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汉: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加速现代林业发展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2-17 17:42
信息来源:
一、常德林业科技成果丰硕
1、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第一,重点通过整合资金、项目、技术和科研力量,在林木种苗科技攻关上取得丰硕成果。开展杨树品种对比试验,优选出中汉系列等适宜本地生长的良种;加速油茶良种选育步伐,自主培育出的寒露子良种“铁城一号”是省内公认的优良新品种,同时开展油茶营养钵芽接育苗标准化研究,育苗周期缩短一年,全市现已建立起油茶良种采穗圃250亩、良种育苗基地300亩,年培育油茶苗木600万株以上。第二,重点培育工业原料林新品种,并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耐寒时间最长的桉树新品种——“常寒1号桉”,并开展区域栽培试验,全市栽植面积近万亩。第三,重点开展野生动物驯养利用科研。成功突破了王锦蛇、五步蛇人工驯养关键技术,获得两项省级科研成果,同时获得国家专利两项,有望形成蛇类驯养利用的大产业。此外,“菜+蛙生态种养模式”研究,也在实践中产生了效益。这些,都为全市林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发展契机。
2、推广服务取得新成绩。积极探索以成果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的成果转化新形式和技术服务新手段,林业科技推广功能明显增强。通过实施林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工程、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送科技下乡和林农培训教育等途径,不断创新林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法,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基地12个,林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工程联系农户20户,庭院经济示范户100户,庭院绿化示范户100户,聘任林业科技特派员11名,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培训机构,每年统筹开展送科技下乡月活动,每年培训林农2000人次以上,实现了林业科技与林农、林业企业、农村技术协会的紧密联系,拓宽了林农增收致富的渠道。
3、技术引进取得新成效。各林业单位高度重视与科研院所(校)的合作,通过科技项目、科企联谊、科企对接、成果推介等载体,搭建林业生产与科研关联平台,加速了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林业生产单位改造传统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探出了新路子。如:在省林业厅、省林科院的支持下,我局和鼎城区林业局与德国专家合作,在鼎城区花岩溪林场实施了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政策与模式研究项目;荣星家具利用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成果,成功解决了材料的结构与改性难题;林钰王餐桌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省林科院合作,拥有产品专利20个。
4、科技营林护林取得新经验。加强科技营林护林,发挥科技在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林业血防等重点工程和封山育林、封山禁伐中以及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加速了森林植被的恢复,林业生态、经济、社会功能的不断增强。如,退耕还林工程坚持混交造林、林业血防工程挖沟抬垄、油茶营养钵育苗造林、油茶和楠竹低改标准化技术、便携式高压水泵在森林防火中的普遍使用、毒签防治杨树蛀干害虫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在营林护林中都收到良好效益,尤其是石门县在全省率先实行封山禁伐,通过10年的人工辅助自然修复,森林资源实现质量和数量双增长,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天也变蓝了。
5、科技促管理取得新进展。加强数字林业建设,建立起上连市委市政府和省林业厅,下通各县市区林业局、乡镇林业站和有关基层林业单位的林业信息网路,完成了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实现了公文和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应用了森林防火信息、森林资源监测、林木测土配方管理等多个系统,正在开展林权证管理系统的数据录入。林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促进了管理服务的公开透明。
二、科技兴林潜力巨大、任务艰巨
科学技术是林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林,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加速转型升级,实现木材加工业、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竹产业、花卉产业、野生动物驯养利用产业、木浆造纸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林产化工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林药产业、林木种苗产业等林业产业的飞跃;实施科技兴林,能够合理配置森林资源,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加速生态功能恢复,实现青山绿水;实施科技兴林,能够加速专业性、智能型林农的培养,提高林农发展林业的技能水平,培育更多地林业专业大户,增强林农兴林致富的本领。其中,我市油茶产业,现有油茶林亩均产油量仅5-7公斤,通过低产改造,产油量可达30公斤以上,进行良种新造,亩均产油量更是可高达50公斤以上,增产增效空间很大,如进行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更高,全市175万亩油茶单纯依靠低改技术,种植业就可增加产值24-26亿元;荣星家具通过材料改性生产的中高档家具,产品价值是普通家具的10倍以上……全市林业产业只要抓好现有科技的推广应用,即可实现总产值的翻番,突破100亿元大关。而通过科技使森林资源提质增量,在固碳释氧、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的生态效能,更是不可估量,科技兴林大有潜力可挖。
但是,我市林业科技整体水平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满足不了林改后林业生产对科技的迫切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林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林业科研、推广机构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滞后,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技激励政策和机制不完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市林科所,至今还是正科级机构,与兄弟市州林科所及市内其它同类型科研机构形成明显差别。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林业科技研究体系还不健全,县级林业科研机构萎缩殆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储备不够;林业企业尚未真正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林改后作为创新成果应用主体的林农,由于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人员素质不高,还缺乏科技需求和创新的动力。三是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林业站的科技推广功能还没得到发挥,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缺乏最基层的力量支撑。四是科技投入不足。由于投资机制不健全,造成投入总量不足,基础设施和条件能力建设相对落后,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先导作用的发挥。五是科技人员总体实力不强。林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缺乏科技领军人物和实用技术人才,科技人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林业生产和林农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这些都是我们在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科技在常德发展现代林业中的支撑作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放到了农村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同时,常德市第六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全市经济社会未来五年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实现“一个翻番、两个同步”的发展目标,其中赋予了林业“森林覆盖率达到47%;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壮大特色林业产业,促进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保护太阳山、河洑山、德山等地森林资源,建设城区外围绿色屏障”等一系列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全市林业必须充分认识林业在生态常德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林之路,大力建设现代林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调整了林业生产关系,林农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科技、需要科技、渴望科技。“有什么苗”、“种什么树”、“怎么种”、“加工什么产品”成为广大林农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加快林业科技发展步伐显得日益紧迫。
第一,建立林业科技新体制新机制。一要推进林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市林科所的机构升级,逐步恢复县级林业科研机构和组建成立特色优势资源和支柱产业专项研究机构。同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合理地科技人才管理制度。二要确立强化林业生产经营单位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引导林业生产单位建设研发机构或建立技术联盟,增强技术开发能力,促使其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三要积极推进基层林业推广机构改革。着重加强乡镇林业站和国有林场建设,才充分发挥乡镇林业站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的“桥头堡”作用和国有林场的示范作用。四要创新科技管理机制。重点探索林业科研、推广与林业工程建设结合的有效途径,改进林业科研选题方法,从生产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把研究点、试验点放在生产第一线,促进生产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第二,建立新型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一要稳定林业技术推广队伍。按照“完善市级,加强县级,充实乡级,搞好村级”的建设思路,抓好县级林业科技推广站和基层林业技术员队伍、林业科技示范户建设,构建发达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二要加强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建设。支持发展林业业技术协会、技术中介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等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实行科技推广多元化,为林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要创新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机制。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人员蹲点联系制度,大力开展林农教育,发挥好“乡土专家”的作用;深入实施林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解决科技推广服务与林农之间“最后一公里”问题。四要发挥“数字林业”的服务功能。完成林权证数据库建设,加强测土配方系统的应用,实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公文和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将林业电子政务网延伸到乡镇林业站和国有林场(苗圃)等林业基层单位。
第三,加强林业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行重点突破。要集中优势力量,在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事关林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尽快取得重大突破,提高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当前一个时期,要围绕生态公益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公园建设、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和林纸、油茶、楠竹、木本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加强林木良种选育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森林生态监测与评价技术、森林及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生态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林业信息技术、林业生物技术、森林生物制药技术、林业宏观发展战略等研究和科技攻关,尽快解决至于我市林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林业科技整体发展水平。
第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要坚持市场导向。凡是能形成商品的科技成果,采取技术转让、兴办科技产业、技术承包、开辟技术市场等形式,推进成果转化,实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二要坚持政府引导。要建立“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统筹协调科技和生产、计划、财务四个方面的关系,共同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成果应用推广。三要坚持政策扶持。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并鼓励科技人员投身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去。四要坚持示范引路。要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生产经营者自觉应用林业新技术、新成果,提升林业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