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共长:林下经济惠民生 产业潜力需挖掘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4-07-30 17:43 信息来源:

  发展林下经济,是为进一步探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这一现实而确立的一项重要决策。多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引导、支持下,我市群众通过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尝试探索发展林下养殖和种植,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民通过发展林业和林下产业增加了深入,林下经济的发展显现出强劲的扩展势头。“林下经济”不仅成为当下林业发展中的一个新词汇,更是林业发展平衡长期与短期利益,平衡生态与经济价值的一篇大文章。

  一、冷水江市基本情况

  冷水江市位于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麓,东抵涟源市,南邻新邵县,西部和北部接新化县,隶属娄底市管辖。全市总面积66万亩,下辖16个乡镇办1个国有林场,总人口36.9万,其中农业人口18.1万,林业用地33.8万亩,有林地面积23万亩,森林覆盖率50.08%,森林总蓄积量56万立方米,连续8年进入全省经济十强县(市)行列,现居第7位,境内水陆交通便利,林下经济发展具备广阔的土地资源、较强的经济支撑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二、冷水江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顾名思义就充分利用森林下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从事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生产经营活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我市以实施“深化转型工程,推进产业规模化、城市生态化、城乡一体化”的“一转三化”战略为契机,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推动、部门联动、示范带动,鼓励农民和各种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全市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4大类林下经济和林药、林粮、林果、林菜、林禽、林畜、森林旅游、林下采集加工等8大林下经济产业,催生了4大特色项目:一是以湖南贵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林下种药材、黑花生等,发展林下养鸡、羊、牛等林下综合种养业;二是以上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林下养殖天鹅、大雁、野鸭、野猪等禽兽的林下特养业;三是以响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瑞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林下种植、采集和回收葛根、杨梅进行,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的种、采、加工一体的林下经济采集加工业;四是以湖南水云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晨颢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森林人家+农户”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兴办了青山、三友、银凯等一批山庄、农庄为主体的林下旅游业。

  全市林下经济已初具规模,至2013年底,林下经济经营林地10.7万余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达7.06亿元,其中以林药、林果、林粮、林菜为种类的林种模式,经营林地2.2万多亩,总产值达1.75亿元;以林禽、林兽、林蜂为种类的林养模式,经营林地6.1万多亩,总产值达6.1亿元;以种植、采集葛根、杨梅等的林下采集加工模式,经营林地1.2万多亩,总产值达2.1亿元;以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为种类的林下旅游业,经营林地1.2万多亩,总产值达1.45亿元。全市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户在7000户以上,从事林下经济人数达2万余人,农户年均增收在6000元以上。

  目前,从事林下经济的企业、专业合作社达50多家,其中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创建25家规模以上林下经济典型示范基地,其中1000亩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3个。25个典型示范基地涵盖林药、林花、林经、林菜等林下种植,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农家乐、生态旅游等林下旅游共四大发展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大户+基地+农户”等经营管理模式,因地制宜,集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多种模式立体多元复合经营,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25个基地利用林地总面积5万余亩,林下经济年营业收入累计达3亿元,带动近1万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功能显著增强,林下经济的大发展有效地推进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冷水江市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林下经济是在我市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发展模式简单。我市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是农户利用自有的林地资源,结合自身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条件,小规模的在林下发展种养殖,很难发挥规模效益。

  2、经营管理粗放。现在农村很多的青壮年均外出务工,在家务农大多数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发展林下经济严重缺乏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产出率低下。

  3、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产品销售得不到较好保障,效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户资金缺乏,筹资困难。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全市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我市林下经济将很难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大的发展。

  四、冷水江市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我市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1.3%,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市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1、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简报、横幅、宣传栏、板报、手机短信等形式,大力宣传林下经济的有关政策,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和优势。通过全面、集中、有效的宣传,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林下经济政策的认识,让群众了解政策、吃透政策,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解放群众思想,开拓群众眼界,增强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坚持示范带动,典型引路,集中发展的原则,表彰成功典型,奖励工作先进,营造发展林下经济的良好氛围。

  2、强化政策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市财政每年要安排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奖励和银行贷款贴息的办法,鼓励发展林下经济,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开发、结构调整、畜牧养殖、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打捆使用的原则,集中支持林下经济,切实发挥资金投入导向。市农行、农发行、信用联社要根据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对发展林下经济的信贷扶持,允许农户采取抵押、村委会担保或多户联保等办法获得贷款,搞好资金监管,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以农民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辅助,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3、健全服务体系,完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技术咨询等形式调动企业或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主动性。林业、畜牧、水利、农业等有关业务部门要加强技术服务,主动深入农户帮助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加强对农民技术骨干的指导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的种养技术水平。加强专业协会建设,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积极培育林下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加强市场研究,使群众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规避市场风险,促进全市林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培植示范龙头,提升产业水平。各乡镇办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规划一批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市级示范基地规模要达到500亩以上,在技术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各乡镇办要重点发展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积极倡办和扶持各种专业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配合企业联系农户,扩大基地,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5、强化科技支撑,搞好技术服务。要加强与省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认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系统整合农林牧渔部门人才技术资源,建立综合技术服务组织,尽快形成一整套过硬管用的实用项目库和专家人才库。要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专家集中授课,利用远程教育网、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推介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大力培育农民技术骨干,带动千家万户发展林下经济。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发展林下经济必须打造优势品牌,大力推进林下经济产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张共长:林下经济惠民生 产业潜力需挖掘

667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