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罗春:加快平原林业产业建设 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支柱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5-07-03 17:42
信息来源:
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绿色发展”战略,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大力培育林业资源,发展林业产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市以“两型”社会建设为重点,以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步伐,全面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将沅江现代林业打造成为环洞庭湖区的经济支柱产业。
一、林业产业建设现状
本世纪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林业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 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建设思路,通过采取超强工作举措,强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主体,以优化林业资源为基础,以林浆纸、林板材加工为主导,以森林和湿地旅游为促进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一)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我们按照生态优先、环保优先和节约优先的原则,大力实施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贯彻落实益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森林城市建设的决定精神,全力开展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举全市之力努力创建生态、绿色新沅江。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20多万亩,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12万亩。
(二)是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市先后组织实施了速丰林、世行贷款造林、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林业血防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沅江林业已形成了南部丘岗地区以柑桔为主要树种的经济林,北部围垦平原以杨树为主要树种的农田防护林,外滩湖洲以杨树、苏柳为主要树种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有林业用地64.92万亩,森林蓄积量2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25%。
(三)是林产工业企业日益壮大。目前,我市拥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11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年耗材达到30万立方米。形成了以泰格林纸沅江纸业为龙头的林浆纸加工企业产业链;以俊艺木业为龙头的板材加工产业链;以四季红镇为中心的木线装饰材料加工小区。全市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年总产值达8亿元,同时,吸收近万名劳动力就业,快速带动了本地群众致富。
(四)是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结合林业改革,整合林业执法队伍,成立了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完成了乡镇林业管理站的收编改革,进一步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提高了管理水平。目前,全市林地管理日趋完善,生态公益林林相整齐、功能完善。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了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力度,逐步实施了“万子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对全市152株古树名木进行了建档挂牌保护。森林防火工作责任明确,管理到位,全市连续十年没有发生一起损失大的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不断加强,近年来,全市林木病虫害成灾率始终控制在2‰以内,没有发现危险性外来林木病虫害及有害生物入侵。
(五)是林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在加快南洞庭湿地保护区、龙虎山森林公园、森林科普教育基地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对南洞庭湿地资源、赤山岛森林资源和全市古树名木的保护。围绕胭脂湖、龙虎山森林公园、南洞庭湖湿地和农家乐为旅游重点,积极开发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随着湖南琼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成功申报和建设,我市森林和湿地生态旅游将拉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二、 林业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地面积不稳定,森林资源总量增长空间小。沅江地貌特征为“三分水面三分洲,三分垸田一分丘”,是典型的平原湖区县(市)。我市的杨树造林多为湖洲造林(非林地造林),多年来,湖洲造林长期存在栽树为林,砍树为洲(非林地)的问题,致使全市林地面积不稳定,森林资源总量难以扩张。
(二)是林业产业链条较短,企业规模较小。第一,大部分加工企业只生产加工初级产品,未能在本地通过精深加工实现林木高附加值。板材、线材企业规模不大,各自为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第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档次有待提高。大部分加工企业生产设备简陋,绝大部分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不具备自行设计和研发的能力,只能生产初级产品,部分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达不到环保要求,限制了产品销售和出口,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第三,杨树品种单一现象突出,乡土树种开发利用不够,不利于树木种群生态平衡,也增加了林木病虫害的暴发概率。
(三)是林业产业化发展不平衡。在第一产业上,树种林种结构仍不够合理,主要是以杨树为主的单纯林多、混交林少,以致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低下。在第二产业上,大部分林工企业仍处于规模小,经营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实力不强的状态,林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高、精、深技术产品和适销产品少,引进外地技术、专利和资金少。在第三产业上,森林和湿地旅游开发、林产工艺品、花卉盆景等一系列的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是融资渠道不顺畅,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林产工业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还处在原始积累的初始创业阶段,融资渠道短窄不畅,经济总量不大,易受市场行情的波动,抗风险能力弱。在政策落实上,存在着政策棚架现象。一些政策性投入和贷款难以落实到经营者手中,政策配套机制仍存在不合理之处。
(五)是管理机制落后,企业服务不到位。许多非公有制林业主体主观上是小农意识,客观上是小目标、小运作、小经营,因此很难形成大规模和大市场效应,导致商品化程度低,难以形成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即使是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也尚未实行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家庭式、小作坊式管理模式现象普遍存在,企业信誉、企业文化、企业品牌等优势还未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从而束缚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高素质管理人才少,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欠佳,个别行业和部门服务意识不强,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三、加快沅江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是我市实现产业升级,促推县(市)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的同时,要实现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因地制宜,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沅江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扬长避短,调整优化和发展既符合沅江实际又适应市场需求的林副产品,培植三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迅速扩大林业在县域经济的总量和规模。充分发挥林业第一、二、三产业和产业内部的联动、互动作用和协同效应,推动林业经济从一般水平的数量扩张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升级转变。加快林业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生态公益林、工业原料林、林产品加工和湿地恢复项目建设,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原料支撑,做大做强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全面发展林下经济,搞好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形成林木加工、森林食品、森林旅游和湿地旅游等林业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业特色科技产业带。
(二)是创新运行机制,强化服务职能。制定林业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态与产业两大体系同发展,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和主导、特色产业布局,避免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实行标准化管理,按标准规范生产和管理行为。建立健全产业信息网络体系,为经营者、业主搭建一个集政策、法律、技术、市场等于一体的服务平台,营造投资、招商、创业、富民的发展环境。培育壮大产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推进行业的技术创新与进步,规范市场竞争,维护公正公平,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三)是坚持集约化经营,注重规模效益。在林业产业的发展上要实行集约经营,注重规模效益。通过市场导向和政策引导,积极鼓励社会有识之士、企业集团、业主等投资主体兴办绿色产业,建立商品林基地,逐步形成以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大户承包,生产、加工、营销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要突出特色,用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精品化占领市场。
(四)是拓宽林业产业投资政策,建立稳定的林业资金支撑。林业产业是一项基础产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国家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银信部门要提供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服务,适当延长林业贷款期限,对林业项目给予积极支持。要建立面向林农和林业职工个人的小额贷款和林业小企业贷款扶持机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开展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符合林业产业特点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
(五)是建立政府扶持的林业保险机制。大力发展林业保险,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本地特色的林业保险制度,让林业建设投资者参与林业保险,以增强林业产业项目抵御风险的能力。
(六)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强化政策引导和政策扶持,全面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严格兑现招商承诺,激励和调动客商投资创业的热情和全市人民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强林业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渠道,千方百计引进一批产业链式化、关联度大的项目,并确保招商质量和落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