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良:浅谈道县潇水河流域林业生态保护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4-12-12 17:42 信息来源:
  道县地处湖南南部,南岭北侧,湘江干流潇水中上游,全县土地总面积366.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5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1%,森林活立木蓄积54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33%,为省重点林区县。境内植物及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植物214科、861属、1949种,为湖南省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有国家保护植物38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3种,即资源冷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二级保护植物有35种。境内福建柏群落分布面积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道县野桔为很重要的种质资源,科研和经济价值极高,为本区特有品种,在低海拔河谷缘、村落旁常见。境内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1种,占全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83种的25.3%。资源较丰富的种类有虎纹蛙、凤头鹃隼、红腹角雉、水鹿等。
  一、潇水流域生态建设的成效及做法
  潇水为湘江干流,境内流长达64.7公里,全县6条主要河流汇入潇水,注入湘江。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区位优势,对保护和建设境内潇水流域的生态环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总要求,近年来,道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潇水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断加大绿色道州建设力度,有力地维护了天蓝、地净、水清的自然生态环境,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共赢的新路子。目前,道县空气清新,潇水等河流水质清澈,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无天然污染源,小范围的水域污染也逐步得到了治理和改善。
  1.林业实力不断增强。道县现有公益林面积112.48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林地为101.28万亩、省级重点公益林林地为11.2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5.28%。全县尽管受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减少许多,但经过近几年的大力营造和精心管护,特别是绿色道州建设的全面推进,“十一五”期末,全县林地面积得到有效恢复。201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25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1%,活立木蓄积量为54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2.33%,人均绿地100平方米以上。道县林业生态建设三项指标——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三增长”,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显著改善。
  2.生态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分类经营严控采伐。自2002年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以来,我县商品林134万亩,森林生态重点公益林112万亩。由于我县严禁坚持商品林限额采伐、公益林严禁采伐的政策,全县每年林业资源实际消耗量仅5万立方米左右,有效地节约和保护了全县森林资源。二是封山育林保护资源。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道州、和谐道州,2008年起,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行了封山育林建设。三是大力推进重点工程造林。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工程、“三边”绿化、生态公益林管护等重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自2001年以来,全县共实施退耕还林21.05万亩,平均每年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500余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健康快速发展。四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火实现连续1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森林防火防控体系及扑火队伍进一步加强。“十一五”以来,新建了望台5座,新造生物防火林带220公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湿地松粉蚧、松褐天牛等林业有害生物加强了防控措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大大提高;组织开展各类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行动,有效打击了各类非法猎采、运输、出售野生动植物的行为,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较好保护。
  3.造林绿化提质加速。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民生改善,加快新农村和生态建设步伐,“十一五”以来,道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0.5万亩,新增封山育林面积15.2万亩,中幼林抚育70余万亩,义务植树1600多万株,新建工业原料林基地23.8万亩,新建高产油茶基地7.2万亩,逐步克服了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森林蓄积得到恢复,森林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2011年以来,县委、政府结合我县实际,把建设“绿色道州”作为创先争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每年投入林业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造林绿化得到了提质加速,林业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4.林业产业蓬勃发展。林业产业摆脱低谷徘徊局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林业产值达到9.6971亿元,2012年林业产值达11.4434亿元,2013年林业产值达15.1亿元,近三年年均实现20%以上的高速增长。
  5.林业改革向纵深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同时,建立了产权交易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两个中心”,推行和完善了森林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提高了非公有制造林积极性,近五年全县新涌现出100—500亩的造林大户200余户,5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50余户,1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14户,全县大户经营造林面积达70多万亩。
  二、生态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潇水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林业培育成本高。以杉木培育为例,要高标准造好1亩杉木林,整地、施肥、种植、管护需投入600元。近几年,道县每年造林10万亩以上,全县每年林业建设投入6000多万元,各级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二是因毁林开垦、森林火灾等原因造成流域陆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干扰与破坏,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局部发生了地质灾害。三是因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太低,远远满足不了林农生活所需,导致生态公益林被盗伐滥伐,给生态环境保护增加了难度,局部生态效益下降。四是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三、改进生态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配合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建议以潇水流域为重点,突出源头控管和综合防治,全面实施“保护母亲河”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专项行动,大力加强潇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1.广泛宣传,提升全民素质。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环保宣教活动,全面提高全县人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
  2.科学规划,构筑生态产业。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潇水沿线各乡镇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拟用1-2年时间,通过“三清三化”(清垃圾、清污泥、清空心房,村庄绿化、田园净化、庭院美化)和“三改三建”(改水、改厕、改厨,建沼气、建道路、建文体广场),集中搞好村庄环境改造,完善基础设施,逐步实现村庄规划建设有序、农村产业稳定发展、村庄环境优美、社会风气健康向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二是大力推广生态农业。走生态致富的路子,培植生态示范典型。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走“种、养、加”一条龙的生态致富路子。提倡综合利用土地,大搞立体开发,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物防治,防止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三是积极有序地开发新能源。特别是积极开发山区水电资源和推广使用沼气等无污染能源。
  3.明确职责,部门齐抓共管。生态保护规划的制订,涉及到各种经济、社会活动,规划的实施必须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合作,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齐抓共管,才能逐步实施。特别是排污企业,必须积极引进适用的环保治理技术,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彻底的治理,力争做到全面达标排放。
  4.植树造林,加快绿化进程。营林是基础。造林绿化可直接增加森林面积,全面提升林分质量,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工业污染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具有较好的调湿、调温、吸尘、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等功能。因此,大力开展绿化、植树造林,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工作和劳动条件,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加经济效益都具有积极意义。“十二五”期间,要在“十一五”全面绿化道县的基础上继续加快绿化进程,全面推进“绿色道州”建设。同时,努力抓好县城的绿化美化工作,到2015年县城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力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
  5.保护优先,建设生态道州。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道县现已建立了四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52866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4.2%。要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十二五”期间,要突出做好三个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保护、升级工作。二是严格执行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正确执行,是实施规划的重要保证。要加强源头控管,潇水两岸不准新办工矿企业,对沿河两岸的新建项目要从严审批。同时,要加强沿线污染治理与整顿,对沿线环保设施不完善、污染处理不到位的企业重点挂牌督办,对拒不整改的企业要限期搬迁。三要加强火源管理。严防森林火灾,确保森林生态安全。
  6.强化监管,确保资源安全。一要实行最严格的采伐管制。从严审查,把好伐前设计关,并督促基层站把好伐中监督、伐后验收关。二要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等毁林犯罪。充分发挥林业公检法职能,从严打击各类毁林犯罪行为。三要加强木材运输巡查。采取以固定检查为主、流动巡查为辅的木材运输检查新机制,充分发挥木材运输巡查大队职能作用。积极开展流动巡查,加大对毁林犯罪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林区正常的林业生产秩序和社会稳定。四要进一步规范经营加工。加强林政管理,促进木竹经营加工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防止木材市场外非法加工死灰复燃。把基层林业站木竹经营加工监管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确保辖区内自用材加工规范合法,无商品材加工厂。五要加大林地管理力度。每年要在全县开展征占用林地专项清理整治活动,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使用林地行为的发生,理顺林地管理程序,增强建设单位和个人自觉保护林地资源的意识,规范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工作。六要积极开展森林保护工作。加强森林植物检疫,积极开展松材线虫病普查工作,抓好有害生物预测、预报、防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7.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生态资源,按照“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市场”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带头、社会参与”的开发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旅游业。千方百计增加旅游投入,把都庞岭生态旅游和廉文化旅游作为品牌工程来抓,逐步把都庞岭-月岩-濂溪故里建成集建廉揽胜,休闲度假、集会修学于一身的名胜风景区和永州中心城市的郊外公园。大力拓展鬼崽岭景区配套功能,引资建设两河口综合性主题公园。加快潇水生态旅游线建设,构建起都庞岭生态旅游区、县城休闲度假区和潇水观光旅游区相互串联的旅游新格局。
  8.完善机制,破解资金瓶颈。要想解决湘江上游潇水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最大的困难就是建立机制和筹措资金。为此,必须参照国际国内成功经验,抓紧健全和规范公益林保护管理机制。一要完善公益林补偿机制。特别是要多方设法安排足够的生态补偿资金,提高补偿标准,基本达到当年林地生产力的50%左右,让林农不砍树也有生活保障。二要拓宽生态建设资金渠道。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生态环保基金,为生态建设筹备必需的资金,并严格规范资金使用。
  9.健全机构,提高人员素质。健全的林业、环保机构是实施规划的有力保证。因此,必须要加强林业、环保机构自身建设,完善监测、监理手段,配备必须的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人员经费。同时,还要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逐步提高林业、环保队伍的执法水平和整体素质,从而使我县的生态保护工作逐步迈入正规化的轨道,为道县的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杨安良:浅谈道县潇水河流域林业生态保护

667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