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昌武:创建森林城市 打造绿色株洲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2-02 17:42
信息来源:
以乡村绿化为基础,在近郊、远郊生态建设上抓落实
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来,株洲市全面结合林改工作成果,大力创新造林机制,鼓励大户造林、公司造林、联营造林和农村专业合作社造林,提高造林积极性,努力实现造林机制社会化、通道绿化景观化、乡村绿化特色化。为缩小城乡造林绿化美化差距,壮大森林城市规模,株洲市不断强化中心城区对城乡结合部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行城郊绿化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和花木生产基地,形成了环绕株洲城区、以林木为主体宽厚的森林生态圈。通过一系列举措,把近郊建成了“森林屏障”。
地处株洲市城北、与长沙毗邻的石峰区一马当先,大力发展城郊花木产业,苗木种植户逾800户,培植品种1000余个,年经营额达2亿元,形成了“廿里花木走廊、万亩花木基地”的格局,既是“全国花木基地”,又是株洲城郊森林的一道亮丽风景。登高望远,只见株洲郊区群山连绵,层林叠嶂,苍松翠柏,绿意盎然。走城乡造林绿化一体化道路,让更厚实的森林拥抱城市,努力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郊生态环境,让山更加秀美,水更加甘甜,空气更加清新。
针对农村地域广阔的市情,自2000年以来,株洲市以建立“秀美山川”、遏制水土流失为目标,先后启动欧盟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多个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达24万公顷,建设生态公益林32万公顷,大大改善了远郊山区的生态状况。围绕新农村建设,株洲市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稳步推进了配套改革。通过大力推行林权评估拍卖、使用权租赁等形式,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投入、管理等问题,调动了社会力量投资投劳、营林造林的积极性,激发了林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全市植树造林工作呈现大户造林多、投资额度大、造林质量高等特点,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到精耕细作的转变。目前,全市林地集约经营面积达155万亩,涌现出造林公司和大户1256户,累计造林面积达45.65万亩(其中去冬今春完成9.42万亩)。实现了“林农增收、林地增效、社会安定、多方共赢”的目的。
以城市绿化为重点,在小区、道路、公园生态提质上下工夫
在城市绿化过程中,株洲市将小区改造、道路绿化、公园提质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坚持道路建设改造与绿化同步规划、设计和施工,努力把道路建成“林荫长廊”,基本实现了一条道路一道风景。5年完成道路绿化投资12亿元,市区69条主次干道的绿化普及率达100%,达标率为84%;道路绿化总面积208公顷,绿化覆盖面积249公顷;道路绿地率和覆盖率分别为35%和42%。一条条道路成为一条条绿色长廊。
在绿化道路时,株洲市坚持“一路一景”的原则,新植和改造并重,乔、灌、花、草并茂,既注重整体上的流线美、整齐美、形式美,更重视结构上的层次美,色彩上的和谐美。徜徉在株洲街头,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绿,享受到的是回归自然的美。从2008年起,连续3年对所有的主干道和部分次干道进行了以打造生态特色为内涵的道路绿化提质改造。在较宽的人行道上增植一排乔木以增加绿量,在原有人工化较强的色块上自然式种植一种或两种花灌木,并大量栽植乡土花灌木。现在,全市主干道已经形成了以花树为特征的“鲜花一条街、盆景一条街、林荫一条街”生态走廊效果。仅天元区街道就出现许多“花样”别名:嵩山路为紫薇一条街,黄河路为花石榴一条街,珠江路为红枫一条街,泰山路为黄槐一条街,长江路为鲜花一条街。
株洲大道是株洲市区通往京珠高速的一条连接线。按照“自然成林,错落有致,绿荫环抱,亲近自然,远近兼顾,关注人文”的理念,通过精心设计与施工,这条全长4.1公里、宽100米的大路已成为湖南省“最具生态价值的优质景观大道”。依托株洲沿江大道建设的株洲湘江风光带位于城市的湘江沿岸,其中河西城区段南起凿石山景区,北至石峰大桥,全长11.3公里,总投资约6.9亿元,总用地面积100.4381万平方米,宽80米~200米不等。株洲湘江风光带将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出“一江两岸十景”的景观结构,将临江而立的山、港湾、寺庙等资源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光带景点。建成后将较大程度地提高城市环境的舒适度,增加市民活动的场所。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造,位于株洲市区中心、占地32公顷的神农公园,成为一座颇具江南园林特色的综合性公园,年游客量在100万人次以上。登神农阁远眺,全城美景尽收眼底,俯瞰全园,林木葱郁,花红柳绿,鸣声上下。地处株洲市商业区与工业区交汇处的石峰公园,占地153公顷,园内森林茂密,被市民称为“绿宝石”。近年,株洲市对其进行多层次提质建设,遍栽蔷薇、樱花、香樟,使其园林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投资2亿多元建成的栗雨休闲谷,依托湖水资源优势,打造了具有滨水特色的自然景观;保留自然山体并巧设草坪及各式园林小品;人行游道与自行车道曲径通幽;利用地势南高北低的特点,设计三级人工湖;湖岸围设亲水平台、水上栈道等休闲景观;人工湖补水以天然雨水和河西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相结合;生态水系中科学配置适宜的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姿韵、线条、色彩等自然属性,实现水质的净化并丰富水体景观。彰显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的健康理念。
为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让市民拥有更多的天然氧吧,株洲市人大出台了《关于加强在建设中对山体、水面保护的决定》,大力保护全市生态环境,努力把山头建成“生态公园”。充分利用“山包城、城包山”的独特自然条件,新建了流芳园、凤凰、东湖等15个公园,提质改造绿化广场和街旁绿地160多个,广大市民在浓浓绿色中享受生活。针对大中型企业较多且分布集中的情况,株洲市以单位、小区为重点,通过开展拆墙透绿、拆违还绿等活动,营造和谐、自然、生态城市园林景观,把单位、小区建设成“园林庭院”,将单位绿地与道路绿地、公共绿地连成一片,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绿化总量。2009年2月,市委、市政府带头拆除了沿线围墙。三年来,全市共拆除主次干道和重要地段围墙131处、1.8万余米,使围墙内的大片绿地融入街边路边,既拓展了市民休闲空间,又增强了城市绿视美感。株洲市现有省级“园林式”单位近300家,市级“园林式”单位200余家。株洲时代新材等公司对绿化工作常抓不懈,绿地率超过50%。房地产开发商格外注重环境绿化,凡新建楼盘无不添景增绿、见缝插绿、留地造绿。
以统筹发展为突破口,在活机制、兴产业、促生态上做文章
森林资源具有再生性,森林经营具备永续性,从而决定了统筹推进林业生态与产业发展实现双赢的可操作性。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有了良好的生态才有产业发展的基础,有了产业的兴旺,生态才能持久巩固。为切实解决好基础不够硬、机制不够活、集约化程度不够高等束缚生态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株洲市通过夯实生态基础,搞活管理机制,实施品牌战略,统筹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
株洲市打破传统林业“就林论林”的狭隘思想,把林业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来考量,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拓展林业生态和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林业与城市的“四创四化”、“三大战役”等工作有机结合。在支持林业生态发展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积极履行其规划、组织、引导、服务、协调、扶持等作用,促进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深入研究、广泛宣传并用好用活当前林业发展各种优惠支持政策,转变较为狭窄的宣传途径和政策落实“空中楼阁”现象。如商品材采伐指标、林业测土配方技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等都最大限度的面对社会公开,让投资者、经营者、林农明明白白,充分将各项政策、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转变林业“自然科学本位”思想,推动林业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方面的作用。不断扩张林业的内涵和外延,树立保护生态谋发展,建设生态快发展,经营生态大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文化理念。逐步培养全市人民生态科学观、生态审美情感,增强人们参与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自觉性。同时促进林业在解决就业、促进和谐、繁荣文化等方面的社会事业发展。
为实现森林资源管护现代化,株洲市建立和完善了森林资源数据更新管理软件系统,依法对商品林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坚持伐前设计、伐中检查、伐后恢复和造林更新制度。编制并完善了市县两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执行林地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的制度,规范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依法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行为,有效保护林地资源。在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积极探索碳汇林业发展模式,增强森林碳汇能力。积极探索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努力建立与可测量、可报告、可检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
不断完善和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延长林业产业链,实现规模经营、特色经营、品牌经营,促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引进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项目,从整体上、根本上提高林产工业化水平。2011年,全市涉林省级龙头企业达17家,全市林业总产值达83.75亿元。通过扩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加快油茶产业、笋竹产业和生物质材料和能源产业发展,供应社会市场需求。全市建设速生丰产林、油茶林、楠竹林、生物质能源和工业原料林等四大商品林基地600万亩,为全市林产工业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新建阔叶树采种基地3处共2.2万亩,重点建设木兰科、楠木、桤木、红豆杉等20个优良乡土树种采种基地;新建和改扩建杉木、马尾松、湿地松、油茶、枣树等种子园5个共1850亩,全市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供种率、使用率达到100%。保留公有制苗圃5处,可育苗面积450亩;引导建设非公有制苗圃7500亩,年产苗木4000多万株、各类花卉1亿株。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龙头,以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骨干,以自然保护小区、湿地公园为载体,积极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打造生态旅游特色产业带。规划建设了云阳—湘山—神农谷—大院森林生态旅游线,官庄—仙岳山—九埠江—白龙洞湿地及地质观光旅游线,仙庾岭—大京婆仙岭—九龙山—云峰湖城市生态休闲观光线。
积极倡导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现代林业发展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各类宣传媒体,利用植树节、爱鸟周等活动载体,深入传播生态文化,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于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开展生态文明观念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保护森林、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少部分人喜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拒绝乱捕滥猎、乱挖滥采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使全社会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逐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在有代表性的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建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标本馆、科普教育和生态教育示范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积极融入林业文化内容,丰富和完善林业文化教育功能。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建成相对完善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专群结合的生态文化建设队伍、高效的生态文化工作机制、覆盖广泛的传播教育网络和比较发达的生态文化产业,推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生态文化作品和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促进全市生态文明的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