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昌清:麻阳生态林业建设调查报告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1-19 17:42
信息来源:
一、绿化现状
我县林业工作始终坚持“生态工程富民,绿色产业兴县”的指导思想,依托长江防护林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资金补偿项目、退耕还林项目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全县林业工作步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特别是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新时期我县林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面,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持续增长。 “十一五”以来,共完成工业原料林11.3万亩,“三边”造林2万亩,长防林造林1.4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2.9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0.7万亩,长防工程封山0.3万亩;退耕还林封山0.7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00万株。通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全县实现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61.2%,全县活立木蓄积达到118.3万立方米。森林植被总量得到快速恢复增长,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逐年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全县林业用地面积已达到165.1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达到128.2万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截止,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2、完备的生态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环境明显改观。通过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资金补偿等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全县林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林业生态效益逐步发挥。各类森林经营类型面积比例和林种、树种结构科学合理,为我县林业三大效益的有效发挥奠定了基础。
3、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齐头并进,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以泰格林纸、麻阳冰糠橙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适度发展,发展优质柑桔产业2.5万亩,建立了一批以马尾松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5.5万亩,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有偿资金补助以来,全县76.03万亩森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森林公安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林区治安秩序良好。
5、种苗建设保障有力,科技兴林富有成效。各项重点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县林木种苗工程建设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建立油茶繁育基地一个,出圃优质油茶合格苗木达80万株;全县建立用材林苗木基地5处,每年出圃苗木株超过800万株。确保了全县各类工程造林用苗之需。完成油茶低改2780亩,油茶新造3200亩。在科技兴林方面,为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我县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先后成功进行了马尾松截根育苗、107杨截杆造林,推广混交林营造、ABT生根粉等林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造林成效,
6、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得到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已建立牙溪和西晃山两个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6万亩,建立了湿地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设置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23个,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管理,明确了权利人和责任。
7、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学规范、合法有序的模式体系。在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实行了项目法人制、项目监理制、招投标制、工程报帐制、审计监管制、质量事故追究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和林政执法监察制,推进林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了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顺利实施,确保了全县林业事业持续、健康、高效、稳步发展。 我县自2006以来所实施的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均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及省、市相关部门的检查验收。通过检查,各级检查组一致认为我县在实施各项国家林业工程项目方面,各级领导重视、实施情况良好,资金管理有序,政策兑现落实,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
8、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圆满完成。我县采取“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奖惩处理到位、工作经费到位、人员组织到位”等“七个到位”措施切实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目前,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11项重点任务已经完成,各类工作方案、办法均已制定出台,有关工作机制均已建立完毕。各项林业工作正在按照新的工作机制、新的工作模式有条不紊、积极有序地开展,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果。特别是2008年4月,林业部门通过机构改革,重新核定了机构和编制,将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扭转了林业部门靠育林基金养人的不良局面,实现了由“收费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形成了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林业管理体系。同时,林权制度改革理顺了林业行政执法管理体系,由原来的多家执法变为林业综合执法大队一家执法,执法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得到了财政保障,从体制上杜绝了“放水养鱼”现象,林政执法更加严格。林权发证任务基本完成,截止2010年我县共完成林权发证外业核实面积148.7万亩,输机打证148.7万亩,发证143.8万亩,分别占上级下达任务的96%、96 %、92 %。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森林分布不均,林分质量不高 全县森林资源特别是人工林、天然林近成熟林的资源在边缘分山区分布较多,从总体情况看,东部少、西部地区多,中心走廊地带森林偏少,林分生态效能低,生态公益林功能布局不甚合理,分布不均,江河源头、水库集水区、城市饮用水源头、城镇居民生活环境、交通干线两侧等许多急需建公益林的地方,生态公益林建设尚不到位,
2、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全县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山区农村,农村经济还较落后,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3、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突出。政府行为和农民合法利益的矛盾如何协调,生态建设的资金来源如何解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体现,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如何分配,一直制约着全县林业事业的发展。
4、林分结构不合理,纯林多,混交体少,针叶树多,阔叶树少,单层林较多,复层林较少,抗击灾害能力弱。
5、林木林地权属纠纷较多,造成林区不稳定,影响林业发展,又影响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工作的进度,同时制约林业分类经营,不利于商品林基地建设。
三、未来五年绿化整体规划和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基本前提,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为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以生态优先,培育和增加森林资源为发展方向,减少水土流失,加强对江河源头、库湖周围、水系干流两侧及主要山脉脊部以及地带性顶级群落等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及生态重点区、生态脆弱区进行重点建设,以科技为依托,以实现青山绿水,富民强县为目标,加快林业产业开发和生态旅游建设步伐,把我县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再造山川秀美的新麻阳。
2、奋斗目标 在管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加大造林绿化步伐,继续稳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林业职工及林农的收入,力争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5%,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40万立方米,大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9634亿元,道路、河流绿化率达到95%以上,生态公益林管护率达到100%,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消灭荒山荒坡,实现全面绿化,全县生态环境明显优化,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山川秀美。一是要突出生态林业,要造碳汇林2万亩;建设和改造水源涵养林30万亩;封山育林45万亩。二是突出民生林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林业总产值将达到4亿元以上。三是突出文化林业。建成城市周边绿化面积3000亩。
四、政策措施及建议
1、强化政府行为,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落实责任。 建设“生态示范县”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政府行为,纳入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一是要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认识到建设“生态示范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扩大其在全社会的影响,以调动全社会对林业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生态发展战略必须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活动不仅为提供生产木材和林产品,而且要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发展,为全社会谋福利的目的。只有全社会、全民、全方位投入到建设“生态示范县”中来,此项工作才会取得成功。三是要把生态建设放到巩固千秋大业的高度来对待,以治土安邦的雄略抓生态,以造福子孙的胸怀抓生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抓生态,把抓生态建设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立生态建设协调机构,负责生态建设的规划、策划、协调等管理工作,部门负责制进行分工、协作,切实把生态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
2、建立和完善森林经营机制和补偿制度生态建设的经营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很难直接获取经济利益,但对下游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有着巨大作用。但这些森林权属大多属于农民,由农民分散经营,为保证生态公益林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对林权所有者进行补偿或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转包或转让的方式,逐步把产权转让给国家或集体,由国家或集体经营。属国家产权的国家投入;属社会产权的由社会管理,补偿;属集体的可拍卖、租赁给国家,由国家管理和投入,或由国家投入和补偿,集体管理。建设生态,应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除国家投入外,还应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对依托森林获取收益的单位,如水电站、自来水公司、风景区、煤矿等,逐步征收绿化费,资源补偿费。对下游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需要上游保护好生态环境,通过九五年的特大洪灾的惨痛教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没有上游的良好生态环境,下游地区也就无安全感,经济上也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应征收生态补偿费(税)用于生态建设和管护。
3、健全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 一是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基本方针,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维护林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造林育林积极性;二是鼓励林业企业和用木材做原料的企业建设原料林,促进贸工林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三是进一步规范理顺木材及各类林产品的收益关系,规范流通领域和税费管理,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林业企业和林农的负担,充分保证经营商品林有较多的利益;四是完善经济、技术扶持政策,在投入方面,把公益林建设管护投资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使商品林建设享有长周期、低利息的信贷政策。在税费方面,要积极争取调整不合理部分,实行轻税薄费,减轻经营者负担,使务林者能得利,植树者受其益,形成有利于刺激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五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加强科学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投入、加大林业、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及林业新技术推广力度,强化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积极推行科技人员项目承包,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不断提升林业科技发展水平。
4、建议对河流、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腹部走廊、主要干道绿化建设一次性划拨用地红线。
5、建议引导农民“借绿发展”、“借绿转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在林地范围内的旧村改造或新村建设,都必须按绿色生态社区(或生态村)的要求进行,真正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