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乐欢:推动林业体制改革 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5-12-02 17:42
信息来源:
会同县是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县,素有“广木之乡”美誉,全县林地面积263万亩,森林蓄积量722万立方米,立竹蓄积8000万根,森林覆盖率73.86%。长期以来,林业作为会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特别是2014年以来,我县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林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盘活了森林资源,拓宽了林农的融资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村资源“流转难、变现难、融资难”等问题。
一、改革措施
会同县对林业综合改革工作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坚持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坚持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结合会同县资源、林产工业、经营状况等因素,主要从平台建设、林权基础、科学经营、林权流转交易和林权抵押贷款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而实现林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林业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提高投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分散投资风险。
(一)打造一个“硬件”,制定两个“软件”。一个“硬件”:即湖南裕森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会同县开全省先河,注册成立“湖南裕森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搭建全县林业投融资、林权流转、收储管理和林业服务等“四大平台”。两个“软件”:即《会同县林权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会同县林权(抵押贷款)收储暂行管理办法》。2012年制订出台了《会同县林权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会政办发〔2012〕14号),规定了一系列林权抵押贷款的优惠政策。《会同县林权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的出台,虽然盘活了森林资源,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抵押林木安全性没有保障,抵押林木一般为中幼林,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林木资产将大幅缩水甚至全部消失,仅靠政策性森林保险的赔付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二是不良资产处置难,如贷款人无法近期偿还,或者恶意不履行偿还义务,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极为困难。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消除银行顾虑,提高林权抵押贷款放贷积极性,会同县实行“软件”升级,出台《会同县林权(抵押贷款)收储暂行管理办法》(会政办发〔2015〕11号),其核心内容是贷款人以其依法有权处分的林权作抵押物,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到期不能还清贷款本息的,经收储公司评估收储后由收储公司代偿。从而解决银行顾虑,提高放贷积极性
(二)成立一个“中心”,建立两个“平台”。一个“中心”:即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以提供林权流转交易和林权抵押贷款服务为重点,规范流程,信息共享,打造“林权超市”。配套提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司法鉴定、变更证办理等优质服务。两个“平台”:即网络平台和县内交易平台。一方面,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与“中部林业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合作,成立“中部林业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会同县分中心”,将本县内达到一定面积、无林权纠纷、有交易意愿的林权林地进行包装,在“中部林业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交易网站上网挂牌。另一方面,在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设立信息发布中心,搭建县内交易平台,公开发布经核实的县内林权流转交易信息和县内外林权林地需求信息,当好林权“中介”。
(三)围绕一个“目标”,夯实两项“基础”。一个“目标”:明晰林木林地权属,提高群众发展林业积极性,通过科学经营,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实现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林农收入“三增”目标。两项“基础”:即林权基础和林木基础。一方面,积极开展林权复查和林权纠错工作,认真组织“回头看”,制定“五步纠错”程序及时进行纠错,共计完成纠错7635宗。与各乡镇签订了《调纠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对所有调纠工作人员采取案件承办制,成立“乡镇集中调纠组”,重点调解疑难纠纷、历史纠纷和信访积案。2011年以来,共接待、答复群众来信来访1918起2634人次,调处山林纠纷623起,明晰山林争议面积7211.6亩。另一方面,会同县通过科学经营,提高森林效益,不断夯实林木基础。一是构建良繁体系。建成杉木三代种子园810亩,加快630亩初级种子园、405亩二代种子园转型升级,被评定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013年承办了全国杉木良种现场会。注册“广木”杉种品牌,租赁土地轮作育苗,实现“广木”良种育苗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共计培育杉木、马尾松、阔叶苗木1704万株,2014年育苗基地被选定为全省种苗会议的参观现场。二是推动科技创新。长期与驻县科研单位围绕会同的杉木森林生态进行长期定位研究,取得大批有针对性和发展前景、被广泛应用的科研成果。集中培育稻田杉木超级苗,1年实生苗平均高41.5厘米、地径0.56厘米。开展超级杉木速生丰产林培育试验,杉木年均生长1.5米,地径增粗2.6厘米。三是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应用。科学应用测土配方成果,形成小班因子及适生树种推广应用表,发放给林农适地适树,正确造林。推行良地、良种、良法造林,推广轻基质容器苗栽植、大苗带土栽植等先进实用技术,提升造林质量。
二、改革成效
(一)增强林农造林生产积极性。通过深化改革,全县办理林权流转变更登记1096宗,流转面积9.9万亩;通过林权抵押登记累计6.8万亩,银行发放贷款24328.5万元,促进林权集中,解决了资金问题,提高了造林积极性,实现了生态效益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县林农每年投入到造林、抚育、低改、管护上的资金达8000余万元,共完成人工造林23.7万亩,更新造林2.6万亩,封山育林5.7万亩,森林抚育8.2万亩,低产林改造16万亩。
(二)增强银行贷款积极性。《会同县林权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会同县林权(抵押贷款)收储暂行管理办法》两个“软件”从根本上解决了银行的金融风险,形成了风险可控、操作性强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促进了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参与到林业建设之中。
(三)增强企业生产积极性。金源木业、晟玉木业、旭阳木业、德森板业、天然板业和宝田茶业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实现技改扩规。鸿森木业、康奇瑞竹业、宝庆恒达纸业、贤胜油业、宝田茶叶等龙头企业提质扩规,年可加工木材27万立方米、楠竹160万根,生产植物油960吨,形成“鹰嘴界”茶叶、“嘉佳福”系列竹套门、“大相西”指接板、“珍湘”食用油等优良品牌。鸿森木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大相西”牌细木工板获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领富世家”实木复合门获怀化名牌产品称号,康奇瑞竹木有限公司生产的嘉佳福竹套门获怀化名牌产品称号。
(四)增强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服务能力。一是促进木竹精深加工,提高林业效益。启动了湖南林业(会同)现代产业园建设,目前有1家企业建成投产,2家企业即将开工建设。同时,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湘潭大学共建湖南会同科技创新基地,规划面积50亩,计划2016年年底竣工。二是搭建发展平台。成立林业专业化合作社70余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等产业,依托逐渐丰富起来的林业生态资源,大力促进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色旅游、高椅古村古色旅游、粟裕故居和纪念馆红色旅游的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初步形成通过第三产业发展反哺带动林业生态建设,实现树越砍越多、山越绿越富,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三是保障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发放造林补助800余万元。新建209国道绿色走廊47.8千米,绿化怀通高速38公里,绿化省、县、乡、村道408公里。与“十一五”末相比,杉木、楠竹、阔叶林面积分别增长16.3万亩、3万亩、9.7万亩,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林农人均林业纯收入分别提高8万亩、59万立方米、1.72%、350元。
三、困难和问题
(一)信贷部门对林权抵押贷款认可度不高。尽管近年来信贷部门向规模林场、企业和造林大户提供了林权抵押贷款资金支持,但出于风险管控的考虑,信贷部门对林权抵押贷款认可度不高、放贷积极性不强、贷款周期不长,大部分林区群众没能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解决资金困难。
(二)公益林不能进行流转和抵押贷款。全县公益林面积75.9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28.9%,涉及2.5万余户10多万人口。特别是鹰嘴界自然保护区,有的全村范围内都属公益林,因木材禁伐,生活极度困难。而一部分公益林当初是通过集约、租赁土地所营造,林农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目前因不能采伐、流转,产生了一些林业纠纷,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评估机构资质不高、专业人才不足。我县虽然成立了森林资源评估中心,而且对全县的森林资源实行免费评估,但还不具备乙级资质,高素质的专业评估人才也较缺乏,难以满足广大林农的贷款评估需求。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和改革力度。加大《会同县林权(抵押贷款)收储暂行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建立完善操作性强、安全度高,林农愿贷、银行肯放的收储管理贷款模式。加快“林权超市”建设力度,大力推介金融产品、生态产品和产业基地,吸引外地资本投入,完成一批林权包流转交易。对林权抵押贷款的商业保险费进行财政补贴、对大宗流转林地参照耕地流转予以流转补助、对集约、流转林地造林大户给予种苗良种补贴。同时梳理整合生态建设项目,在项目资金上予以重点支持。完成乙级林权专业评估机构升级,按照“硬件升级、软件变硬、责任到人”的要求,对照乙级林权专业评估机构的标准,以现有森林资源评估中心为基础,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引进、整合专业评估人才资源,全面加强专业评估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全县林权抵押评估科学、公正、准确,积极适应全县林权贷款评估的需要。
(二)丰富金融产品。按照中国银监会、国家林业局《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中“贷款资金用于林业生产的,贷款期限要与林业生产周期相适应”等精神,多推小额、长期的金融产品,优化贷款期限、品种和范围,建立具有会同特色的林权抵押贷款金融产品。
(三)加大融资力度。建设以湖南裕森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融资平台,通过林权流转交易、林权抵押贷款、公益林收购置换等形式,加大融资力度,促进资产变现,将林业“静资产”转化为“活资本”。强化林农专业合作组织融资功能,以合作组织的形式申请贷款或给林农贷款提供担保,使分散的林农集中力量形成规模,拓宽林权抵押信贷担保渠道。
(四)加快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走科技化、信息化、生态产业化之路。贯彻“科技兴林、产业富民”战略,依托科研后盾单位,提高林业科技品位和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特色基地、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提升林业效益。加大信息平台建设力度,与国内和省内的专业网站积极衔接,实现“信息走出去,资金引进来”。进一步保护好生态资源,建设成“全国生态名县”,推动生态经济化、产业化,将“绿化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议出台公益林收购置换、碳汇交易等政策规定,加大完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提高对重点林区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和经济杠杆调控,放开放活林业产业发展。
一、改革措施
会同县对林业综合改革工作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坚持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坚持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结合会同县资源、林产工业、经营状况等因素,主要从平台建设、林权基础、科学经营、林权流转交易和林权抵押贷款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而实现林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林业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提高投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分散投资风险。
(一)打造一个“硬件”,制定两个“软件”。一个“硬件”:即湖南裕森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会同县开全省先河,注册成立“湖南裕森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搭建全县林业投融资、林权流转、收储管理和林业服务等“四大平台”。两个“软件”:即《会同县林权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会同县林权(抵押贷款)收储暂行管理办法》。2012年制订出台了《会同县林权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会政办发〔2012〕14号),规定了一系列林权抵押贷款的优惠政策。《会同县林权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的出台,虽然盘活了森林资源,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抵押林木安全性没有保障,抵押林木一般为中幼林,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林木资产将大幅缩水甚至全部消失,仅靠政策性森林保险的赔付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二是不良资产处置难,如贷款人无法近期偿还,或者恶意不履行偿还义务,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极为困难。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消除银行顾虑,提高林权抵押贷款放贷积极性,会同县实行“软件”升级,出台《会同县林权(抵押贷款)收储暂行管理办法》(会政办发〔2015〕11号),其核心内容是贷款人以其依法有权处分的林权作抵押物,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到期不能还清贷款本息的,经收储公司评估收储后由收储公司代偿。从而解决银行顾虑,提高放贷积极性
(二)成立一个“中心”,建立两个“平台”。一个“中心”:即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以提供林权流转交易和林权抵押贷款服务为重点,规范流程,信息共享,打造“林权超市”。配套提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司法鉴定、变更证办理等优质服务。两个“平台”:即网络平台和县内交易平台。一方面,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与“中部林业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合作,成立“中部林业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会同县分中心”,将本县内达到一定面积、无林权纠纷、有交易意愿的林权林地进行包装,在“中部林业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交易网站上网挂牌。另一方面,在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设立信息发布中心,搭建县内交易平台,公开发布经核实的县内林权流转交易信息和县内外林权林地需求信息,当好林权“中介”。
(三)围绕一个“目标”,夯实两项“基础”。一个“目标”:明晰林木林地权属,提高群众发展林业积极性,通过科学经营,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实现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林农收入“三增”目标。两项“基础”:即林权基础和林木基础。一方面,积极开展林权复查和林权纠错工作,认真组织“回头看”,制定“五步纠错”程序及时进行纠错,共计完成纠错7635宗。与各乡镇签订了《调纠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对所有调纠工作人员采取案件承办制,成立“乡镇集中调纠组”,重点调解疑难纠纷、历史纠纷和信访积案。2011年以来,共接待、答复群众来信来访1918起2634人次,调处山林纠纷623起,明晰山林争议面积7211.6亩。另一方面,会同县通过科学经营,提高森林效益,不断夯实林木基础。一是构建良繁体系。建成杉木三代种子园810亩,加快630亩初级种子园、405亩二代种子园转型升级,被评定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013年承办了全国杉木良种现场会。注册“广木”杉种品牌,租赁土地轮作育苗,实现“广木”良种育苗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共计培育杉木、马尾松、阔叶苗木1704万株,2014年育苗基地被选定为全省种苗会议的参观现场。二是推动科技创新。长期与驻县科研单位围绕会同的杉木森林生态进行长期定位研究,取得大批有针对性和发展前景、被广泛应用的科研成果。集中培育稻田杉木超级苗,1年实生苗平均高41.5厘米、地径0.56厘米。开展超级杉木速生丰产林培育试验,杉木年均生长1.5米,地径增粗2.6厘米。三是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应用。科学应用测土配方成果,形成小班因子及适生树种推广应用表,发放给林农适地适树,正确造林。推行良地、良种、良法造林,推广轻基质容器苗栽植、大苗带土栽植等先进实用技术,提升造林质量。
二、改革成效
(一)增强林农造林生产积极性。通过深化改革,全县办理林权流转变更登记1096宗,流转面积9.9万亩;通过林权抵押登记累计6.8万亩,银行发放贷款24328.5万元,促进林权集中,解决了资金问题,提高了造林积极性,实现了生态效益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县林农每年投入到造林、抚育、低改、管护上的资金达8000余万元,共完成人工造林23.7万亩,更新造林2.6万亩,封山育林5.7万亩,森林抚育8.2万亩,低产林改造16万亩。
(二)增强银行贷款积极性。《会同县林权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会同县林权(抵押贷款)收储暂行管理办法》两个“软件”从根本上解决了银行的金融风险,形成了风险可控、操作性强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促进了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参与到林业建设之中。
(三)增强企业生产积极性。金源木业、晟玉木业、旭阳木业、德森板业、天然板业和宝田茶业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实现技改扩规。鸿森木业、康奇瑞竹业、宝庆恒达纸业、贤胜油业、宝田茶叶等龙头企业提质扩规,年可加工木材27万立方米、楠竹160万根,生产植物油960吨,形成“鹰嘴界”茶叶、“嘉佳福”系列竹套门、“大相西”指接板、“珍湘”食用油等优良品牌。鸿森木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大相西”牌细木工板获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领富世家”实木复合门获怀化名牌产品称号,康奇瑞竹木有限公司生产的嘉佳福竹套门获怀化名牌产品称号。
(四)增强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服务能力。一是促进木竹精深加工,提高林业效益。启动了湖南林业(会同)现代产业园建设,目前有1家企业建成投产,2家企业即将开工建设。同时,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湘潭大学共建湖南会同科技创新基地,规划面积50亩,计划2016年年底竣工。二是搭建发展平台。成立林业专业化合作社70余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等产业,依托逐渐丰富起来的林业生态资源,大力促进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色旅游、高椅古村古色旅游、粟裕故居和纪念馆红色旅游的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初步形成通过第三产业发展反哺带动林业生态建设,实现树越砍越多、山越绿越富,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三是保障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发放造林补助800余万元。新建209国道绿色走廊47.8千米,绿化怀通高速38公里,绿化省、县、乡、村道408公里。与“十一五”末相比,杉木、楠竹、阔叶林面积分别增长16.3万亩、3万亩、9.7万亩,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林农人均林业纯收入分别提高8万亩、59万立方米、1.72%、350元。
三、困难和问题
(一)信贷部门对林权抵押贷款认可度不高。尽管近年来信贷部门向规模林场、企业和造林大户提供了林权抵押贷款资金支持,但出于风险管控的考虑,信贷部门对林权抵押贷款认可度不高、放贷积极性不强、贷款周期不长,大部分林区群众没能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解决资金困难。
(二)公益林不能进行流转和抵押贷款。全县公益林面积75.9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28.9%,涉及2.5万余户10多万人口。特别是鹰嘴界自然保护区,有的全村范围内都属公益林,因木材禁伐,生活极度困难。而一部分公益林当初是通过集约、租赁土地所营造,林农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目前因不能采伐、流转,产生了一些林业纠纷,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评估机构资质不高、专业人才不足。我县虽然成立了森林资源评估中心,而且对全县的森林资源实行免费评估,但还不具备乙级资质,高素质的专业评估人才也较缺乏,难以满足广大林农的贷款评估需求。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和改革力度。加大《会同县林权(抵押贷款)收储暂行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建立完善操作性强、安全度高,林农愿贷、银行肯放的收储管理贷款模式。加快“林权超市”建设力度,大力推介金融产品、生态产品和产业基地,吸引外地资本投入,完成一批林权包流转交易。对林权抵押贷款的商业保险费进行财政补贴、对大宗流转林地参照耕地流转予以流转补助、对集约、流转林地造林大户给予种苗良种补贴。同时梳理整合生态建设项目,在项目资金上予以重点支持。完成乙级林权专业评估机构升级,按照“硬件升级、软件变硬、责任到人”的要求,对照乙级林权专业评估机构的标准,以现有森林资源评估中心为基础,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引进、整合专业评估人才资源,全面加强专业评估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全县林权抵押评估科学、公正、准确,积极适应全县林权贷款评估的需要。
(二)丰富金融产品。按照中国银监会、国家林业局《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中“贷款资金用于林业生产的,贷款期限要与林业生产周期相适应”等精神,多推小额、长期的金融产品,优化贷款期限、品种和范围,建立具有会同特色的林权抵押贷款金融产品。
(三)加大融资力度。建设以湖南裕森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融资平台,通过林权流转交易、林权抵押贷款、公益林收购置换等形式,加大融资力度,促进资产变现,将林业“静资产”转化为“活资本”。强化林农专业合作组织融资功能,以合作组织的形式申请贷款或给林农贷款提供担保,使分散的林农集中力量形成规模,拓宽林权抵押信贷担保渠道。
(四)加快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走科技化、信息化、生态产业化之路。贯彻“科技兴林、产业富民”战略,依托科研后盾单位,提高林业科技品位和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特色基地、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提升林业效益。加大信息平台建设力度,与国内和省内的专业网站积极衔接,实现“信息走出去,资金引进来”。进一步保护好生态资源,建设成“全国生态名县”,推动生态经济化、产业化,将“绿化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议出台公益林收购置换、碳汇交易等政策规定,加大完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提高对重点林区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和经济杠杆调控,放开放活林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