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东黎:认清新形势 抓住新机遇 科学引导林地流转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3-27 17:41
信息来源:
一、中方县林地流转现状及特点
中方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此次改革,涉及全县22个乡镇,155万亩林地,占国土总面积的69.5%。我县随着林业项目的不断引进及“林改”的不断深入,森林资源流转市场也更加活跃。
1、流转途径逐渐正规化。未进行“林改”之前,林地流转都是以当事人口头流转或以双方签订非正规流转合同的形式进行。“林改”之后,县林业局设立了森林资源交易中心,成立了林业要素市场,公开了林地流转程序,流转工作逐步走上了“权证化”,确保了双方当事人的权益。据县林业产权交易管理站统计,至2011年底,全县通过林业部门办理林地流转手续的宗地数为890宗,占总宗地数的0.56%,流转林地面积为6.34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1%,其中国有林地流转宗地数为24宗,面积为0.9万亩,集体经营林地流转为346宗,面积为2.94万亩,农户经营林地流转为520宗,面积为2.94万亩;另尚有约15万亩林地待办流转手续,占林地面积的9.7%,分别为规模造林公司和造林大户。
2、流转形式逐渐多样化。我县林地流转已从90年代的单一的小规模土地承包造林转变为集租赁、入股、抵押等为一体的多样性流转模式。一是租赁。租赁流转在我县林地流转占主体,主要为规模公司和造林大户租赁。该类流转比较典型的是骏泰浆纸有限公司在中方镇乌溪村、毛田村,泸阳镇黄花树村、岩子院村,聂家村乡细缅垄村一带租赁林地1.3万亩用于建设万亩工业原料林造林基地。目前租赁流转在我县约有19.2万亩,占全县林地流转总面积的90%;二是入股。怀化市宏源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怀化市宇磊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在我县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共赢模式开发油茶产业,即集体或林农以林地入股,公司投资进行造林和管护,油茶收益时按集体或农户占3成,公司占7成的比例分成,该类流转林地在我县面积近1.9万亩,占总流转林地面积的8.87%;三是抵押贷款。将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林地使用权等三项权利作抵押向银行贷款。深圳市沃达丰实业有限公司利用在我县牌楼镇陈家湾村租赁的94.5亩林地向鹤城区建新信用社贷款20万元。该类林地流转共计0.24万亩,占总流转的1.13%。
3、流转效益逐渐最大化。一是林农的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得到提高。通过公司集约林地,以林农入股分红的形式,使林农利益与当前造林物长期挂钩,促使林农主动管护林木;二是林农的收益得到增加。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工业原料林建设、油茶基地建设等林业项目开发,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林地流转的优惠政策,而且现有林地流转基本上是有偿性的流转,一定程度上也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林农的收益。例如:十万亩油茶产业基地未建设之前,每亩林地收益为500-600元/年,林地流转用于建设油茶项目后,林地每年转让费为24元/亩,转让期40年,结合入股收益,每亩林地增加收入1500-2000元以上;三是林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骏泰浆纸有限公司的进驻和十万亩油茶产业基地的建设,使我县树种结构大幅调整。目前,我县速生工业原料林造林12万亩,优质油茶造林1.8万亩;四是林业实用新技术和新品种得到推广。通过林地流转形成规模的造林大户和公司,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林地利用率,改变林业产出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大力推广营造速生丰产树种和使用优良品种。目前我县油茶造林全部使用省林科院“湘林”系列优质油茶苗,同时大力推广使用生根粉造林技术,提高了造林质量。
二、正确认识当前林地流转及林业发展的形势
当前,我县林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我们既要看到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长远的眼光和思维来审视当前的林业形势,坚定信心,把握大局,抓住机遇,砥砺前行,科学引导林地流转,更好地服务于县域发展大局。
从外部因素看,一是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由于森林、湿地的过度利用和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二是我国作出庄重承诺。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达到此目标,到2020年,森林面积必须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这都赋予林业更加紧迫而艰巨的使命,要求我们林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林业产业素质等因素的调整和提升,必须加快林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三是国家为林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工程、“碳汇”造林工程、油茶基地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森林经营长期没有投入的问题,而且加快了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林业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自身条件看,一是挤入湘西开发的笼子。国家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我省实施新一轮湘西地区开发,并计划在未来十年投资两千亿元打造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把包括怀化在内的大湘西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经济强区。我县列入了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规划范围,并且拥有独特的区位、森林资源优势。二是班子着眼长远。去年中方县四次党代会,确立以“生态立县、旺市融城、兴工促农、科学跨越”为发展战略。为保证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积极提供造林所必要的财政配套资金和技术支持,建立了合法有序的森林资源流转市场,同时,积极建立畅通的林地流转信息渠道等,帮助林农通过林地流转获取自己的最大收益。这也使我县林地流转市场有条件走在我市其它县(市)前面。三是林农觉悟提高。通过“林改”,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林农体会到此次林业改革是真正的为自己谋福利、为自己做主,促使他们关心起自己的利益。通过政府的引导、鼓励和帮助,林农从原来的“不敢”流转,逐渐到现在的“放胆”流转,从原来的无偿、低偿转让,到现在的入股、招标转让,都在说明农民林地流转的觉悟和积极性越来越高。
综合分析当前的形势,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就能抢占先机,化危为机,牢牢把握推动中方林业现代化进程的主动权。
三、进一步做大、做强林地流转这块市场
一个市场的做大做强,除了市场本身的规律以外,宏观调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林改”后的林地流转,在我县甚至全国来说都是一个新兴体。随着“林改”的不断深入,林地流转的诸多弊端也随之暴露,如:口头协议多,规范性书面合同少;低报酬流转多,高报酬流转少;集体山流转大多数未进行资产评估,公开拍卖;流转资金未反哺林业;林改的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政府只有加强正确的指导,才能使其健康的发展,最终搞活这片市场。
1、坚持基本原则,切实发挥政府职能。一是坚持林地流转基本原则,依法自愿,互惠共赢,切实做到林地流转有利于提高林业经营效益,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保护个人合法权益,同时在流转中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确保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不受侵害。二是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对林农的法律法规宣传,使林农知法、懂法、用法,使“林地流转富民强农”思想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同时扩宽、畅通林地流转交流渠道、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将不对称消息降到最低面,确保林农效益最大化。
2、完善政策法规,加快推进规范流转。林地流转作为新事物,必定有新问题。对于新问题,政府要及时的拿出政策、办法来解决。只有不断完善好林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才能充分解决好当前矛盾纠纷。一是要充分根据我县林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县实情的政策。二是积极引导林地承包方将林地流转在我县森林资源交易管理站按程序办理林权证并备案,确保流转方和承包者的利益,减少矛盾纠纷诱因。三是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化解流转矛盾纠纷。
3、加大扶持力度,科学规避林农风险。一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支持 “企业+合作组织+林农”模式,发展林地规模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优先安排流转林地、有就业需求的农民从业;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不仅要对规模公司、造林大户提供优惠贷款或政府贴息贷款,增加信贷规划、支持林业产业发展,同时要有条件、逐步设立林地收储银行,即按照银行运作模式经营林地“存贷”及相关信用业务。具体履行林地资源收储、林地储备服务管理,林地资源(资产)评估,林地资源(资产)贷款担保等业务;三是积极倡导购买森林保险。为了减少由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等不可预计的灾害造成的损失,由政府和林农各出部分资金购买森林保险,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点。
4、探索流转模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于林业产业投入周期长,效益回收缓慢,部分林农对市场行情不了解等因素,造成土地集约难。去年我县为加快油茶产业基地建设,在花桥、泸阳、聂家村三个乡镇采取“先勘后集再进”的方式集约林地,即先由县林业局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山头地块勘察,做好油茶新造林地的规划设计,然后由当地政府和村委会出面,对规划区域内的林地进行集约,最后企业再与当地政府或村委会签订协议开发油茶。效果明显,既减轻了企业集约林地的压力,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今年,我县将逐步完善、推广该类模式,同时积极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新模式,加快林地流转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