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凡: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加快耒阳经济转型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4-11-18 17:42
信息来源:
耒阳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市之一,林业用地面积218万亩,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4.7%,森林资源丰富,其中油茶、楠竹是林业的两大主要产业。
耒阳种植油茶历史悠久,是全国油茶面积最大的县市,是“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油茶之乡”。2008年以来,我市坚持“政府引导、公司运作、社会参与”原则,大力实施“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运作”战略,加快土地流转,加大造林力度,全力振兴油茶产业,取得了良好效果。建立了面积110亩油茶良种采穗圃1个,省定点油茶良种育苗基地1个; 完成了新造丰产油茶林18.6万亩、垦复老油茶林30万亩;引进了湖南省金拓天油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耒阳市殷理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耒阳市中科生物有限公司、湖南林之神森生油茶发展有限公司、湖南省天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耒阳分公司等10余家外资企业,引导培植了湖南绿源油茶产业有限公司、耒阳市神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耒阳市金鑫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40余家本土企业,培植100亩以上的油茶造林大户180多户;基本形成了 “四带两区”的发展格局,即以S320线、武广高铁、G107线、京珠高速四条交通沿线为主纵深发展,以耒水为界,形成河东、河西两大产业区。目前,耒阳市有油茶种植和加工企业50余个,造林大户180多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年产油茶600多万公斤,油茶年产值达8亿元。2010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油茶产业成为全国样板,连续两任国家林业局局长亲临耒阳视察油茶产业建设,现已捧回“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特色竹乡”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一、发展油茶产业的前景。
(一)经济效益:目前有油茶种植和加工企业50余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年产茶油800多万公斤,油茶年产总值达8亿元,通过产业建设,解决了近10万人的劳动就业,带动全市70万农民增收致富。油茶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
(二)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建设可以提供食用茶油、茶皂素、日用洗涤化妆品等许多产品,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外,同时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油茶不仅是经济树种,又是生态效益显著的生态型树种。其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是低山丘岗红壤的先锋造林绿化树种。通过发展油茶造林,全市大量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得到造林绿化,增加了区域森林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仅新造油茶每年就可增加涵养水源174万吨,按每吨水1.5元计算,蓄水效益为261万元;每年可以保肥2400吨,每吨肥料按2000元计,保肥效益为480万元;每年固碳效益为672万元;稳产期每年释放的氧气总量为19637.4吨,经济价值达1963.8万元。油茶产业建设不仅增加了林地产出,而且有利于改善区域小气候,同时,在固碳释氧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减少风灾、火灾、冻害、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为区域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社会效益:油茶产业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包括育苗、造林、抚育、管护、采运、加工、销售等环节,可为林农和广大社会待业青年创造丰富的就业机会,提高林农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建设中通过引进新品种、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技术,传播新信息,促进油茶科研成果的转化,将有效更新农民生产观念,提高当地油茶经营科技水平;通过产业建设还可极大带动我市林下种植业、林下家禽养殖业、养蜂业、休闲观光旅游、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活跃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繁荣。
二、发展现代油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发展油茶产业,我市既有优良传统,又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发展油茶产业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如何发展壮大油茶产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科学规划油茶产业布局。2008年,我市制定了《耒阳市高产油茶产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近期规划(2009年—2015年),规划总投资为11.4亿元,确定以320省道、京珠高速、武广高铁、107国道等主要交通线路打造四条油茶产业带,营建河东、河西两大油茶产业区。建设高产油茶基地80万亩,其中新造油茶林40万亩,低产林改造40万亩。发展规模油茶产品加工企业10家,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以上,打造1~2个在全国叫得响的耒阳油茶品牌。远期规划到2020年,以发展油茶精深加工为主,以新造林为辅,新造良种丰产林40万亩,规模油茶产品加工企业发展20家以上,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力争油茶产值再翻一番,突破40亿元,真正把小油茶变成耒阳的大产业。当前,在着手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把油茶产业发展认真规划。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了切实抓好油茶产业发展,耒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耒阳市油茶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耒阳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登记工作程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油茶专项资金,还从煤炭相关税费中提取1元/吨,专门用于发展油茶产业;新造油茶林,政府给予400元/亩补助(其中200元用于苗木培育、购买);对老油茶垦复给予50-200元/亩补助;招商引资的境外企业入驻我市发展油茶产业,既可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油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政府大力扶持;推行林权抵押贷款,林业贷款政府贴息50%;推行农机购置补贴与森林保险。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政府财政资金、企业及社会闲散资金、金融信贷资金等多渠道投入,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林业项目资金投入。几年来,我局积极争资跑项,退耕还林、长防国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油茶产业建设示范、石漠化综合治理、世行贷款造林等一大批国家、省重点林业工程项目纷纷在我市实施,争取国家工程项目资金达5.27亿元。二是加大本级财政投入。设立耒阳市油茶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油茶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培育,新造高产油茶林补助,老油茶林垦复补助,老油茶林技术改造补助,高产油茶林抵押贷款的贴息等;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市财政对参保林农实行保费补贴,保证林农投保费用低于总保费的30%。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造良好氛围,做好服务,大力引进境内外企业投资我市油茶等林业产业。几年来,引进了湖南金拓天油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耒阳市殷里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耒阳市中科生物有限公司、湖南天华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耒阳分公司、湖南省神斧民爆集团森盛公司、湖南江山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湖南中联油茶有限公司、湖南建邦机电安装有限公司等发展油茶产业企业10余家,引进投资达30亿元。有效促进了我市油茶产业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四是积极引导企业及社会闲散资金投入。一方面我市从政策、资金、信贷等方面引导本地企业转型投资油茶产业。其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进境外企业投资我市油茶产业。另外是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入,通过政策引导,我市许多在外务工、创业人员回到家乡租赁荒山发展油茶造林,促进了产业发展。五是推行林权抵押贷款,争取金融部门资金投入。2009年,中央人民银行在耒阳市开展金融创新支持油茶产业建设试点。之后我市积极做好森林资源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工作,几年来从金融部门贷款油茶产业发展资金2.13亿元。
(四)、加强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坚持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一是坚持良种壮苗。建设好马水油茶良种采穗圃,马水油茶良种采穗圃原为油茶更新改造科研实验基地,圃地面积119亩,共收集了全省各地优良油茶品种67个,2009年被省林业厅认定为良种采穗圃,每年可采500万株以上良种穗条。依托采穗圃建设好良种育苗基地,实行定点育苗,建设良种油茶苗木培育基地300多亩。实行良种补贴制度,造林用苗由林业局统一调剂,做到良种壮苗造林。二是坚持规模化发展。在经营模式上主要以公司租赁经营、合作社合作经营为主,农户联合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农户自主经营等多种模式共同发展,大力引导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大户以村、组为单位实现大面积林地集中流转,连片大规模集约化经营,确保油茶种植规模化。三是造林管护实行高标准化。油茶林造林大力推行以机械进行的高规格整地、人工高质量栽植与高标准抚育管理的“三高”作业方式。林下空间的利用,部分基地采用套种花生、豆类等模式;中科生物有限公司采用油茶与牡丹套种模式,拟建成3万亩油茶名贵花木立体种植基地,生态旅游休闲基地。
(五)、加大技术支撑力度。油茶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为确保油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市一方面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聘请油茶技术专家担任科技顾问,开展油茶新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努力从油茶良种苗木培育、科技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几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切实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保证油茶丰产林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油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油茶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大。油茶产业投入是一项长期投入,新造丰产林与老油茶林垦复低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现行物价指数计算丰产油茶林从新造到收获期每亩需投入2800元左右,低产林改造每亩投入也在1000元左右,我市计划7年新造丰产油茶林40万亩,老油茶林低改40万亩计算,油茶产业建设仅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就需资金12亿元,平均每年需投入资金2亿多万元,而我市每年财政补贴与项目投入仅2000多万元,农村信用社金融信贷3000余万元,其余1.5亿元基本依靠业主自筹,产业发展资金缺口相当大大,产业资金链相当薄弱,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困扰与阻碍。
(二)、林业生产风险化解机制不够健全。林业生产是一项投资大、生产周期长的投资,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遭受火灾、病虫灾害、冰冻雨雪灾害等的破坏,投资风险系数较大,企业与林农发展生产的顾虑很大。我市近几年来先后在2008年、2010年发生冰冻灾害天气,导致油茶严重减产,初步统计,两年茶油产量减产达400多吨,直接经济损失达2个多亿。而国家森林保险在我市刚启动,投保与理赔体制尚不完善,保险的作用基本没有发挥出来,林农投资风险没有得到化解,产业发展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
(三)、林地流转力度与规范程度?待加大。我市大部分林地都是分山到户的责任山,各户油茶林面积少且分布散,插花山多,一山多户,一户多山是普遍现象,加上大量农民外出打工,部分群众思想保守,担心土地流转后,自己没有土地经营, “宁愿抛荒,不愿失地”。严重制约了林地流转,影响油茶产业的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同时,目前林地流转基本是公司、大户与林农自行签订合约,达成协议,大部分没有按照林权交易程序与手续办理,导致遗留问题的产生,影响了产业发展的正常秩序。
(四)、油茶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薄弱。当前科技人才缺乏,不仅学校油茶栽培管理专业对口人才培养很少,而且油茶科技普及率仍然较低,公司与大户精通油茶种植科学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科技人才不多;另外油茶精深加工科技含量不高,高附加值新产品研发较慢。科技力量相当薄弱,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
耒阳种植油茶历史悠久,是全国油茶面积最大的县市,是“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油茶之乡”。2008年以来,我市坚持“政府引导、公司运作、社会参与”原则,大力实施“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运作”战略,加快土地流转,加大造林力度,全力振兴油茶产业,取得了良好效果。建立了面积110亩油茶良种采穗圃1个,省定点油茶良种育苗基地1个; 完成了新造丰产油茶林18.6万亩、垦复老油茶林30万亩;引进了湖南省金拓天油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耒阳市殷理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耒阳市中科生物有限公司、湖南林之神森生油茶发展有限公司、湖南省天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耒阳分公司等10余家外资企业,引导培植了湖南绿源油茶产业有限公司、耒阳市神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耒阳市金鑫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40余家本土企业,培植100亩以上的油茶造林大户180多户;基本形成了 “四带两区”的发展格局,即以S320线、武广高铁、G107线、京珠高速四条交通沿线为主纵深发展,以耒水为界,形成河东、河西两大产业区。目前,耒阳市有油茶种植和加工企业50余个,造林大户180多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年产油茶600多万公斤,油茶年产值达8亿元。2010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油茶产业成为全国样板,连续两任国家林业局局长亲临耒阳视察油茶产业建设,现已捧回“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特色竹乡”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一、发展油茶产业的前景。
(一)经济效益:目前有油茶种植和加工企业50余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年产茶油800多万公斤,油茶年产总值达8亿元,通过产业建设,解决了近10万人的劳动就业,带动全市70万农民增收致富。油茶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
(二)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建设可以提供食用茶油、茶皂素、日用洗涤化妆品等许多产品,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外,同时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油茶不仅是经济树种,又是生态效益显著的生态型树种。其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是低山丘岗红壤的先锋造林绿化树种。通过发展油茶造林,全市大量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得到造林绿化,增加了区域森林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仅新造油茶每年就可增加涵养水源174万吨,按每吨水1.5元计算,蓄水效益为261万元;每年可以保肥2400吨,每吨肥料按2000元计,保肥效益为480万元;每年固碳效益为672万元;稳产期每年释放的氧气总量为19637.4吨,经济价值达1963.8万元。油茶产业建设不仅增加了林地产出,而且有利于改善区域小气候,同时,在固碳释氧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减少风灾、火灾、冻害、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为区域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社会效益:油茶产业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包括育苗、造林、抚育、管护、采运、加工、销售等环节,可为林农和广大社会待业青年创造丰富的就业机会,提高林农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建设中通过引进新品种、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技术,传播新信息,促进油茶科研成果的转化,将有效更新农民生产观念,提高当地油茶经营科技水平;通过产业建设还可极大带动我市林下种植业、林下家禽养殖业、养蜂业、休闲观光旅游、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活跃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繁荣。
二、发展现代油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发展油茶产业,我市既有优良传统,又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发展油茶产业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如何发展壮大油茶产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科学规划油茶产业布局。2008年,我市制定了《耒阳市高产油茶产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近期规划(2009年—2015年),规划总投资为11.4亿元,确定以320省道、京珠高速、武广高铁、107国道等主要交通线路打造四条油茶产业带,营建河东、河西两大油茶产业区。建设高产油茶基地80万亩,其中新造油茶林40万亩,低产林改造40万亩。发展规模油茶产品加工企业10家,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以上,打造1~2个在全国叫得响的耒阳油茶品牌。远期规划到2020年,以发展油茶精深加工为主,以新造林为辅,新造良种丰产林40万亩,规模油茶产品加工企业发展20家以上,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力争油茶产值再翻一番,突破40亿元,真正把小油茶变成耒阳的大产业。当前,在着手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把油茶产业发展认真规划。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了切实抓好油茶产业发展,耒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耒阳市油茶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耒阳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登记工作程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油茶专项资金,还从煤炭相关税费中提取1元/吨,专门用于发展油茶产业;新造油茶林,政府给予400元/亩补助(其中200元用于苗木培育、购买);对老油茶垦复给予50-200元/亩补助;招商引资的境外企业入驻我市发展油茶产业,既可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油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政府大力扶持;推行林权抵押贷款,林业贷款政府贴息50%;推行农机购置补贴与森林保险。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政府财政资金、企业及社会闲散资金、金融信贷资金等多渠道投入,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林业项目资金投入。几年来,我局积极争资跑项,退耕还林、长防国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油茶产业建设示范、石漠化综合治理、世行贷款造林等一大批国家、省重点林业工程项目纷纷在我市实施,争取国家工程项目资金达5.27亿元。二是加大本级财政投入。设立耒阳市油茶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油茶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培育,新造高产油茶林补助,老油茶林垦复补助,老油茶林技术改造补助,高产油茶林抵押贷款的贴息等;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市财政对参保林农实行保费补贴,保证林农投保费用低于总保费的30%。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造良好氛围,做好服务,大力引进境内外企业投资我市油茶等林业产业。几年来,引进了湖南金拓天油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耒阳市殷里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耒阳市中科生物有限公司、湖南天华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耒阳分公司、湖南省神斧民爆集团森盛公司、湖南江山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湖南中联油茶有限公司、湖南建邦机电安装有限公司等发展油茶产业企业10余家,引进投资达30亿元。有效促进了我市油茶产业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四是积极引导企业及社会闲散资金投入。一方面我市从政策、资金、信贷等方面引导本地企业转型投资油茶产业。其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进境外企业投资我市油茶产业。另外是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入,通过政策引导,我市许多在外务工、创业人员回到家乡租赁荒山发展油茶造林,促进了产业发展。五是推行林权抵押贷款,争取金融部门资金投入。2009年,中央人民银行在耒阳市开展金融创新支持油茶产业建设试点。之后我市积极做好森林资源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工作,几年来从金融部门贷款油茶产业发展资金2.13亿元。
(四)、加强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坚持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一是坚持良种壮苗。建设好马水油茶良种采穗圃,马水油茶良种采穗圃原为油茶更新改造科研实验基地,圃地面积119亩,共收集了全省各地优良油茶品种67个,2009年被省林业厅认定为良种采穗圃,每年可采500万株以上良种穗条。依托采穗圃建设好良种育苗基地,实行定点育苗,建设良种油茶苗木培育基地300多亩。实行良种补贴制度,造林用苗由林业局统一调剂,做到良种壮苗造林。二是坚持规模化发展。在经营模式上主要以公司租赁经营、合作社合作经营为主,农户联合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农户自主经营等多种模式共同发展,大力引导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大户以村、组为单位实现大面积林地集中流转,连片大规模集约化经营,确保油茶种植规模化。三是造林管护实行高标准化。油茶林造林大力推行以机械进行的高规格整地、人工高质量栽植与高标准抚育管理的“三高”作业方式。林下空间的利用,部分基地采用套种花生、豆类等模式;中科生物有限公司采用油茶与牡丹套种模式,拟建成3万亩油茶名贵花木立体种植基地,生态旅游休闲基地。
(五)、加大技术支撑力度。油茶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为确保油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市一方面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聘请油茶技术专家担任科技顾问,开展油茶新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努力从油茶良种苗木培育、科技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几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切实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保证油茶丰产林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油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油茶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大。油茶产业投入是一项长期投入,新造丰产林与老油茶林垦复低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现行物价指数计算丰产油茶林从新造到收获期每亩需投入2800元左右,低产林改造每亩投入也在1000元左右,我市计划7年新造丰产油茶林40万亩,老油茶林低改40万亩计算,油茶产业建设仅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就需资金12亿元,平均每年需投入资金2亿多万元,而我市每年财政补贴与项目投入仅2000多万元,农村信用社金融信贷3000余万元,其余1.5亿元基本依靠业主自筹,产业发展资金缺口相当大大,产业资金链相当薄弱,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困扰与阻碍。
(二)、林业生产风险化解机制不够健全。林业生产是一项投资大、生产周期长的投资,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遭受火灾、病虫灾害、冰冻雨雪灾害等的破坏,投资风险系数较大,企业与林农发展生产的顾虑很大。我市近几年来先后在2008年、2010年发生冰冻灾害天气,导致油茶严重减产,初步统计,两年茶油产量减产达400多吨,直接经济损失达2个多亿。而国家森林保险在我市刚启动,投保与理赔体制尚不完善,保险的作用基本没有发挥出来,林农投资风险没有得到化解,产业发展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
(三)、林地流转力度与规范程度?待加大。我市大部分林地都是分山到户的责任山,各户油茶林面积少且分布散,插花山多,一山多户,一户多山是普遍现象,加上大量农民外出打工,部分群众思想保守,担心土地流转后,自己没有土地经营, “宁愿抛荒,不愿失地”。严重制约了林地流转,影响油茶产业的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同时,目前林地流转基本是公司、大户与林农自行签订合约,达成协议,大部分没有按照林权交易程序与手续办理,导致遗留问题的产生,影响了产业发展的正常秩序。
(四)、油茶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薄弱。当前科技人才缺乏,不仅学校油茶栽培管理专业对口人才培养很少,而且油茶科技普及率仍然较低,公司与大户精通油茶种植科学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科技人才不多;另外油茶精深加工科技含量不高,高附加值新产品研发较慢。科技力量相当薄弱,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