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仁和:汉寿县楠竹产业化建设现状及建议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5-04-13 17:42
信息来源:
一、楠竹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竹林面积逐步扩大。80年代以前,人们对木制品的需求较大,竹制品需求较少。因此,全县主要发展杉木等用材林,从而忽视了楠竹资源的培育,同时由于80年代中期大面积爆发竹蝗危害,使得竹林有减无增。从90年代开始,随着竹制品应用的广泛,竹加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楠竹资源的需求增大,认识普遍提高,与木材相比楠竹开发周期短,见效快,再生能力强,水土保持能力好,既是林业产业又是生态产业,且开发具有投资风险小,加工活,市场需求大。市场需求的增大,拉动了楠竹资源培育的步伐。首先通过楠竹低改自然扩鞭,在竹林周围的林地采取垦复和砍除灌丛以增大竹鞭扩展空间,其次是加快新造竹林步伐,改过去只造杉木用材林到现在只要适宜造楠竹就尽量造楠竹,近几年,在退耕还林工程项目中,鼓励楠竹产区退耕农户在退耕时能发展楠竹的就造楠竹。通过项目造林,近年新扩楠竹面积上千亩的乡镇有月明潭、太子庙、龙潭桥等。在迹地更新和残林改造当中也大力新造楠竹。通过低改扩竹、迹地造竹、残林改竹、庭院种竹等措施,我县楠竹面积扩展迅速。全县楠竹面积从80年代的4万多亩发展到现在的9万多亩。
(二)低改效益逐步显著。为加速我县楠竹产业发展步伐,增加楠竹资源总量,我们在楠竹的主要产区,实施楠竹低产林改造。按照楠竹低产林改造技术要求对荒抚、低产、低质的竹林进行清山除杂、全垦修山,合理采伐、禁挖冬春笋等措施进行封山育竹。全县通过楠竹低改后立竹蓄积量由过去的800万根上升到现在的1500万根,每年砍伐由过去的30万根上升到现在的80万根,每年仅楠竹资源一项就为老百姓可增加收入达1500万元以上。
(三)科学经营逐步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竹子的需求量增加,价值也越来越高。军山铺、丰家铺、三和等楠竹产区的农民除了努力扩大竹林面积外,又在提高竹子产量和科学育竹上下功夫,经过不懈努力,他们还摸索和总结出一套科学育竹的技术措施。一是砍垦抚育。定期不定期的伐除竹林中的下木、灌丛、荆棘,挖掉那些缠竹的藤蔓,做到充分利用地力,山坡竹满。二是养分还原。做到竹木采伐掉叶不出山,保留林地中的枯枝落叶层,以增加土壤养分,提高肥力和保水功能。三是合理修山。为增强竹林抗风雪冰冻能力,在竹林中保蓄一定比例,又分布均匀地杉、樟、檫、栎乔木,伐除冠幅大,支撑力毕弱的酸枣、杨梅、木荷等劣质杂树,做到合理混交,保证楠竹适合的空间。四是破蔸施肥。砍伐竹子后,及时将竹蔸凿穿打洞,施入碳胺,复合埋蔸,以补充竹林养分。五是防治虫害;每年防治竹蝗,采取跳蝻出土时,发现虫情立即喷敌敌畏、甲胺磷杀灭;蝗虫上竹时,用刀砍竹竿表皮,点施杀虫双内吸杀虫等综合措施,避免虫害蔓延。六是合理采伐。按照“砍劣留优,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四(年生)留三(年生)不留七(年生),不砍天空竹、走鞭竹,新发竹笋不散叶少砍竹”的原则进行采伐,促进竹林面积逐年扩大,竹子质量逐年提高,立竹产量逐年增加。
(四)楠竹加工逐步兴起。我县楠竹资源的发展和壮大,推动了我县加工业的发展,加工产品主要有竹筷、竹帘、竹扫帚、竹凉席等年加工竹量节节攀升,加工附加值增大。目前,全县各类竹木加工经营企业户有500多家,其中竹加工经营企业户130余家。军山铺乡的青峰村,全村12个组,512户、1750人近些年每年的竹产业总产值都在260万元以上,人平年收入达1500元,村里集体有楠竹400多亩,每年都有4万元以上的砍伐收入。
二、楠竹产业发展的问题
近几年我县楠竹产业发展较快,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新形势的变化过程中,对待产业的观念,谋划产业的力度,产业发展水平等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低产林比重过大,整体质量不高。全县从上到下轻培轻管重伐重采的意识较强,尤其是目前楠竹资源供不应求之时,竹农见楠竹价格攀升往往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滥伐乱采现象十分普遍,一些交通方便的竹林山上的种竹、种笋亦被采伐一空。另外一些竹农对目前的收入感到满足,做大做强的想法不多,对自己经营的竹山很少采取施肥,垦复等管理措施。
(二)综合性开发过慢,深度开发不强。我县楠竹深加工近几年虽然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开发程度受技术、资金的影响,开发领域受市场的局限,导致加工深度不够,增值不大,产品多以竹片、竹帘、竹筷、竹凉席、竹桥板等为主,资源浪费大,附加值相对较低,竹帘、竹片加工增值一般不超过10元。而且在我县加工产业方面存在业主满足现状,企业技术创新不够,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即便是同类产品,我县的产品价格也相对较低,同时,我县竹类利用仍停留在对主竹的初利用上,其余如竹壳、竹梢、尾竹、竹废料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三)组织化程度过弱,奖励政策不够。近几年,我县在楠竹产业开发上已经出现了大户承包,联合建场,公司联农户,农户联基地新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可置否,对楠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一方面由于部分竹农受传统观念的约束,对大户承包、租山经营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在一些细节上进行阻碍和刁难,制约了组织化、专业化经营竹林的速度。同时各级政府对发展楠竹产业的奖励政策、补助不够,特别是对病虫害的防治缺乏资金的支持和统一的行动。
三、楠竹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上下联动、科学规划、努力实现楠竹生产的自觉化、科学化。首先,县委县政府应该把楠竹产业化建设与农业产业一样同等重视,成立相应的领导班子,指导和帮助楠竹主产区发展楠竹产业。要组织有关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全县的楠竹产业建设情况进行一次详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该产业的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实现近期和远期兼顾、整体和局部统筹,促进楠竹产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二是要引导楠竹主产区的农民进行一场彻底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革命,让他们从传统农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正确的对待楠竹产业化建设,从而提高楠竹生产的自觉性。在楠竹生产上不但要将之作为自己的事来做,不需政府的强制推动,而且还要自觉实现精耕细作,拿出耕种稻田的干劲和精力来对待竹林。三是要引导农民自觉运用科学技术。政府和技术部门要主动为楠竹主产区的林农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林科技术,并通过各种渠道辅导和培训农民运用垦抚、撩壕、施肥、病虫防治等技术,提高楠竹经营水平。
(二)、多予少取、横向集中、提高楠竹加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推行规模化、集约化加工是楠竹加工业实现最大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为此,县委县政府要在资金支持、税费征收、科技服务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做到“多予少取”,从而促使楠竹加工实现“集中”、“优化”、“精深”目标。一是实现企业在横向上的相对集中。目前,我县的楠竹加工企业零星分布,虽然在量的方面有所建树,但在质的方面无甚突破。应该在“集中”方面做些大胆的尝试,实现规模化经营。二是实现楠竹加工企业的优化,从资源消耗的角度考虑,必须优化选择加工企业,少上甚至不上资源浪费严重的生产线,确保经济效益。同时严格按环保要求,逐步减少污染严重的企业,实现综合效益。三是实现楠竹加工的精深化。我县现有的楠竹加工企业, 85%以上的产品属半成品或初成品,加工的附加值太低。故而我们要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合适数量的精深加工生产线,形成“楠竹-初成品-半成品-成品”的良性加工流水线,尽最大限度提高加工的附加值,争取在2年内使楠竹主产区的楠竹加工企业的半成品、成品实现率达60%,高污染企业控制在20%以下。
(三)、市场导向,协会中介,实现楠竹产品销售的组织化和信息化。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单个市场主体的经营和生产活动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为确保楠竹产品实现产销对路,增加流通环节的收益,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民间的营销大户组建流通协会,以市场供求法则为依据发挥组织作用,实现信息化流通。同时要通过流通协会主动协调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在税费征收和抵制乱收费方面保护各营销大户的合法权益。并且还应积极发挥协会作用,加强楠竹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最大限度的使楠竹产品在流通领域增值增效。
(四)、以人为本,发挥能动,建立楠竹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楠竹产业化建设成效与相关人员努力息息相关,为最大限度的发挥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县委县政府应考虑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一是对于加工企业老板。使他们在经济上有收入,在政治上有地位。二是对于当地党政领导。凡当地连续三年楠竹高标准改造成效居全县第一且楠竹产业创税费连续三年居全县第一的,党政一把手在提拔使用方面,可优先作为副县级领导培养对象。三是对一般干部和群众。凡是在楠竹产业化建设中成绩突出的一般干部,优先作为副科级领导培养对象,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农民,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