平台23个,注册商标26个,国家地理商标1个,全国著名商标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产工业龙头企业12家,正在申报之中的有4家。省级林产工业园1个,林业专业合作社26个,行业协会2个,林产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三)林业成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平台。
  我县完成竹林低产改造30多万亩,培育毛竹丰产林12万亩,速生用材林15万亩,毛竹笋用林近3万亩,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8万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林业仍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2013年实现的61.9亿元,林业加工产值中31%为劳动力成本,仅此为农民增加收入近20亿元。我们通过举办林农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上门为林农服务等措施,使林农经营林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林农增收水平,林业产业成为桃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
  (四)社会化组织林业生产构架已具雏形。
  林业所有制形式经过林改,其所有权已出现碎片化形态。在林区组织规模化生产和市场主体同质化竞争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积极性探索,引导林农进行社会化组织生产,至2013年止,已成立行业协会、专业生产合作社26家,涉及资源培育、竹笋生产加工、林下经济、苗木开发等多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林业经营投入模式,开创了林业组织生产的社会化局面。
  二、激励创新,加速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县林业已完成复兴性原始积累。林业由简单的绿化荒山演绎成了在绿化桃江的基点上,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经济资源,但如何在现有水平上更上一层楼,提升桃江资源产业同步增长的质量,使内涵进一步释放,是我们当代林业人应科学分析、理性思考和的问题。
  (一)创新规划,立足长远。
  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桃江阶段性目标已经实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统林业必须向现代林业转变,林业发展必须搭上现代技术的快车。为此,我们根据森林资源的林相、森林资源模量、林种结构、主要植物群落及其分布、立地条件等资源因子现状、林工业产业的市场分工、林产工业产品品系结构及其品系之间资源需求、技术关联、技术结构、资本来源、资本构成、市场分布、新技术趋势等因子,在技术层面以现有林业基础为起点,创新规划思路,引导产业资源进行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使林业再创辉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来需要慎重而科学地对待的问题。我将立足宏观、细处着手,不但要尊重森林自身特有的生物规律和市场固有的经济学规律,而且要使两者融合发展,使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把握重点,释放内潜。
  从我县森林资源的种群分布来看,竹资源达103万亩,占我县林业用地187万亩的55%,占全县国土面积33.2%,且拥1.9亿株资源存量,年可产竹材3000万株以上,是我县森林植物的优势群落和树种;另一方面,2013年我县林业产值61.9亿元中,竹业产值为42.5亿元,占全县林业产业的68.6%。以上两点足以证明,竹产业为我县林业的主导产业,故我们将举全县之力,抓住竹产业重点,拓展产业幅度,延伸产业链条,一是运用新技术,提高竹资源的单位面积产出;二是对竹加工行业进行产业升级;三是培育新的增长点。从2009年开始,我们偿试性地开展以毛竹笋用林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和竹笋加工为技术组群的探索,并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商业化生产,已获得成功。小区实验亩产竹笋达到了3000斤以上,大田实验已超过1500斤以上,至2013年已经成功发展毛竹笋用林2万亩,累计产笋干60万斤以上,为竹农新增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如果桃江发展30万亩笋用林,每亩达到2000斤以上,年可产竹笋6亿斤,按每斤2元计算,可每年为竹农增收12亿元,深加工附加值增值2倍,产值可达36亿元,且竹材产量不减,等于新增了当前103万亩竹林产值,这是我们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也是我们未来重点创新的方向之一。
  (三)整合要素,聚集优势。
  产业在其发展进程中,是政策、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的聚合,当其处在最佳点时,可使产业实现飞速发展。根据产业是相同在资源、技术、市场、产品高度融合的企业集合的原理,如果产业要素配置不当,就可能导致同质化恶性竞争。我县产业在其发展进程中也曾出现过,为了防止重蹈覆辙,我们将用政策、管理、法律和服务来引导产业要素的科学整合,放大产业优势要素的蝴蝶溢散效应,把握导向、突出重点、激活市场,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优化机制,转变观念,真心实意服务林农
  我县林业发展模式以及管理方式、政策、法律基本形成了体系,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新月异,我们应在机制、观念等方面,用创新的方法来科学执行,必须面向林农,为了林农。作为林业管理职能部门,在此上面下真功夫,是绕不开的话题。
  (一)转变管理方式。
  在计划经济理论指导下,制定了我国经济管理模式,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以管理为主,是管和被管者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并把市场配置社会要素放在从属地位。虽然社会生产中也讲资本效益、成本核算,但在从事社会管理时,却不能使其放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释放,现代经济学原理的引进,市场在经济学领域的领导力逐渐成为主流,故我国将来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要改革方向。我们林业领域是一个传统行业,同时又担负社会效益且具不可替代的功能,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这是我们林业管理都必须要转的弯。自2000年以来,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全天候服务、代办证件、服务上门、把技术送到家门口、把办公搬到厂里头,使林业实现资源产业同步增长,林业部门成了林农和林工企业可信赖部门。在资源上说是湖南并不占优势的县,不但成了林业经济大县,还对林农和县域经济作出巨大贡献,故在未来的林业发展道路上转变管理方式无穷期。
  (二)发挥社会化组织林业生产优势。
  林业权益经1983年改革后,对资源放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林工企业家们在发展进程中敢为人先,对林业效益的实现,资源的升值变为了可能。但在市场竞争中,林权的分散的弊端已显,如我县187万亩林地分属15万份权证,所有资源存在碎片化现象,对规模经营带来困难,单个生产企业在浩瀚的市场竞争中,如波涛中的轻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引导林农组织起来,成立行业协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在“入社(会)自愿、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下,共同面对市场,实现资源共享。以桃江县竹凉席协会、桃江县世林竹笋生产合作社、桃江木业协会、桃江竹业协会为代表的53家农民行业组织,为我县林业社会化组织生产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市场动力。特别是我县竹笋生产,其组织活力和笋农的信任度,已经不可替代,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故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其内在运行规律,制定相应措施,增强放大效益,延伸服务,发挥社会化组织林业生产优势,使林农在自我管理中形成产业要素的聚合,放大林业为农致富的功能。
  (三)把我县作为林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基地。
  作为基层县,对先进技术渴求度大,故在未来工作中,我们一是带着问题向专家教授门求教;二是共是研究开发新技术;三是利用我县林地资源、工厂平台,为专家教授提供试验场所。如我县世林竹笋合作社、桃花江竹业发展有限公司、桃花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省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我们将以服务为本、诚实为信、拜能者为师,为来桃工作的专家教授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共谋林业发展大计。
  森林资源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属性,又是一种有限的可再生经济资源,它既能稳定地为生产者提供稳定的原料,却在资源供给半径又受着效益的限制,诸多属性,就要求我们林业工作必须用科学的观点,统筹兼顾,既要保证我们的家园“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竟自由”,又要使资源为经济服务,使二者相益得彰。务必要求我们扎实工作,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以“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雄心,为祖国的绿色经济发展贡献我们毕身的精力。
  

黄平:对桃江林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667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