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从发: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工作,切实推进绿色浏阳建设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5-05-13 17:42 信息来源:
  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天然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行为的破坏活动,以恢复森林植被的育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对加快绿化速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初,浏阳市遭受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森林资源损毁严重,为有效恢复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部分乡、镇、街道、林场开展封山育林,封育期5年( 2008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封育面积175余万亩,涉及21个乡、镇、街道。第一个封山育林周期结束后,市林业局委托林业调查设计院进行了成效调查,市财政局组织了年度绩效评价,从成效调查和绩效评价情况来看,我市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林森林蓄积量增加49.3万立方米,林地面积增加10余万亩,封山育林生态效益达76.69亿元,封山育林成效显著。为进一步巩固封山育林成果,经请示市委市政府,我市继续开展第二个封山育林周期,封育期为2013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
  一、封山育林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一)基本情况
  浏阳位于湖南省东部,地理座标东经113°10′-114°15′,北纬27°51′-28°34′。东与江西省铜鼓万载县交界,北与平江县毗邻,西与长沙、株洲县接壤,南与江西萍乡市上栗市及本省醴陵市相连。全市南北纵长80.9公里,东西横跨105.8公里,是全省的重点林区县(市)之一,全市林业用地517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8.94%,森林覆盖率66.2%,森林蓄积量1258万m3,立竹9544万根。辖37个乡、镇、街道,401个行政村(社区),2012年总人口143.62万,其中农业人口127.89万,占89.05%。全市财政总收入55.31亿元,林业总产值11.96亿元。
  (二) 历史背景
  2008年初,一场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给浏阳林业造成重大损失,126万亩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受灾面积约占有林地面积1/4。据统计,全市林业损失高达6.9亿元,其中毛竹受灾面积30万亩,损毁毛竹3229万根,松杉用材林受灾面积80万亩,损毁木材100万立方米。受这次冰灾影响,全市森林蓄积量下降了8%,需要6-8年才能得到有效恢复受冰雪灾害的影响,林中积压的枯枝落叶较多,地面可燃物大幅增加,导致森林火灾频繁发生。仅2008年,我市共发生山火400余起,火灾面积1万余亩,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
  近年来,浏阳林业通过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强化管理,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局部地区由于位置比较特殊,如靠近江西的边界地区、林场周边、城区附近等地区,管理不够到位,加上历史习惯等原因,乱砍滥伐、无证运输、暴力抗法等事件时有发生,森林资源隐形消耗巨大,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鉴于以上原因,为有效恢复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部分乡、镇、街道、林场开展封山育林,封育期5年,自2008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封育面积175余万亩,涉及21个乡、镇、街道,范围包括:集里、关口、荷花、溪江、古港、高坪、永和、金刚、杨花、大瑶、澄潭江、文家市、中和、枨冲、太平桥、葛家、普迹、官桥、镇头、张坊、社港、等21个乡镇(街道),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周洛等10个市级自然保护小区,道吾山、天岩寨林场。2008年首批规划实施面积175万亩,第一个封山育林周期到期后,群众封山育林积极性高涨,除新增达浒、沿溪、道源林场封山面积11.0304万亩以外,其余19个乡镇共增加封山面积52万亩,目前全市封山育林面积258.5万亩(包括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67.3593万亩)。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里成立了封山育林工作领导小组,由吴震副书记任顾问,市委常委、副市长熊清溪任组长,政府办、监察局、发改局、财政局、林业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林业局设立了专门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和林场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行政正职负总责,加强了对封山育林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了组织机构。
  (二)广泛宣传动员
  为使封山育林政策深入人心,取得封山育林项目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持,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封山育林的通告》(浏政函[2008]216号),乡、镇、街道、林业部门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召开会议,出动宣传车,设立固定宣传标牌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据统计,5年期间累计印发宣传资料157.5万份,召开会议330场次,出动宣传车1850辆(次),设立固定宣传标牌122块。
  (三) 科学规划设计
  按照“以封山为主、封育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封山育林技术规程,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了《浏阳市封山育林规划设计说明书》,全市设立固定调查样地81个,按林分状况规划全封山禁伐管护面积172.7万亩,规划人工辅助育林措施(补植补播)面积22.8万亩。根据规划设计,市林业局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山头地块加强技术指导,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组建护林队伍
  实施封山育林后,各乡、镇、街道和村(居)民委员会都成立了护林组织,按每3000—5000亩配备一名村级护林员,全市共配备村级护林员 410 名。林业站定期组织护林员进行政治、法律、业务学习和培训,护林员认真履行巡山护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等工作职责,制止破坏森林资源行为,预防森林火灾发生,确保了封山育林项目区林业秩序的稳定。
  (五)积极筹措资金
  市财政、市林业局均按市委市政府部署,及时、足额拨付管护经费。五年来,市财政共安排专项经费400 万元,市林业局共安排专项经费 540万元。同时,市林业局每年还免费供应一定数量的苗木用于项目区补植补造,累计供苗1000余万株,投入200余万元。各项目乡镇绝大多数都按要求筹集了配套资金,但也有极少数乡镇配套资金没有到位。总体来说,通过市、乡两级的共同努力,确保了资金基本到位,并做到了专款专用。
  (六)实行目标管理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封山育林有成效,市林业局制定了《封山育林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评分细则》,采取项目单位自评自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督查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目标管理考核。通过五年的实施,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5年的封山育林成效显著,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建立健全了各级护林防火组织,有一大批护林员在林区巡山护林,乱砍滥伐、无证运输木材得到遏制,林区秩序明显好转,森林火警、火灾明显下降。为客观评价五年来封山育林的成效,市林业局委托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进行了成效调查,市财政局组织了年度绩效评价。从成效调查和绩效评价情况看,我市封山育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生态效益显著
  通过实施封山育林政策,区域内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一是森林蓄积量大幅增加,封山育林区域内,2008年总蓄积383.6万m3,2013年总蓄积432.9万m3,五年内,蓄积量共增加了49.3万m3。二是有林地面积稳步上涨,封山育林区域内,2008年乔木林面积154.1万亩,毛竹面积11万亩,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等面积30.5万亩。2013年乔木林面积161.9万亩,毛竹面积14.6万亩,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等面积16.3万亩,五年内乔木林地面积增加了7.8万亩,毛竹面积增加了3.6万亩,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等减少了14.2万亩,主要原因之一为我市近年采取的全面封山育林政策。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原来的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部分变成为乔木林地。
  同时,封山育林政策对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释氧等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国际国内通用的森林生态效益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测算,此次封山育林生态效益总价值达76.69亿元。分别为:①涵养水源效益,森林调节水量4.5亿吨,价值4.61亿元;②保肥效益,森林保肥折成磷酸二氢铵9.64万吨,氯化钾0.77万吨,价值4.42亿元;③固土效益,森林减少泥土被侵蚀量518.54万吨,价值0.17亿元;④固碳效益,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总量674.68万吨,固碳总量183.13万吨,价值18.95亿元;⑤释氧效益,森林释放氧气总量416.38万吨,价值42.04亿元;⑥生物储能效益,生物的储能总量582.42亿水焦,价值6.50亿元。
  (二)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封山育林成效调查,封山育林区域内乔木林地面积增加7.8万亩,毛竹面积增加3.6万亩,如果是造林,乔木林按800元/亩,毛竹按1200元/亩计算,需造林资金10560万元,而封山育林每亩仅投入7.5元,可节约资金9094万元。增加活立木蓄积49.3万m3,按现时活立木200元/m3估算,可增加收入986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三)社会效益巨大
  封山育林有利于提高林分抗性,减少森林病虫害,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理化性,增加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环境的改善,又促进了休闲旅游、交通运输、娱乐餐饮、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卢从发: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工作,切实推进绿色浏阳建设

6677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