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咏华:加快林业产业建设 提升湘潭生态水平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2-07 17:42
信息来源:
一、林业产业发展对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都是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备的生态体系是发达的产业体系的基础和保障,发达的产业体系为建设完备的生态体系提供内在动力,两者相辅相成。
但是一个地区林业的发达,最终还是取决于产业的发展,只有培育更多更好优质高效的速丰林,才能切实减轻对生态脆弱地区森林资源的压力;只有加工水平、木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才能更多地节约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只有地区林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才能有效的保护好森林资源;只有林业产业的极大发展,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才能得到实施。
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也亦是如此,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以“营林”为基础,以解决资源问题,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同时,森林资源也得以休养生息,林业生态功能也持续增强。只有企业越强大,其基地建设就越上规模。湘潭县以其丰富的楠竹资源,带动了当地楠竹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县楠竹年产值达5亿元,约占全县林业生产总值的50%。随着竹材加工业的发展,楠竹价格一路攀升,迫使企业开始大规模培育自己的楠竹基地,同时,农户种楠竹的积极性高涨,楠竹面积也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茶恩寺楠竹面积增幅达到59%。林业产业的崛起也促使全县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011年,我市林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同比增长26.3%,约占全市去年GDP的6%。林业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林业生态建设逐步完善,全年完成营造林近14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达到了双增长,实现了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双丰收。
综上所述,林业产业的发展在生态建设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生态建设成果的巩固和提升。
二、湘潭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全市现有山地面积34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07万亩,森林蓄积量为796万立方米,仅占全省的2 %。相对于资源弱势来说,我市在有限的资源上,要狠抓生态建设,发展壮大林业产业,不断实现由林业资源小市到林业产业大市的跨越。
2011年我市林业总产值达50亿元:其中一产业总产值达到8.3亿元,二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同比增为39%,年产值在50万元以规模企业达到51家,总产值实现了18亿元,27家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三产业总产值有12.4亿元,主要以市场购销和森林生态休闲旅游业为主,近几年生态休闲和森林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全市最具潜力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1、林木资源供给增强,成为产业发展的源泉
我市高度重视林木资源的培育,着力加强造林绿化,努力增加森林面积,增大木材等林产品的供给量,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2011年我市森林资源增长迅速,活立木蓄积量增长了13万立方米,达到了796万立方米。同时,经济林、速丰林、碳汇林、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其中,2011年油茶种植面积达到5534公顷,茶油年产量约6393吨;楠竹面积达4461万亩,蓄积量达到4461万株,较去年分别增长60%、47%;杉木面积增到到53万亩、蓄积量达到196万立方木,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12%。全市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林产品供给量也明显提高。
2、楠竹产业发展加快,成为林业产业的龙头
我市楠竹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约占全市林业总产值的40%,楠竹面积达到33万亩,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10%。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湘潭县茶恩寺镇首先推出竹凉席产品,竹制品市场初步形成。九十年代后期恒盾、仙女两家公司又相继推出竹砧板并迅速发展,市场销售份额已占全省的70%,全国的50%。其中恒盾集团资产现已过亿,竹砧板、竹凉席、竹架板、各类竹家具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特色产品“竹元素”竹汁饮料销售额已突破5000万元。竹产业的已成为我市林业产业的龙头。
3、油茶产业不断提升,成为林业产业的亮点
油茶种植是我市的传统产业,近年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文件精神,以油茶种植业为基础,以油茶精深加工企业为重点,开发系列产品,延伸油茶产业链。2011年以射埠、潭市等乡镇为重点,我市新造油茶1.95万亩,完成油茶低改8500亩。目前,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到5534公顷,茶油年产量约6393吨。通过大力扶持农其、宏信、兴华等一批规模较大的油茶加工企业,成功地打造了“天子山”、“百里醇”、“唐臣粮油”等品牌,全市油茶产业总产值约为林业总产值的30%,油茶产业已成为我市富民兴林的亮点产业 。
4、森林休闲迅速发展,成为林业产业的新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是绿色经济的新增长点,是传统林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途径。
为加快我市森林旅游和生态休闲业发展,力争把湘潭建设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名城”,近年来,我市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条件,立足于丰富的风景和人文资源,大力推进生态旅游经济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全市大小森林公园总计达到50个,林业生态休闲项目近200个,成为我市绿色经济的亮点产业。
三、湘潭林业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林业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与各地州市先进地区比仍存在着一些差距:一是资源有限且经营分散;二是企业规模较小,产业效能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三是大规模连片的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四、湘潭市林业产业发展的几个重点
我市林业产业要实现高度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完善相关措施。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林业产业的较快发展。
1、加紧扩大特色经济林基地规模
2012年我们将打造3个大规模集中连片的林业基地,为我市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一是在湘潭县射埠镇建成万亩连片的油茶基地;二是在湘潭县白石镇象形村打造万亩连片楠竹基地;三是在湘潭县云湖桥镇建成一个5千亩连片的脐橙水果基地。
2、积极推进林权改革配套措施
建设生态产业、实现兴林富民,最根本的要靠深化改革。201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但是,我市林业资源、林业产业等抵御风险的能力仍然不强,只有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森林抵押和森林保险制度,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抵御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能力低的问题。2011年我市加快林权交易中心的建设,构建了林权流转平台,按照区域布局,建成湘乡市、湘潭县二个林权交易中心;搭建森林资源评估平台,建立湘潭市、湘乡市、湘潭县三个森林资源评估机构,盘活了森林资源。同时,将166万亩公益林全部纳入森林保险中,总保险费为266.15万元,总保险金额为6.7亿元,帮助广大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分散林业风险,让广大林农吃上了公益林保护的定心丸,为公益林撑起了一片保护伞。
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林改配套工作,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进一步解决林农融资难的问题,继续做好生态公益林保险工作,启动商品林保险,同时继续扶持并指导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逐步解决集体林权到户后经营分散化、破碎化的问题。
3、不断加强林业产业园区建设
我市拥有27家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51家规模企业,但是中小林产企业却多达500余家,存在产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市通过茶恩寺楠竹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华钢竹业为代表10余家竹制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过亿元,逐步构建起集生产、加工、经营、销售于一体的新型竹木产业园区,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今年,我市将继续推进林业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打造湘潭市花园林产品交易市场,促其发展成为我市首个省级林业产业物流园区。同时,重点支持茶恩寺楠竹产业园区建设,将其发展成为我市首个省级林业产业加工园区。
4、大力发展林业第三产业
我们将继续加强红色旅游和森林生态休闲旅游中心的建设工作,大力发展林业第三产业,包括森林旅游和生态休闲产业。重点扶持昭山示范区内的“赶鹿坡”、“山那边”、“福子”,以及湘乡市境内的“茅浒水乡”、“水府庙生态休闲山庄”、“明月山庄”等林业生态休闲山庄的发展。并在市中心湖湘公园处建设一座“生态艺术馆”,向广大市民不断宣传热爱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条件,为绿色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5、培养壮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
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下,要树立起“基地连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思想: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户,做强龙头就是做强林业产业的关键。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积极手段,鼓励企业发展有市场、有规模效益、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和产品,扶持培养几家有规模、有效益、有带动力的林业龙头企业,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集中资金、整合资源,促进林业企业的规模化发展。鼓励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林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龙头企业要树立品牌经营意识,以传统文化、地域优势、产品质量、服务管理打造和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林业产业品牌。
6、加大林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我市高度重视林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工作。2011年,林我市科技兴林工作进一步推进,林木测土配方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林木测土配方信息系统可查询率达到100%,林农使用率达到70%以上,切实提高了林户林业技术,为培养新型农民奠定了基础。
今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加强良种油茶的推广和毛竹丰产技术的应用,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综上所述,林业产业是湘潭市未来发展的绿色支柱,我市林业部门肩负的“生态优化”和“产业发展”的双重使命是其他行业和部门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将不断开拓进取,加快林业产业建设,不断提升湘潭生态水平,开创林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