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海: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力推林业升级转型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3-21 17:41
信息来源:
一、我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部分群众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尝试探索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初步显示了强大的后劲,为新化林业转型提供了先进经验。经统计,我县现有林下经济经营面积80000亩,从事林下经济种养人员3000多人,年可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县还处于一个自然发展阶段,有一些稍有规模的企业,但发展也极不平衡,缺少综合性,多为单一的发展模式。总体说来,我县大多林下经济实体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缺少具体的发展措施。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规模小。林下经济由于起源于广大农民,存在散、乱、规模小、效益不高的现象。湖南华人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县规模最大的林工企业之一,是省林业龙头企业,但其木本药材示范基地也才1000亩。我县从事林下经济种养大户有230家,但都没形成产业链条,没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因此,难以形成规模优势,难以成为产业龙头,缺少辐射带动能力。因此,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我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缺少有效信息指导。我县种植户有的还在栽种已淘汰的品种,在种养品种选择上有一定盲目性,有跟风现象。同时,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农户坐在家中等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效益得不到有效保证。三是管理水平跟不上发展。大多数农户文化水平比较低,掌握科技知识的能力较差,与外界缺少有效联系,知识得不到有效更新,仍沿用传统的种养植方式,缺少有力的技术指导,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高、质量差、效益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四是资金筹集难。农林项目投资是一项长期投入的事业,前期投入多,回报少,很多农户就是因为缺少后续资金,做大不了规模,拉长不了链条,长期处于小打小闹的现象,缺乏后劲。
二、我县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
我们新化的林下经济是从最简单的传统的林下养鸡、养蜂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的。目前林下经济主要有林菌、林禽、林畜、林药及经济林套种等经营模式。目前经营模式比较单一,没有发展林下立体复合型种养模式,主要以传统林下放养牛羊最多,占林下养殖业的95%以上,占全县林下经济比重的50%左右。全县现有林下养羊规模养殖户65户,年存栏数达到13000头,年创经济效益150万元;林下养牛大户24户,年存栏数达到1500头,年创经济效益200万元。全县林下养殖可为农民创收近1000万元。根据林下经济规模性、可操作性、效益最大化的特点,目前新化的林下经济有以下三种模式:
1、林下种植。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林下资源,在林下种植耐荫野菜等经济作物的林—菜模式;林下培育蘑菇、灵芝、香菇等菌类的林—菌模式(如绿源农林科技公司);林下种植药用植物等的林—药模式。
2、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的发展立体养殖,加快发展林—禽模式和林—畜模式(如炉观石溪生态农场),充分利用养蜂资源发展林—蜂模式(如大熊山养蜂场利用大熊山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从事蜜蜂放养,共放养蜜蜂500箱,每箱蜂可创利700-800元,每年可创经济效益近40万元)。林下养殖的实行,实现了以林养畜,以畜促林,生态环保,农民增收的目标。
3、林下产品加工经营。利用林下产业的产品资源,结合已有条件,壮大林下产品的加工、流通、销售业,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发挥集群作用,提高经济效益,如洋溪、天门的玉兰片,不但在新化,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小有名气。
4、森林生态旅游。近年来,我县以旅游活县为目标,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地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重点发展了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紫鹊界梯田、油溪河漂流、梅山龙宫、奉家桃花源风景区等森林旅游项目。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把高浓度负离子作为卖点,促进林区摆脱了经济贫困。
三、加快发展我县林下经济的几点思考
毋庸置疑,发展林下经济,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推进林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作为林区县的新化,要想在林业经济上有所突破,就要抓住林下经济做文章。
1、明确思路,搞好宣传。要广泛应用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工具多渠道、全方位的进行宣传,以鲜活的增收致富的事例,让百姓知了林下经济的前景,看到林下经济的实惠,产生创业激情,我们要坚持“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强化管理经营,形成以林下种植为主,养殖为辅,种养结合,稳步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合理经营、科学管理”的方针,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原则,让百姓牢固树立优势在林、出路在地、致富在人的思想认识。
2、强化服务,加强引导。林下经济的发展牵涉到众多部门,需要政府加强协调服务,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现有林下经济实体看,这些公司大多分布在人烟稀少的山林地,普遍存在路、电、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制约了林下经济的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所以,林业部门要负责为种养小区统一规划,当地政府要搞好通水、通路、通电工程。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县、乡财政及金融部门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每年要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企业。要加大信贷的力度,把林下经济与农业开发、结构调整、畜牧养殖、蔬菜种植、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集中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小额贷款等,壮大企业实力。三是加强科技扶持力度。林下经济要想长足发展,就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金量。因此,从产业选定、项目发展、产品开发到程序操作等各个环节,都要有科技的支撑。要由县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组织林业、科技、农业、畜牧等部门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要充分利用我县测土配方科技成果,做到科学种植;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对种、养殖户进行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3、培植龙头,典型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就是最好的宣传教育。从我县林下经济的典型企业(如省林业龙头企业湖南华人中药科技有限公司、绿源农林科技公司)来看,这些企业的老总们往往具有超前思维、超前胆识,能够掌控、驾驭林下经济的发展规律,往往先行致富,成为后人的仿效对象。为让林下经济遍地开花,我们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要选择优势企业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扶植一批龙头企业,由点及面,带动林下经济全面发展。
4、开拓市场,规避风险。小型林下经济对品种的选择自立随意性大,林农也缺乏对市场信息的调查。因此,如何使群众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规避市场风险,使产品卖得出、效益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的方式,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让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协会成员在周边城市建立直销窗口,与外地加工企业建立固定销售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农民增收。
5、健全机制,政策扶持。林下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如果政府能及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给予一定的扶持和鼓励,必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例如,我们必须完善林权流转机制,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通过承包、转让、委托、租赁等形式,推进山地、林木流转,为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